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症理论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8
/ 3

鼾症理论探析

王芳1  王檀2 孙雪莲3 宫明学4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鼾症是指睡眠中发出的鼻息声,《内经》中称为“鼻有息”。《诸病源候论》首次记载了鼾症,“鼾眠者,眠里咽喉间有声也”。自此之后各代医家均有所论述。王檀认为鼾症发生与“咽喉肿胀”与“宗气衰少”关系密切,从多方面论述鼾症。现将鼾症理论探析总结如下。

【关 键 词】鼾症;理论探析;王檀

1 鼾症病名

鼾症最早见于《内经》,称为“鼻有息”。《伤寒论》中提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诸病源候论》中曰:“鼾眠者,眠里咽喉间有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后咽而作声也”。首次明确把鼾症作为独立病证进行提出,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论述,认为气血不调是鼾眠发生的病机关键[1]。其后各代医家也多有定义,但始终未将鼾症作为独立的疾病加以成系统论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将鼾症的中医古籍理论加以分析,研究,结合现代中医学理论,将鼾症定义为:睡眠中出现鼾声,气息滞涩不利,甚或呼吸时有停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2]。

2 鼾症病因病机

鼾症的发生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咽喉痰凝血瘀壅滞为病。与痰浊内生、脾虚湿盛、肺脾气虚、外感六淫、内生七情有关,病位在肺脾,可累及五脏[3]。

2.1 鼾症病因

2.1.1 感受外邪

    《医学心悟》中提出“鼻鼾者∙∙∙∙∙∙为风热;鼻鸣者,鼻气不清∙∙∙∙∙∙风寒壅塞”,肺居人体上焦,人之华盖,风寒、风热之邪壅塞于肺,邪结气滞,壅阻气机,鼻窍不利,而致鼾声。《灵枢∙忧 无言》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说明邪气壅滞咽喉,阻滞气道通畅,呼吸不利,则致鼻鼾。

2.1.2 饮食失节

   《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水谷不归于正化,反而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咽喉阻塞,发为鼾症。

2.1.3 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影响营卫正常输布,以致咽喉肿胀壅塞,气血受阻,喉闭而鼾。

2.1.4 劳欲久病

    各种慢性肺系疾病失治误治,迁延未愈,久病肺虚,气失所主,肺气宣降失常,致使痰饮、水湿、瘀血内生,阻滞咽喉,肺之门户阖多开少,则为鼾。

2.1.5 痰郁阻滞

    《诸病源候论》中曰:“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百病多由痰作祟”,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浊咽喉肺脏。或肺脏宿有痰热,以及它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阻塞气道;或后天脾胃受损,脾主生痰,痰湿内生,肺贮痰,内生之痰饮上壅于肺,则痰气互结阻塞咽喉气道,肺气不利,则形成鼾声。

2.1.6 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气血阴阳失衡,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肺气虚弱,痰饮等病理产物堆积,导致肥胖体质容易形成,或因先天颌面结构异常,也容易形成鼾症易发因素。

2.2 鼾症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劳累、情志等均可诱发鼾症。为痰湿、水饮、瘀血、气滞等标实与肺、脾、肾等脏腑的虚实夹杂,相互搏结所致。病机关键为邪阻气道,肺气不利[4]。

外邪侵袭,为六淫犯肺,肺气壅塞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或因风燥,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湿,咽喉干燥而发作。

内生病理因素中当首推“痰”为患[5]。而痰仍有寒、热之分。寒热之间相关转化,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脏气多虚,故病理性质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滋生。甚则病久及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痰气互结阻塞咽喉气道,肺气不利,而致鼾重。

如肝火犯肺,气火浊伤肺络,炼液为痰,浊伤肺津;或痰湿蕴肺,痰从热化,则耗伤肺阴。肺阴虚火上炎,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痰浊阻滞脉络,气机,影响气血运化,血运受阻,因痰滞瘀,或因外伤或其他原有疾病导致的瘀血内阻,气机失调,津液输布失常,痰瘀交结,气机不利,而致鼾。

鼾症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6]。肺居上焦,主气之升降出入,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为娇脏。肺气失宣,鼻息不利,咽喉气之出入阻滞,故呼吸不利而致鼾声。《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提出:“夫居有常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说明肺之络脉不利,气机不得升降,壅滞肺体内,眠时营卫不利,则气机逆乱,冲于咽喉而鼾作。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主运化,主化生气血,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也与津液代谢相关。脾气虚弱,常可导致肺气的不足,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

