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给药安全护理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7
/ 2

急诊给药安全护理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金丽花  李建霖  黄春花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急诊科给药错误风险因素,其次从预充式给药、条码辅助给药、急诊自动配药柜、加强抢救用药时的双人核对等方面提出了急诊给药安全护理干预策略并对后续给药安全管理进行了展望与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急诊给药;安全护理干预;研究

引言:在急诊科的用药管理中,有如下特征:急诊病人就诊信息十分有限,急救人员要迅速地做出病人的用药决策;多为结合用药,且需要快速准备、完成给药;护理的突发、口头医嘱多、人员短缺、高风险药物使用量高等。上述给药错误的高风险因子已成为急诊用药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而国内的研究表明,在紧急情况下,用药差错的发生率在1.14%~1.84%6-1之间。为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给药错误的发生率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1、急诊科给药错误风险因素

针对急诊科给药错误所产生的风险问题,其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即高危患者,高危场景因素,高危时间,高风险药物。急诊患者以高龄急诊患者为主,急诊儿童为多见。在2017年,我国学者提出了18份关于200名紧急病人的研究表明,在61-70岁的人群中,使用药物的差错发生率较高;在2016年,对98名急诊病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针对80岁以上的患者其给药错误频率发生较高;在2019年,对79万名未满5岁的急诊患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尽管体格质量的错误率很低(0.63%),但是,34%的体格质量误差会造成后续的用药错误风险。高危场景因素主要包括:紧急使用时间限制、患者病史细节缺乏、抢救药物使用频繁等。

2012年我国学者提出由于时间有限,患者病史不够详细,且经常采用快速有效的急救药品是造成急诊用药失误的主要原因;高危时间一般为下午或晚间,以及换班过程缺乏护理等。研究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大部分的药物使用失误在下午与晚班时间内居多。在2020年,系统评估结果表明,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短缺、护患比例不合理是造成急诊护士用药失误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用的紧急用药有心血管药物、抗菌药物等。同时,对311名急诊病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用药差错以止痛药、心血管药、抗生素药、胃肠道药、中枢神经药等为主。当前,国内外还没有对急诊用药的错误风险因子进行系统的介绍,所以,笔者建议,可根据急诊科的特殊性,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完善。

2、急诊给药安全干预策略

2.1预充式给药

IMSP指导方针建议使用预充填剂以此减少用药错误的问题发生。如,肾上腺素是通过肌肉注射来确保过敏性病人的急救室内的肾上腺素的浓度和剂量的安全性,在小儿复苏过程中,为确保急救药物安全、快速地使用,可采用彩色编码的预充式注射器。在此过程中,可将预先充注的肾上腺素(浓度1:1000)贮存于急救车辆中,并且标注为“仅供过敏使用”,与静脉用肾上腺素的颜色编码不同。采取此办法在应用前注射后,没有出现肾上腺素过量的问题。针对儿科患者,药物的使用要根据其身体重量来确定,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急救,会影响到药物的使用效果。为此,我国学者于2015年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儿复苏的仿真急救中,可采用彩码预充式注射器。本研究发现,在正常剂量组和预充型给药组中位平均给药时间为47秒(95% CI:40~53秒),19秒(95% CI:18~20秒),比对照组低27秒(95% CI:21~33秒);使用错误的比例分别为17%和0%(降低17% ;95%CI:4%~30%)。由此可见,在紧急情况下,急救药物的使用对于准确的剂量、途径和浓度都有积极的作用。

2.2条码辅助给药

条形码辅助用药技术可以降低住院病人用药差错的发生率,但目前在急诊应有中有关研究较少。笔者推断,其可能与不能通过条形码进行口头医嘱、急诊工作流程与普通住院病人区分开来、硬件条件有限等相关。在观察研究中,条形码辅助用药前996次的剂量比条形码辅助用药后的982次,给药错误率由6.3%降低至80.7%(P<0.0001),剂量误差比对照组降低90.4%(P<0.0001);采用 PDA移动扫描技术,对危重病人进行了干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了3866次、3769次、2162次和1896次的静脉注射。其中,口服药错误8次,静脉注射错误1次,11次注射错误(P<0.05),这一结果表明,该用药方式可提升急诊危重病人口服药物和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条形码药品的管理,与实施之前(656次)和实施后676次的比较,用药差错发生率为74.2%,从2.96%下降到0.76%(P<0.01)。虽然条形码辅助给药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但是该技术对药品的安全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当下需努力探索适合急救的条形码用药技术[1]

2.3急诊自动配药柜

自动配药柜的优势在于,药品的存放更加方便,药品的使用次数少,药品的运送距离较短。对808名急诊科病人进行的前、后对比研究表明,采用自动配药柜可以减少64.7%的药品选择,减少0.69%(P=0.017)的药物制备错误发生率。本研究发现,在急诊抢救室应用电子药柜后,发药失误率从0.2%降低至0%。取药时间从7.3+1.6分钟,缩短到4.8+1.9分钟。所以,在紧急情况下,采用自动配药柜,可以有效地减少药品误用率,缩短药品的准备和取药的时间[2]

2.4加强抢救用药时的双人核对

目前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化疗药物、升压药物和血液制品等高危害性药物的双重对照研究上。针对急诊抢救,高警示药的应用较为常见,为此需要探讨在急诊科应用高警示药时,双重对照的效果,以此提升用药安全性。例如,对急诊室于ICU忽视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研究结果主要以探究出在高警告药物应用中,能否增加用药差错检出率。本实验模拟对感染性休克病人进行急救,整个过程大约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护士处理一系列医嘱,包括采血、用药等。在单一核对组中,有9%的护理人员检测到了剂量错误,而在双人核对组中,有33%(OR5.0);在单独对照组中,54%的护理人员发现用药类型有问题,而双人核对组则为100%(OR 19.9)。所以,在急诊应用高警戒药品时,可通过双重检查,以此防止用药失误等问题。后续研究表明:实行双人核对,在配药的过程中,需在患者身边进行核对,在此急诊药物使用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所以,即使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存在时间紧迫等问题,但也需清晰地认识到双人核对的重要性与其应用的价值[3]

结束语:本研究发现,急诊用药安全包括药物储存与分发、药物准备、患者信息与药物核对、规范用药预案、过程优化等。所以,在用药的整个过程中,都需确保用药安全性。当前,国内和国际上对急救药物安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救120,感染性休克81,过敏41.1,心跳停止等方面。此类用药场景局限于短时间给药,并基于患者体格质量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并且要做好各种护理工作(比如心脏按压)。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用药情景可以体现急救工作的特征:紧急状态、突发状况、口头医嘱较多、风险较大。所以,在急救工作中,重视高风险药物使用场景,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较为关键,其也是本文研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乐. 安全管理对急诊综合科高危药物应用的效果观察[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3):201-203.

[2]王倩,仇兰香,薛艳. PDCA循环管理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输液患者用药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1):160-162.

[3]李意,廖晓霞,赵会民,等. 救护型直升机院间转运重症患者36例报告[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8):100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