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0
/ 2

工程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李鹏

身份证号码:372301198205110014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之一确实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逐步培养专业核心素养。认证机制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的竞争力。对于传统职业教育的观点,确实存在一些限制。传统职业教育常着重于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忽视其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点培养。

关键词:工程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引言

“立德树人”是现代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但是,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繁杂,一些不实言论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非法散播,对部分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高校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方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高校专业课程和思想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2020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现如今,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排行榜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直高居前列,培养出了一大批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毕业生不但广泛遍布在IT企业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系统测试和维护等工作,也可以在银行、金融、通信等计算机相关领域甚至在政府机构、国家安全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因此,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1]

2、工程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彼此互利。校企合作的核心是与高技术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打破校企之间的隔阂,使企业能够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种合作模式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首先要走访调研企业,从企业的具体用人岗位出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优化。通过将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分解到各门专业课程中,设定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同时,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将实习内容转化为毕业设计和论文的一部分。计算机类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操性,而单单依靠的理论学习是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针对教师在企业工程经验方面的缺乏,可以邀请高职称的企业工程师到校举办讲座和讲授专业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将企业工程师和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提升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毕业后才能报到就能上岗。同时派教师前往企业学习和锻炼,以提升学校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实践素养。

2.2构建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

应广泛征求本领域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对接社会经济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形成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课程体系。从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到专业方向课程,以渐进方式构建专业理论体系,在恰当时间节点辅以课内外的实验、实践训练,并增大实验、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螺旋前进。要动态调整课程内涵,除了在课程内容上更有力度地注入当前信息领域的新技术外,更注重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学生通过掌握这些信息领域新技术去解决其他行业各类问题的能力[2]

2.3构建“多维一体”的教学实施机制

第一,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与行业内优质优势企业合作,增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企业人员具有丰富实战经验,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以赛促学、以用促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构建共享、自主、开放的学习模式,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和科技竞赛等各类活动,对学科竞赛的培训和参加进行系统性组织和管理,在竞赛训练和创新研究所需仪器设备等环境条件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并完善评优评奖激励措施,吸引学生的关注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保证“以赛促学、以用促学”的落实,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第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并吸取竞赛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增加学生真实案例实践的机会,对现实中应用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涉及的相关原理和技术,指导学生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现,以此驱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

[3]

2.4加强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

(1)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应该与党校学员共同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应该涵盖项目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成果预期。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党校学员了解期望的表现,并为教师提供一个准确的评估依据。(2)多元化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书面报告和考试外,可以考虑使用口头展示、演示、作品展览、评估表、自评、同伴评价等形式,综合考查党校学员的知识掌握、技能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3)实时监控与反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实时监控和提供及时的反馈,通过观察和与党校学员的交流了解党校学员的进展和困难,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党校学员纠正错误、调整方向,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4)自我评价和反思。党校学员通过自我评价表、项目日志、反思报告等形式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指导。(5)同伴评价和互动讨论。党校学员可以互相评价彼此的项目成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党校学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丰富评价的角度和视野。(6)综合评价和反馈。在项目完成后,教师可以综合考虑项目成果、党校学员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表现等因素给予全面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党校学员全面了解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并为今后的学习和项目改进提供指导。加强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党校学员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情况,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同时,评价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改进教学策略和项目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党校学员的学习体验。

结束语

总之,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而是侧重于理论的教学,课程知识面广,但是学习的深度却不够深入,无法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标准,脱离了企业岗位的实际用人需求,达不到用人的岗位要求。在新形势下,国家对教育要进行全面地深化改革,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市场需求,重新构建适合企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项目和工程师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合社会的技术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章英,汪毅,吴鹏飞,李小霞.“新工科”视角下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7):1-3.

[2]崔安安.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多媒体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0):247.

[3]邹晓兵.工程教育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