《素问∙逆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机体水湿的运化需要脾胃的转化运输,由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阳温煦,则全身津液得以正常排泄。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而成痰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

本病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但仍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邪实正虚为主。外感诱发为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虚易感外邪,痰饮难蠲;阴虚阳亢则外邪,痰浊易从热化,故虚实诸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持续不已。

王檀认为,鼾症的发生与 “咽喉肿胀”与“宗气衰少”关系密切。肺开窍于鼻,鼻与咽喉相连而联通于肺,鼻与喉都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喉”,“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喉部发声,是肺气通利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肺气不和,则咽喉作为肺之门户首当受害。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组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咽喉者,清阳所循达于脑而充养之,过则熏于咽喉血泣而成瘀,早起则成肿胀。入眠则气少而滞,气滞则鼾。日久津液留于咽喉而成痰瘀,阻遏之变则鼾重。最终因宗气竭力升提以维系肺气之出入,入眠则阳气内收宗气势弱,门户塌陷而鼾重。

其病机方面,王檀认为阳气过亢和宗气不足是主要致病的病机关键。一为在阳之过,则有五脏六腑之火邪的不同,但总以肝阳的过亢为主。或因禀赋肝旺;或因饮酒过量,湿热郁滞于肝;或因过食辛辣、滋腻厚味致使痰热生于中焦,犯于肺,致使痰热而肝气旺;或因心火引动肝火者;还常见肾水对肝木的滋养不足,亦致肝旺。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则全身气机调畅。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则可出现肺部咳喘疾病发作。肝主疏泄,为刚脏,主升主动,若肝升太过,则亦致疏泄太过,气升太过影响肺气肃降,肺气肃降不及则导致气机上逆,上冲咽喉。或素有肺气不足,金对木的压制减弱,肝气上升,肺气更弱,对肝肾压制减弱,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地气可以上为云,但天气不能下为雨,阳亢于上,带动气血津液上行,壅塞于肺,肺络受损,阳损及阴,亢阳又加重肾精耗伤。肝主疏泄又影响着脾胃的运化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运化正常,食气入胃,而水谷乃化,素体脾胃虚弱,母病及子,致使肺气虚弱,脾不升,则胃气不降,浊阴中潴,郁热上干,肺受其扰;调脾胃,中气上升,有利于少阳升发,胃气下降,有利于肝的疏泄。心主神志,主藏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摄魂魄,并该意志,故心火旺则肝火亦亢盛,临床表现为心肝火旺症候。肝肾同居下焦,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肝气欲升,而肾精暗耗,阳损及阴,虚火上炎,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或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致相火上亢。二为在宗气不足或因先天脾虚肺弱,宗气生成无源;或因饥饱失宣致脾伤日久;或因劳倦过度,脾伤不复;或因思虑过度脾伤气结;或久坐少动,津血滞于肌,逆与脾,均能使脾伤。素有宗气不足或后天宗气因肺气不足,或脾虚肺弱衰少,则宗气不能正常输布,咽喉之气不足,肺气滞塞则鼻息而鼾。或因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痰饮、水湿壅滞于肺络,肺气受损,更加影响宗气的生成,故脾伤则加重肺气虚弱及宗气的生成,导致鼾重。另一方面,吸烟,空气污染,咳喘哮等肺系疾病均使之加重。鼾症与肺系疾病关系密切,现代社会,吸烟成为肺系疾病的重要致病诱因,吸烟人群,浊气更过的滞留于肺部,导致清气不能正常吸入,咽喉为肺之门户,长期受浊气熏蒸,导致门户日久受累,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滞留更甚,咽喉肿胀,宗气不能正常输布,则鼾起。同理,空气污染带随更多的浊气壅滞于肺部,清气不足,浊气壅盛,则咽喉为之肿胀。原有咳喘等肺系疾病患者迁延未愈,久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则肺虚更重,更加导致宗气生成不足,子盗母气,脾气亏虚,则加重鼾症发生。

3 鼾症治疗

鼾症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治疗方面,当根据邪实与正虚的偏盛偏衰加以区别。邪实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痰饮、水湿、瘀血的不同,分别采取治疗。正虚以肺、脾、肝、肾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或抑肝,分而论之,掌握疾病具体症候,辨清疾病主次,权衡标本,辩证论治。

