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在运营隧道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地质雷达在运营隧道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解振兴

云南云路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云南 650000

摘要:地质雷达是一种高效探测技术,可对地下物体开展有效探测,广泛应用在矿产勘探、考古、公路隧道工程检测中,包括其他各种需要开展地下检测或勘探的项目。本文主要介绍运营隧道中地质雷达无损检测的应用,不仅可有效检测隧道病害情况,还能及时发现各种影响隧道使用性能、功能的状况,便于及时开展各种修补工作,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人们行车、运输安全。笔者主要针对地质雷达技术在隧道无损检测中的应用方式、方法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地质雷达;运营隧道;无损检测;应用原理;应用重点及要点

前言

经济发展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公路建设里程,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成为保障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更为人们出行提供有效保障。基于此,隧道建设也已经成为公路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随着隧道数量的不断提升,由于其建设位置、建造工艺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少隧道工程病害、损害情况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出行安全,甚至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给人民带来人身财产等各种影响。因此,及时开展隧道病害、损害检测,发现各种潜在危险及影响,通过科学方式进行修补,提升或保持隧道工程原有作用及功能,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常见检测方法以人工为主,除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员外,也会因为人为检测出现误差,甚至漏查情况。地质雷达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这些检测缺点,已成为当前隧道检测的重要应用方式。

1地质雷达探测原理

地质雷达属于无损检测方式,无论是何种结构或产品,能够应用其调查内部、低下的各种问题。其探测原理也相对简易,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进行信号回收,发现电磁波各种反射、透射和折射的情况,利用信号分析,将这些路径进行直观展示后,就能找到相应的内部问题或物质间差异,从而发现问题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合专业记录、剖析、处置等多个信号波反馈技术、设备,最终获取全断面扫描图,为检测提供准确依据。

2地质雷达在营运隧道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2.1二次衬砌混凝土厚度检测运用关键点

隧道检测中,应用地质雷达检测二次衬砌混凝土厚度,可以得到非常准确的数值,便于对相关区域或位置进行病害分析及损害分析。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优秀的技术控制检测内容,及时采集、记录各种数据,按照标准流程规定,可实现二次衬砌混凝土厚度的科学检测,并对目标厚度进行分析。首先,基于岩层与一二次衬砌结构的物理性质不同,造价成本不同,内部介电常数也并不形同,因此,高频电磁脉冲反射波振幅会呈现快速变化,频率幅度降低,但经过电磁脉冲类型过渡后,可以利用统计的反射相关参数,结合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隧道结构层厚度数据,看是否达标或符合要求。其次,利用电磁脉冲混凝土,可以预测分析混凝土厚度情况。根据隧道内部电磁螨虫反射频率数据,结合发射距离等计算混凝土结构厚度,就能够及时确定施工质量,并对出现变动的位置进行有效检查和预测,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利用地质雷达发现一二次模筑衬砌的缝隙,可以直观返现模筑衬砌厚度数据;当衬砌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之间的黏合程度特别好时,电磁脉冲传播时能在两个结构分界面内不出现反射,在图像中各界面不会发生不清晰问题。

2.2仪器设备和检测过程

常见用于隧道检测的地质雷达多以进口产品为主,会根据隧道环境进行不同选择,以EKKO系列产品仪器设备或美国SIR系列产品仪器设备为主,根据具体使用情况选择型号、规格即可。根据检查目的及要求,主要通过三个内容方面的检查,来发现最后结果,这三个内容分别为隧道衬砌层薄厚检查、衬砌层与周边岩层相对密度检查、不同岩体电性检查。依据原有正常参数及检测记录参数等进行计算或分析对比,找到存在的问题及位置,进而完成检测。另外,基于地质雷达发射的高频脉冲电波散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射、透射情况,了解典型差异即可发现岩体差异,进而可对相应的岩体进行分析;而接收到的信号波通过技术转化展现出数字信息,最终成为波形图,根据波形图的对应参数及波长、振幅、波形等,就可以发现空间坐标、结构分布、岩层差异等多个问题及答案。

