防风治沙工程对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与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防风治沙工程对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与挑战

杜永娟

科尔沁右翼前旗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摘要: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注意,人们的环保理念也在逐步增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企业开始注重节能减排和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土地沙漠化问题是政府部门积极治理的关键。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组织实施科学的环境治理措施,但在以往治理工作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导致林业资源出现实质性破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不断研究土地沙漠化引起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缓解环境恶化,进而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防风治沙工程;生态系统;作用;挑战

1防风治沙工程对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分析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不断恶劣导致的重要后果之一。不断的土地沙化会使得可以耕种的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当前农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同时,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动植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以我国陕西榆林地区为例,该地区土地沙化情况较为严重,甚至导致出现农业绝收等情况,极大的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而治理土地沙化的一个重要途经就是植树造林。通过增加绿化面积,一方面可以有效阻止土地沙化的进一步蔓延,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状况,实现人进沙退的效果。我国在近些年积极开展了以防沙治沙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前我国防沙林的面积已经相当可观,在改造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沙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难度较大,对各项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随着近些年的技术发展和不断总结经验,当前我国在防沙治沙造林方式和所使用的各项技术方面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

2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

2.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来源于气候因素,干旱气候是土地资源形成沙漠化的主要条件,会使土地资源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面积干旱,最终呈现出沙漠化现象。由于土地的干旱,地表生态环境系统严重缺少水资源的供应,不仅会减少地表植被数量,还会对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为土地出现沙漠化提供了条件。另外,风力对土地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降水较少,土地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较弱,加之地表植被数量日渐减少,群落结构过于单一,导致地表暴露面积日渐扩大,土地沙漠化快速形成。

2.2人为因素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频繁,人为因素成为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加剧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是由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就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再加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乱砍滥伐活动增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一些地区无法恢复原本的生态面貌。人文因素突出强调的是人为的作用,尤其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所以一直会影响生态环境。

3 防风治沙工程对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技术

3.1 飞播治沙造林技术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常见的黄土区和改善黄土区飞播技术常备使用这种教练技术在合适的同样条件下可快速利用,并且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所达到效果例如面积保存率,也比人工造林要高出很多。在飞播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飞机是否能够安全运输、播种后种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所需的成本问题,考虑到流动风沙干旱等自然环境下种子能否正常生长的问题,因此在飞播治沙造林技术中,常以沙棘、花棒,沙打旺等抗旱耐风沙生长和繁殖能力强的品种用来播种。

3.2 容器苗固沙造林技术

在干旱荒漠地区具有降水量较少,蒸发量非常大,且干燥程度大于4的地区一般采用容器苗固沙造林技术,原因是容器苗固沙技术可以确保草木在生根阶段能够维持所需水分,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能够有极大的提升效果,4月上旬到5月下旬之间是最为合适的播种时间,在此时间内播种,不仅能够提升种子的存活率,也可以降低造林所需成本,容器选择500毫升高度在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瓶子,为促进其种子的成活率,一般选用白榆、红柳的疫苗重放在注满水的容器中,在播种过程中应载入60厘米深的大坑并在表面覆盖上沙土,进行播种时要保存根系的完整性,减少幼苗死亡概率。

3.3 六位一体栽植技术

六位一体主要是指将生物防虫、套笼保护,覆盖薄膜,浇灌底水,深根栽种和搭设屏障当工作集中于一体的栽植技术。流沙体具有不易固定且土质不适宜栽种植物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灌木杂交体栽种过程中可设立沙障,蜘蛛带土一起进行栽种,后期对土壤进行更换保证有足够的浇灌水量,促使用苗成活几率同时采用薄膜进行覆盖的作用,避免土壤中发量过大,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幼苗生长速度较快且健康情况较好。套笼保护主要是针对保水抗旱避阴等,同时也可以防止昆虫或其他物种对幼苗的啃食。

3.4 扦插倒坑及沙地直播技术

在选用防沙治沙造林工程建设中栽种的植物时,应注重扦插倒坑技术的应用,实施好压条、插干、埋干等操作,全面提高繁殖能力强的植物的种植效率,顺利完成好造林工程建设工作,避免影响植物的生长效果。造林人员在运用沙地直播技术的过程中,应在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播种抗旱性强的树种,减少种植成本费用,按照实际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促使苗木能够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增强防沙治沙过程中中的绿化效果,为造林工程建设水平提升中打好基础。实践中也需要结合造林过程中的成本经济性要求,充分考虑造林技术的合理选用,将沙地直播技术应用于造林工程建设中,完成好防沙治沙工作计划。

4 防风治沙工程对沙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恢复面临的挑战

4.1采取封禁管理的方式

在当前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已出现的土地实行封禁,严禁人员、交通工具进出,并对放牧、采伐、开垦等实行严格控制。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防止本就十分脆弱的土壤保护层遭到进一步的毁坏,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妨碍以后的绿化和治理。另外,天然生态系统自身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只要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进行生态修复,降低以后的绿化工作难度。

4.2设置相应障碍物,防风固沙

人进沙退和人退沙进是我国在实施防治荒漠化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要防止人退沙进,就要减少持续的风沙冲刷,防止沙丘被大风吹走,减少沙漠化的范围。目前,国内对此多采取了设障碍措施。在山坡上设障碍,既能起到固沙的作用,又能减缓沙堆的运动,还能在山坡上进行绿化,达到较好的固沙效果。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设置阻隔措施来减少沙漠化的传播,进而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由于障碍的方位要适当的设定,故其自身需求也比较高,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4.3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植树造林是目前我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植被数量的增多,可以起到涵养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发生沙化的地方陆续进行了防风固沙工程。然而,在进行沙地绿化时,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需要进行野外调查,根据当地的土地条件和土地的贫瘠程度,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栽植,以保证其存活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些年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沙治沙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在近些年开展防沙治沙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也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在技术水平和植树造林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我国很多存在土地沙漠化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在后续开展工作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防沙治沙效果,必须进一步强化技术研究和应用,为环境治理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桂梅,梁盛山,俞肖山.防沙治沙造林技术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1(7):106-107.

[2]蔡明娴.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实践探析[J].农家参谋,2021(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