根据鼾症临床特征,目前各代医家多有论述,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可概括为根据病理产物之不同,辨为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热内蕴证、气虚痰瘀证,根据五脏之气特点辨为肺脾气虚证、和脾肾两虚证、肝旺痰阻证等[7]。根据症候特点辨证予燥湿化痰、化痰祛瘀、清热化痰、健脾燥湿化痰、补脾益肺、健脾固肾、平肝化痰等。以调理脾胃为治疗要点,兼顾心肺肝肾脏腑功能特点,从痰瘀湿着手,以祛邪利气,宣畅气机为主。方用二陈汤加减、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贝母瓜蒌散、补中益气汤、金水六君煎等治疗。

王檀认为鼾症发生与宗气不足和阳亢关系密切。五脏六腑皆能令人鼾,若一脏受邪,则其它脏腑亦受到影响,导致宗气不足与阳气偏旺,大致可概括为肝阳上亢证、胆郁胃热证、气阴两伤,痰热内蕴证、心阴不足证、肺脾气虚证等。治疗方面,总以恢复气机正常宣畅为主。

鼾症基础为肺气不足,金对木的压制减弱,素有肝旺之人,或因饮酒嗜使辛辣厚味之人,肝气上升,肺气更弱,对肝肾压制减弱,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地气可以上为云,但天气不能下为雨,阳亢于上,带动气血津液上行,壅塞于肺,咽喉首当受其冲击。阳损及阴,亢阳又加重肾精耗伤。故治以平肝潜阳为主。潜镇之目的既是为了保护阳气,不治阳气疏散太过。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素有肺气不足之人,日久耗伤,子盗母气,脾气亏虚,或饮食不当,损及脾胃,湿浊中生,土壅木郁,胆为阳木,金又不佐木,胆中相火乃炽,火性炎上,湿从热化,湿热痰浊上干于肺,留而为滞,鼾症加重。故常用蒿芩清胆汤加减以清胆和胃,降逆化痰。

素有脾胃虚弱之人,痰瘀滞留,遇外邪侵袭后,卫阳内郁,蕴而化热生火,痰饮与热毒灼伤肺络,日久气阴耗伤,渐成痰热蕴肺,气阴两伤之证,故常用当归六黄汤加减以清热化痰,益气养阴。

肺肾同为气之主,若肺肾虚冷,肾不纳气,肾精不能涵养肝木,则肝肾精亏,肝阴不足,虚火上炎加重,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肾精不足损及心阴,致使心火偏旺,风火相煽引动肝风,则内风形成。故治以滋补心阴,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素体脾胃虚弱之人,母病及子,致使肺气耗伤更重,若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浊阴中潴,郁热上干。故中气不足、湿遏胃阳证及中气不足证多见。重在调脾胃,因中气上升,有利于宗气生成,胃气下降,有利于肝的疏泄。方用升阳益胃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4 临证心得

   鼾症作为临床常见病症,病机复杂,病情缠绵。临床治疗应当分时分证论治,不可拘泥于一证一方。跟吾师王檀学习6年之余,每每跟师学习,均可发现新内容。望当前分享内容能为临床学习者带来一点感悟。

作者简介 :

王芳,女,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肺病、肺肿瘤研究。

王檀,男,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从事肺病临床工作40余年。

孙雪莲,女,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肺病、肺肿瘤研究。

宫明学,男,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肺病、肺肿瘤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海强,崔红生,王琦.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论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545-3547.

2 陈志斌,兰岚. 鼾症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1):1-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1.001.

3 周忠辉,骆仙芳. 骆仙芳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验[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58-2459. DOI:10.3969/j.issn.1673-7717.2007.12.010.

4 李敏静. 从痰瘀论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2):2619-2620.

5 王真,杨瑶超,沈莹莹,等. 二陈解鼾颗粒治疗痰湿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观察[C]. //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215-220.

6朱红梅.鼾症防治研究新进展[J].甘肃中医,2001,14(2):62-64.DOI:10.3969/j.issn.1004-6852.2001.02.051.

7 丁元庆,王瑾,于成. 鼾症病机探研与诊疗述要[J].山东中医杂志,2021,40(2):111-115. DOI:10.16295/j.cnki.0257-358x.2021.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