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的語言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甲骨文字的語言功能

罗贤明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特有的漢字具有世界上其它各民族文化所沒有的特殊功能——語言功能。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除了漢字以外,世界上屬於表意系統的古典文字都消失了,只有漢字延續至今。而作為三千年前就已經具有了成體系的殷商文字——甲骨文,是不是也有了“語言功能”呢?

我們不妨從下面幾個甲骨文字來分析和探索一下,看看漢字的語言功能是不是在幾千年前就“與生具有”了。

一,刖 yuè(跀)《甲骨文字典》473(以下簡為《甲典》):僅從字面上看,這個字是由“刀”(刂)字和“月”(肉)字組成;進而引申為用刀砍肉;我們只能想象到:這是一種關於砍掉足(別字:跀)的刑罰。

我們看看《康熙字典》引用的各種字典對於“刖”(跀)字的註釋:

    1、【唐韻】【集韻】𠀤魚厥切,音月。

2、【說文】斷足也。(足:《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

3、【韓非子·外儲說】孔子相衞,弟子子臯爲獄吏,跀人足。

4、【玉篇】或作刖。

5、【類篇】跀或从兀作。

6、【集韻】五忽切,音兀。又五括切,音抈。義𠀤同。 ……

如果不是看到下面這麼一組甲骨文字,單憑上面各種字典的注釋,我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三千年前的殷商的刖刑是怎麼樣的一種刑罰,一般人都會認為是用刀或斧子類的刑具把腳“咣”一下剁去。

刖:1  2  3  4  5

上面這一組甲骨文字表示的是殷商時期的五種刑罰之一:刖刑,生動的向我們表述了刖刑的具體實施過程;(施刑人手拿)帶有齒狀的鋸把犯人的腿的下部鋸掉。從這些圖裡面我們能夠看到:

1施刑人(的手)3

2帶有齒狀的鋸();

3被鋸掉后的腿(包括腳);

4被施刑的人

     在這裡我們應該衷心的感謝我們的殷商先人,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形象的“刖”字!讓我們在幾千年以後還能根據這些甲骨文字非常清晰地知道了:

1、殷商時期已經有了刖刑;

2、殷商時期已經有了勞動工具“鋸”;而且“鋸”也可以用作“刑具”。

(*到目前為止,考古界還沒有發現殷商時期已經有“鋸”的證據!)

3、刖刑不是我們過去想象的“砍足”,而是用鋸,鋸掉了包括“足”在內

的半條腿!

如果沒有這樣一組甲骨文的“刖”我們誰能夠準確的知道,三千年前的殷商人的“刖”刑是什麼樣子?

這不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漢字的語言功能”嗎 !

試問: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的文字中,能夠做到僅用一個字就能夠向人們表達出幾千年前的這麼豐富多彩的信息內容(包括現在的漢字)?

二,漁()字。《康熙字典》是這樣解釋的:

1、【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音魚。

2、【說文】捕魚也。【易·繫辭】以佃以漁。又侵取無擇曰漁。

3、【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

4、【註】漁色,取象捕魚,然中網取之,是無所擇。又或作。

5、【周禮·天官】人掌以時。又水名,在漁陽。

6、【水經注】漁水,出縣東南。又姓,宋漁仲脩。……; 

上面的解釋中我們看到的是:1、音魚;2、捕魚;3、漁色;5、水名。

下面再看這一組甲骨文的“漁”字:

漁《甲典》1257:

 1  2  3一期前五、四五、四(用鈎線釣魚);

4 一期後下三五、一(用網捕魚);5一期前四、二二、二(用刀殺魚);

從這些甲骨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殷商時期先人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水中捕魚的各種方式方法。

1、(捕)水中魚(1、2、);

2、用鈎線釣魚(3);

3、用網捕魚(4)

4、用刀殺魚(5)

  不說那些用字母拼接的表音文字,就是今天的“漁”字,我們也無法在字面“悟”出上面甲骨文字所“涵”的信息內容!

三,宿。《甲典》807:我們看看宿字,《康熙字典》的解釋:

1、〔古文〕㝛夙【廣韻】息逐切【集韻】【韻會】息六切,音夙。

2、【說文】止也。【玉篇】夜止也,住也。

3、【詩·周頌】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註】一宿曰宿,再宿曰信。

4、【周禮·地官】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又星宿各止其所,故名宿。二十八宿,亦名二十八次。次,舍也。

5、【釋名】宿,宿也,言星各止住其所也。 

6、【增韻】安也,守也。【左傳·昭二十九年】官宿其業。

7、【莊子·列傳】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又國名。

【春秋·隱二年】及宋人盟于宿。 又邑名。【史記·衞世家】孫林父甯殖,謀逐獻公怒如宿。又蒯瞶入宿。又【史記·吳世家】將舍於宿。

【左傳】作戚,字別義同。 

8、又姓。【風俗通】漢鴈門太守宿祥,明正德中蜀人宿進。又通作夙,早也。……;

我們再來看看這一組甲骨文“宿”字:

1、  2、  3、  4、

它們表示:

      1、人()睡在席()上;

2、女人()跪在席()上;

3、(男)人跪()在席()上;

4、在房屋()中,人()睡在席()上。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宿”字,我們只能勉強看出:人()在家()中的席(已經演變成百)上睡覺。至於男人、女人、跪…的信息,就無從得知了。這就是甲骨文字的“語言功能”!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上面的“刖”字和“漁”字,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比現在的漢字單字表現的內容豐富多了。而甲骨文的“宿”字反過來照現在的“宿”(星宿、路室)字相比,表現的內容卻是簡單的多了,這也是中國文字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演變的結果。

我們再看看下面的幾個字的甲骨文字:

龜《甲典》1434:12

1,龜的側面圖;  2,龜的俯瞰圖。

娩《甲典》157312

1,宮門已經大開,(接生者)手在等著接孩子();

2,孩子已經產出,(接生者)手在幫助把宮門收攏。

這兩個字分別表示分娩的不同狀況,看到1字時,表示正在分娩;看到2 字時,表示孩子剛剛生出。

光《甲典》111812

【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

按照《說文》的注釋,是符合這個字的。可是仔細看一下這兩個甲骨文字,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分辨出1 字是跪著的男人,2字是跪著的女人。

今天的光字是無論如何也沒有這種語言功能了。

災(灾)《甲典》1229:

1、 IMG_256  2、灾   3、IMG_260

這裡要說明的是災、(灾)是簡化后用的字,原來是分別用不同的字表示不同的灾禍:12、火(火到了房屋上); 3IMG_260(刀兵之

如果我們在甲骨文里看到這些不同的字,就能夠立即知道原文指的是什麼災禍(水、火、兵),而不用像今天寫文章時需要在災字的前面標上是什麼樣的(水、火、兵)災了。

通過對以上甲骨文字的分析,我們可以明確的得出: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里,就已經具有了豐富多彩的語言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