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链路负载均衡应用交付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6
/ 2

基于多链路负载均衡应用交付的研究与实践

王扣武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81

摘要本文介绍了多链路负载均衡在应用交付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首先,分析多链路负载均衡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提高应用性能和扩展性方面的优势。接着,详细介绍负载均衡算法和协议,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展示多链路负载均衡的应用和效果。

关键词多链路负载均衡,应用交付,负载均衡算法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日益复杂,多链路负载均衡作为提高应用性能和扩展性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传统的负载均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性价比不错的方法,通过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及吞吐量,进而提升网络数据处理的稳定性。而应用交付与负载均衡相比,在强调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优化的功能特性,以帮助用户应对来自于复杂应用环境中部署与交付服务的挑战。本文旨在研究多链路负载均衡在应用交付中的实践方法和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 多链路负载均衡原理与优势

(1)负载均衡技术发展及原理

最早负载均衡技术用来解决网络方面的问题,通过简单的DNS轮询来实现的。通过分析入站的应用请求,将这些请求动态地映射到可用的服务器。动态识别服务器的工作负荷和故障以及确保用户访问操作不会丢失的会话保持功能。

随着技术发展及功能需求变化,负载均衡技术已从基础设施效率的单纯网络技术,发展到业务应用的性能优化和安全方面,目前已经提供多数据中心负载均衡、多链路负载均衡、服务器负载均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不仅实现对各个数据中心、链路以及服务器状态的实时监控,同时根据预设规则,将用户的访问请求分配给相应的数据中心、链路以及服务器,进而实现数据流的合理分配,使所有的数据中心、链路和服务器都得到充分利用。

多链路负载均衡是指通过多条物理链路或网络链路来平衡应用的负载,从而提高应用的性能和可靠性。其原理是通过将流量分配到多条链路上,充分利用链路资源,降低单链路负载,提高整体吞吐量。

(2)多链路负载均衡技术优势

多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带宽利用率:通过将流量分配到多条链路上,可以充分利用多条链路的带宽,从而提高整体的带宽利用率。

2)增强网络性能:多链路负载均衡可以降低单条链路的风险,因为如果某条链路出现故障或拥塞,流量可以被重新路由到其他链路,确保网络的持续可用性。

3)提高可靠性:通过在多条链路之间分配流量,可以降低单链路故障对网络服务的影响。如果一条链路出现故障,流量可以迅速切换到其他链路,确保服务的连续性。

4)简化网络管理:多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可以简化网络管理。管理员可以利用该技术轻松地在多条链路之间分配流量,而不需要手动干预。

5)降低网络延迟:通过在多条链路之间平衡流量,可以降低网络延迟,因为如果某条链路出现延迟,流量可以被重新路由到其他链路,避免因为单条链路的问题导致整体网络性能下降。

6)支持灵活扩展:多链路负载均衡技术支持灵活的扩展。当网络需求增加时,可以很容易地添加新的链路,而无需更改现有的网络架构。

7)经济高效:与购买和维护高带宽的单一链路相比,多链路负载均衡技术通常更加经济高效,因为它是通过利用多条链路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而不是依赖单个高带宽链路。

4. 多链路负载均衡算法与协议

多链路负载均衡主要集成智能路由、DNS透明代理和智能DNS解析等技术,通过轮询、加权轮询、静态就近性、动态就近性等算法,解决多链路网络环境中流量分担的问题,充分提高多链路的带宽利用率,通过为用户分配最佳的通信线路,使用户获得绝佳的访问体验。

(1)出站流量负载均衡

内网的用户访问互联网资源时,通过预先设定链路负载策略将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不同的互联网链路之上,实现出站流量负载均衡,提升互联网链路带宽利用率。

(2)入站流量负载均衡

当外部用户访问内部资源时,通过智能DNS解析技术将一个域名绑定多个运营商的公网地址,负责解析来自不同运营商用户的域名解析请求;根据不同负载均衡策略为不同运营商的用户返回最佳的访问地址,实现用户入站流量的负载均衡。

(3)链路负载算法

负载均衡支持如下算法,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链路分配策略,支持更多个性化的链路使用规则。

1)应用引流

根据数据包特征、端口号和IP地址等条件,对用户的上网流量进行应用识别,并根据应用类型进行数据。将不同应用场景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流,实现带宽资源的合理利用。

2)轮询

将所有网络链路放在一个队列当中,按顺序依次返回给用户队列中下一个网络链路的IP地址。

3)加权最小流量

根据事先为各条链路设定的权值,在调度新连接时尽可能的使各条链路的实时流量与权值成比例,把新的连接请求分配到当前比例最小的链路上。

4)静态就近性

按照预先为某个目标定义的静态最佳路径来选择链路,或者根据设备内置的全球IP地址库来判断目标IP属于哪个互联网运营商,进而选择相应的ISP链路。适用于拥有多条不同运营商的互联网链路,业务流量多为入站访问流量的场景。

5)动态就近性

在选择链路时,通过综合考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链路的实时负载,准确计算出最佳路径。适用于拥有多条不同运营商的互联网链路,业务流量多为出站访问流量的场景。

7)带宽比例

由于各条互联网链路的吞吐量可能不一,因此将为各条链路的带宽大小作为权值;根据每条链路带宽大小的比例,把数据流量分配到不同链路上。适用于拥有多条同一运营商的互联网链路,但链路之间的带宽差异较大的场景。

8)哈希

基于LOCAL DNS IP地址的哈希算法,将不同的用户访问调度到不同的链路之上。适用于拥有多条互联网链路,需要保证来自同一个用户的请求分发到同一条链路的场景。

5. 实践案例

某企业为保障企业移动APP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员工上网等出站入站场景,采用多链路负载均衡方案。该企业通过路由网关模式部署负载均衡设备,通过四层应用、域名前置调度、HTTP请求应答改写、SSL加密协议及虚拟服务等应用负载配置,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多条TCP连接,将流量分配到不同的连接上,提高网络整体吞吐量。同时,通过基于ISP和源地址选路、DNS代理等出站策略,采用了加权最小连接数算法,根据服务器负载、带宽等因素动态调整连接权重,实现流量的灵活调度。实践证明,多链路负载均衡在提高网站性能、确保业务连续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 总结

多链路负载均衡作为应用交付中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应用性能、扩展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负载均衡算法和协议,实现流量的合理分配。未来,随着5G、AI等技术的发展,多链路负载均衡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波.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多路径路由选择算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02):74-78.

[2]刘敬玲,黄家玮,蒋万春等.数据中心负载均衡方法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21,32(02):300-326.DOI:10.13328/j.cnki.jos.006151

[3]吴文君,郭枭,赵家明等.基于多路径传输的动态负载均衡路由算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45(04):33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