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6
/ 2

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

段筱菁

321081198812048123

摘  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发展、当前状况、局限性及应对措施。分析表明,我国的会计准则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现今的显著变革,逐步接轨国际标准。然而,这一进程存在诸多局限性,包括趋同的被动性、会计制度与准则的分离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差距。为克服这些局限性,提出了包括树立前瞻视角、完善会计制度建设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解决措施

一、国际会计准则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际会计准则的现状表现为一系列关键的更新和发展。最显著的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17的实施,这为保险合同会计提供了首次全面的指导,旨在提高透明度并减少会计处理的多样性。此外,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系列修订也在进行中,这些修订涉及诸如收入税、带条件债务、出售与回租交易以及供应商融资安排等多个方面。

例如,对IAS 1(财务报表呈现)和IFRS实践声明2(作出重大性判断)的修订着重于明确材料性概念的应用,要求实体披露其重大会计政策。同时,IAS 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差错)的修订则明确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之间的区别。此外,IAS 12(所得税)的修订着重于澄清某些交易(例如租赁和退役义务)的递延税处理,减少实践中的多样性​​。

此外,IFRS 16(租赁)的修订要求销售方-承租人在出售和回租交易中对变动租金支付进行核算,而IAS 1的修订则澄清了负债作为流动或非流动的分类,基于报告日期至少12个月内延迟结算的权利。

这些更新和修订反映了国际会计准则在持续进化,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和需求。2024年,准备者需准备实施关于收入税、带条件债务、出售与回租交易和供应商融资安排等方面的修订。此外,IFRS 18预计将于2024年发布,2027年生效,将替代IAS 1,并为财务报表的呈现和披露设定要求。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形成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经历了重要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会计准则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财政部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标志着会计学研究的新篇章。我国开始研究并吸收国外特别是英美等国的会计准则,以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着手整顿和建立新时期的会计工作体系,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和法规。

1992年底,财政部发布了被称为“两则两制”的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实务和核算工作的正规化,并为未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打下了基础。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事件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入WTO后,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国际贸易突破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壁垒,这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了会计标准的互学互鉴,促进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并提升了沿线国家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到了2021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中国需要在接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我国正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困难,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1. 取得平稳的实施效果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已经取得显著而稳定的实施效果。自从启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工作以来,我国不断推进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国际标准。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会计准则在确保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保持了其内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实际操作中,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施效果表现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这对于吸引外国投资者和促进国际贸易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趋势也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运作提供了坚实的会计信息支持。

2. 立足于中国实情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工作始终紧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在吸收和融入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我国特别注重将这些准则与国内的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相结合。这种做法确保了会计准则不仅在理论上与国际接轨,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能够适应我国特有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实际。例如,在处理与国际准则存在差异的会计项目时,我国会考虑本土企业的运营特点和管理需求,以确保新准则的实施既不会对企业造成过大冲击,也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这种立足于中国实情的趋同策略,不仅促进了国内会计制度的现代化,也增强了我国会计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3. 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我国积极学习和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组织(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不断调整和优化本国的会计标准,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在某些方面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通过这种互动,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这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促进国际投资和贸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局限性

1. 被动性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局限性是其被动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国的会计准则趋同更多是出于对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压力的响应,而不是出于内部会计体系改革的主动需求。这种被动性趋同可能导致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融合不够深入,仅在表面形式上进行调整,而无法完全吸收和内化国际准则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这样的趋同方式可能使得国内会计准则难以充分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限制了其在全球会计体系中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2. 会计制度准则分离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另一个局限性是会计制度与准则之间的分离。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与国内会计制度的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脱节。这种分离可能导致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难以完全反映国际会计准则的精髓。国内会计实务可能仍然依赖于传统的会计制度,而这些制度可能与国际先进准则存在差异。这种分离不仅影响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际效果,也可能导致国内外会计信息的不兼容和不一致。

3.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差距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差距的问题。尽管我国在提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国内会计从业人员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仍存在差异。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会计技能和知识层面,还包括对国际会计环境和文化的适应能力。会计从业人员对国际准则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受到影响,限制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深度和效果。这一问题的存在也突显了在会计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必要性。

五、应对措施

1. 树立前瞻视角

为有效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挑战,我国需要树立一个更加前瞻性的视角。这意味着,在制定和更新会计准则时,应超越当前的需求和挑战,预见未来国际会计环境的变化趋势。通过这种前瞻性思维,可以确保我国会计准则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国际标准,而且能够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要求。这需要从国际视野出发,深入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际趋势且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前瞻性视角的树立还应包括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主动参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以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实践,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2. 完善会计制度建设

完善会计制度建设是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局限性的关键。这需要我国在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加强国内会计制度的整体构建和优化。具体措施包括强化会计准则与国内经济、法律环境的协调,确保新制定或修订的会计准则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贴合国内实际。此外,完善会计制度还需要强化监管框架,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包括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和审查,提高违规成本,以及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此外,重视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允许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准则的适用性,也有助于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和挑战。

3.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加强会计专业人员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教育培训。这包括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教学,以及为在职会计专业人员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机会。其次,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也非常关键,这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此外,鼓励和支持会计从业人员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同时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的深入和有效性。

六、结语

笔者认为,虽然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面临的挑战仍需重视。未来的关键在于,我国不仅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其会计准则,而且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主动适应国际会计环境的变化。通过树立前瞻性视角、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及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我国有望更好地实现会计准则的有效国际趋同。这不仅是提升国内会计水平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展示其透明度和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葛瑷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23):158-159.

[2]王彦博.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1):148-150.

[3]刘素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3):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