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名老中医论治脾胃病经验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陈延名老中医论治脾胃病经验初探

黄伟

遵义市中医院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摘要: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属于人体重要脏腑,人体属于一个有机整体,脾胃功能与人体各脏腑组织功能存在重要相关性,脾胃功能受损,可导致人体健康受损。名老中医陈延广泛涉猎各种医籍,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脾胃病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常见病因病机,分为肝胃不和证、食滞胃肠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等五种证治分型,灵活运用中医方药,使得临床患者从中获益,有效地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关键词:名老中医;脾胃病;脾胃功能;身心健康

陈延老师为遵义市首批市级名老中医,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创新并坚持动态的疾病观,积极探索各类疑难杂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居于人体中焦部位,脾胃互为表里,促进人体消化和吸收脾胃功能受损可造成气血生化无力,使得百病生发[1,2]。中医在脾胃病治疗方面临床优势明显,陈延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有独到的认识,经验丰富,疗效确切。现将陈延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通过验案举隅的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1.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主要病因为外感寒邪以及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火等,肝气郁结致使胃失和降,以吞酸、脘胁胀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证候,肝胃同病,致使气机失常,陈延名老中医认为治疗关键在于降逆和胃,理气疏肝,两法并行不悖,才能取得明显疗效。

   案例1  患者杨*琼,性别:女,年龄:75岁,患者主诉:上腹部胀痛3月,再发3天。现病史:患者平素情绪多郁,3月前出现上腹部胀痛,进食饱胀加重,口干口苦,嗳气,偶有反酸烧心,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没日1-2次,小便可,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胃痛,中医证型:肝胃不和症,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临床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法,处方如下: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薄荷12g、郁金12g、醋香附12g、茯苓12g、西洋参12g、炒白术15g、山药30g、陈皮12g、石菖蒲12g、金荞麦15g、浙贝12g、蒲公英15g、连翘12g、白茅根30g、知母10g、甘草3g。4付,两日1付,水煎600ml,每日分3次口服。

案例2  患者赵*鹏,性别:男,年龄:46岁,患者主诉:反复上腹部胀痛1月,现病史:患者上腹部胀痛,进食饱胀,打嗝,恶心干呕,食欲减退,口干不欲饮,睡眠欠佳,舌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肝胃不和证,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予以疏痛和胃止痛,处方如下:炒枳壳15g、隔山消20g、厚朴15g、炒莱菔子20g、木香12g、藿香15g、石菖蒲15g、佩兰12g、泽兰12g、泽泻12g、白豆蔻12g、鸡内金15g、炒酸枣仁15g、远志15g、合欢皮15g、连翘15g、茯苓20g、炒白术20g、甘草3g。4付,两日1付,水煎600ml,每日3次口服。

上述两例胃痛(肝胃不和证)患者,根据主诉及临床症状辨证用药,选用疏肝和胃,用药后效果良好,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2食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病机为饮食不化,积滞内停胃肠,主症证候包括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腐等,因饮食在胃脘内停滞,致使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胃气上逆,陈延名老中医指出该证型的脾胃病应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胃腑以通为用,消食与芳香醒脾同用,以助脾胃的运化。

案例1  詹*波,性别:女,年龄:69岁,患者主诉:腹胀、纳差1月余,现病史:患者饮食不节,出现腹胀,嗳气酸腐,偶有反酸,无烧心,口干苦,饮水不多,身体乏力感,纳差,大便酸臭,不成形,每日2次,小便调,舌淡红,苔白稍厚腻,脉弦滑细,中医诊断;胃痞病,中医证候;食滞胃肠证,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采用健脾消食,和胃消痞治疗,处方如下:黄芪30g、西洋参15g、麦冬15g、生地15g、山药30g、炒鸡内金20g、焦山楂20g、炒麦芽30g、炒稻芽30g、连翘15g、白豆蔻10g、石菖蒲15g、甘草3g。3付,两日1付,水煎600ml,每日3次口服。

