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群众文化的规律与发展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5
/ 2

浅谈农村群众文化的规律与发展方向

洪维为

象州县文化馆  545800

摘要: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和加强党的风廉政教育,使广大农民自觉接受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或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僵化等原因导致社会上仍存在着许多错误认识。文章分析了农村群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其具有历史传承性、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等特点。其次,通过研究农村群众文化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揭示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包括保护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教育等方面,旨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规律;发展方向

引言:

农村群众文化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乡土记忆。农村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物质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但由于农民对文化艺术方面知识缺乏了解或不重视,导致他们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影响了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进步。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农村群众文化,对于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规律

农村群众文化作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规律。这些规律体现了农村群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理解和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1. 地域性

农村群众文化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的地理、气候、食物和生活习惯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农村群众文化的特色。在北方,由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寒冷,这种环境下的农村群众文化往往更加强调豪放和力量。例如,北方的舞蹈动作幅度较大,音乐节奏明快,都反映了北方人民豪迈、直率的性格特点。而在南方,地形复杂,气候湿润,这种环境下的农村群众文化则更注重细腻和精致。南方的音乐和舞蹈往往更加柔美,反映了南方人民温婉、柔和的性格特点。

2. 季节性

农业活动对农村群众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还对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农业活动的季节性特征,农村群众文化也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在农忙季节,农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农业生产上,如种植、收割等。这个时期的农民通常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参与文化活动。他们的生活重心在于完成农业生产,以满足家庭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这个时期,农村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或者仅限于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活动。

3. 传承性

农村群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更新,但是其核心元素和价值观却得以保留和传承。无论是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还是习俗、民间艺术等,都在现代农村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播。但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系统配套,一些地方由于交通不便或经济落后等原因无法修建和新建。在文化方面缺少专业人才指导和服务意识,一是缺乏专业人员对乡镇文化设施进行维护修理及管理;二是缺乏相应资金来改善农村的基础环境设施,如图书馆、篮球场地,各种娱乐场所没有得到有效发展或被闲置不用等现象仍普遍发生。

4. 自发性

农村群众文化的自发性是指其产生和发展源于农民的自发和自主,而非外部力量强制推动或安排。这种自发性表现为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发组织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这些活动通常是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通过互相协作和配合,共同完成。农村群众文化的自发性是其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源泉。由于农民的参与是自发的,他们更愿意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中。这种自发性激发了农民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使得农村群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同时,自发性也使得农村群众文化更加接地气,更能够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农村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进步、经济增长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农民进行了大量物质上以及精神方面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影响严重制约着人们接受先进文化知识与信息滞后等因素,造成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缺少多元化与社会参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群众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提升。为了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

多元化是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农村居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单一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兴趣的需求。首先,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该注重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艺演出和文化展览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活动形式,例如读书活动、手工艺制作、民间艺术传承等。这些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在文化活动的内容上,应该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农村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等。同时,也可以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元素,以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1]

2. 教育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增加。文化作为精神食粮,其基本功能是教育。因此,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注重教育性,既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性可以帮助农民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科技、历史和社会动态。此外,教育性还能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劳动创造力。同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 创新性

传统的农村文化活动往往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现代科技则为农村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普及,使得在线文化活动成为可能。农民们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地点和时间,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无论是观看在线电影、参加网络音乐会,还是参与在线知识竞赛,农村群众都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服务。通过这些技术,农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体验到全新的文化形式。

4. 社会参与

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此外,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以促进农村群众文化的自主发展和创新[2]

结语

农村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群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农村群众文化的规律和发展方向,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农村群众文化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扈维维.试论群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趋势[J].爱情婚姻家庭:上旬, 2021(11):0165-0166.

[2]蒲晓东.浅谈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J].新丝路:上旬, 2021, 000(002):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