2.3地质雷达实体检测

首先,将地质雷达检测仪贴近衬砌面,保持横向滚动,记录天线通行路径;且保持探测速度为2km/h,雷达主机快速发送雷达脉冲,完成迅速持续收集。其次,确保隧道里程数与雷达时间测量点部位的匹配度,需在衬砌墙壁每隔5米或每隔10米表示测量点。再次,确保天线指向桩号,每5.0米或10.0米建立单线标识,每50.0米桩号建立双线标识。

2.4数据采集与处理

检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是进行隧道无损检测的重要环节与步骤,不仅需要丰富的检测技术与经验,更需要大量专业数据计算、审核等,相关工作人员需具备良好的专业性与认真度,才能保障提升检测效果与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是地质雷达技术应用的重要展现,特别需要天线发射器与隧道衬砌融合度的提升。首先,针对地质雷达探测规范,以期滚动中进行探测路线记录及挪动,需要将雷达信号深入隧道内部并提升信号才能有效提升采集效率。实际工作中,雷达发射信号,可传播至45到60个监测点,需要信号强度不变并有有效反射信号收集。其次,应用无损检测技术提升数据可靠性及真实性,依据隧道设计图及实际结构图等,分析安全程度和损伤情况,并针对重点位置进行参数对比,做好病害分析。同时优化里程数标记,强调隧道内比标记方式,为位置确定打下良好基础。再次,依据标记及收集的数据信号进行分析整理,根据具体表示提交检测材料数据,提高精准度,都是数据处置的重要策略。在具体处理中,扫描图像一定与探测参数向匹配,符合实际情况反馈,模拟现实条件与状况。

经过上述分析,通过对比不同位置、方向时间剖面数据与地质资料,可发现反射无线电波实际特点,真实反馈述隧道内壁混凝土厚度和附近岩石松动。

2.5地质雷达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将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其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利用计算机播放采集数据信息,利用解析系统分解数据信号,分化成达标的标志层和出现问题的异常层。对于多物质层的电性变化情况,可以在扫描地质雷达透视中根据无线电波传播高低进行判断。首先,针对扫描图不同信号频率特点,发现、明确隧道内部安全状况及存在隐患;其次,分析具体数据信号及残水对比,明确电性界面变化状况;再次,依据电性界面种类,分析具体界面情况及状况。第二,电性界面透视扫描的图像处置。利用扫描图像的光色高度变化,结合反射信号的不同,找到介质辩护规律或对应介质情况,进而发现具体岩体参数及标准参数差距。

2.6脱空区检测

脱空区,主要是指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二者介电常数存在巨大差异。隧道工程施工中,但衬砌混凝土回填密度出现差异,达不到施工要求,就会导致混凝土与岩层间出现裂缝。如果此时的高频电波通过这些空气、岩体、混凝土界面,反射数据信号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实验表明,脱空区的大小与围岩层界面的扫描图像直接关联,但反射波呈弧形且频繁出现同相轴特点;位置出现在混凝土下方时,多为衬砌混凝土结构裂缝情况。通过计算雷达波传播速度、介电常数等,可明确裂缝大小及深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及内部应用无损检测,能够有效提升隧道安全系数,保障行车、行人使用安全;同时,通过精确检测及后续的维修,也能有效提升隧道工程使用吸能与周期,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大力推广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掌握技术应用要点与重点,是提升隧道检测的有效途径,在保障安全性同时,可有效提升检测效率及质量,促进隧道工程病害及缺陷问题的科学解决,助力交通行业正常、稳定、安全运转。

参考文献

[1]于洪亮,李东彪,高玮,等.基于地质雷达与激光扫描的隧道检测现状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0(03):102-117.

[2]秦德崴.运营隧道衬砌开裂无损检测综合技术应用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2,(27):101-103.

[3]路啸.运营期隧道渗漏水病害无损检测及治理研究[J].粘接,2021,48(10):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