案例2  周*华,性别:男,年龄:80岁,患者主诉:间断性上腹部胀痛1年余,加重3天。现病史:上腹部胀痛,进食加重,食欲减退,偶有烧心,暧腐吞酸,打嗝,舌暗红,苔黄稍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胃痛,中医证候:食滞胃肠证,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采用消食化滞、和胃止痛之法治疗,处方如下:炒建曲15g、炒山楂20g、炒麦芽30g、炒稻芽  30g、陈皮15g、石菖蒲15g、豆蔻10g、木香10g、砂仁10g、炒莱菔子15g、连翘15g、法半夏12g、甘草3g。4付,两日1付,水煎600ml,每日3次口服,患者用药后气机通畅,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均得到改善,而且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3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证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肝失疏泄,以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为主要病因,临床应注意与肝气上逆犯胃所致的肝胃不和之证有所不同,临证治法予以疏肝健脾之法进行治疗。

案例1林*华,性别:女,年龄:73岁,主诉:胃痛1月,现病史:胃脘隐痛,进食后胃部胀满,食欲减退,喜太息,伴打嗝、反酸,口干口苦,不欲饮,身体倦怠,大便欠成形,每日1-2次,小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肝郁脾虚证,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治疗予以疏肝理脾,和胃止痛法进行治疗,处方如下:黄芪30g、西洋参15g、白芍12g、生地15g、山药30g、百合15g、石斛12g、麦冬15g、枳壳15g、厚朴15g、莪术10g、鸡内金15g、隔山消15g、连翘15g、甘草3g。4付,2日1付,水煎600ml,每日3次口服。针对此证患者采用的疏肝健脾之法,患者胃痛、反酸等症状显著改善。

4 脾胃气滞证

脾胃气滞证常见病因包括思虑过度、情志不遂等,气机阻滞,使得脾失健运,临床治疗该型脾胃病,立足于理气及补中健脾为治疗大法。患者:郑*勇,性别:男,年龄:59岁,主诉:进食饱胀1年余,加重3天,现病史:患者进食饱胀1年余,伴上腹隐痛,嗳气、打嗝,口干,轻微口苦,食欲欠佳,体力正常,大便干,每1-2日1解,小便偏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胃痞病,中医证候:脾胃气滞证,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应采用疏肝和胃法,处方如下:炒枳壳12g、厚朴12g、三七12g、白芨12g、白芍20g、山药30g、炒川楝12g、延胡索12g、隔山消15g、炒莱菔子15g、金荞麦12g、连翘15g、茯苓20g、木香12g、甘草3g。3付,2日1付,水煎600ml,每日3次口服,服用3付中药,患者用药后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恢复,已无嗳气、打嗝等症状。

5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证因饮食饥饱失节,或思虑伤脾,日久转为脾气亏虚,严重者出现中气下陷等表现,陈延老师明确指出,该型患者临床多见,组方用药以甘温补益为主,消食助运为辅,使脾气充足,中土纳运有权。冯*全,性别:男,年龄:63岁,主诉:上腹部隐痛1年有余,加重1天。现病史:患者上腹隐痛,恶心干呕,进食饱胀,食欲差,口干不欲饮,稍有口苦,身体困重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每日3次,小便正常,舌淡暗、舌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胃痛病,中医证候:脾胃气虚证,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治疗采用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之法治疗,处方如下: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20g、山药30g、藿香12g、佩兰12g、玉竹15g、木香12g、葛根15g、黄连9g、陈皮12g、诃子10g、甘草3g。3付,每2日1付,水煎600ml,每日3次口服。该方具有健脾益气、助运和胃的效果,有助于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故服用3剂,病情明显改善,腹部隐痛明显减轻,食欲明显好转,大便亦转成形。

结语:

陈岩名老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时注重根据患者主诉、病史以及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根据中医证型实施对症治疗,严格把握病机,灵活化裁,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并保证用药安全性[3]。陈老在脾胃病治疗方面见解独到且经验丰富,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临床实践过程中注重辨证用药,使大量患者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周玉杰,叶斌.何晓晖脾胃病论治特色探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2(1):29-31.

[2]胡亚莉,惠建萍,许永攀,等.论名老中医沈舒文教授运用角药辨治脾胃病经验撷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6):149-152.

[3]包扬,李志浩,徐凯,等.名老中医赵继福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