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模式对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中的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9
/ 2

预防性护理模式对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中的价值研究

齐宇

成都东篱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内就诊的60例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实验组(30例,预防性护理模式),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实验组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白血病PICC置管;预防性护理模式

白血病作为常见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主要存在骨骼疼痛、贫血等症状,以化疗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法,病程较长[1]。PICC置管对患者外周手臂进行静脉穿刺,让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大静脉血流速度较快,有助于避免化疗药物接触手臂静脉,减少对血管的刺激以降低损伤[2]。长期化疗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治疗和恢复,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大。本研究针对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内就诊的60例x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44.38±5.69岁)和实验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45.12±5.4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是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当中。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预防性护理模式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穿刺前预防性护理:对患者身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参考血小板情况,确认患者是否需要且适合进行置管操作。提前对室内进行消毒杀菌,清洁穿刺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置管完成后对患者菌落情况进行监测。

(2)置管时预防性护理: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固定好导管,观察渗血情况,引导患者避免频繁活动置管侧肢体。出现异常及时反馈、更换敷料。

(3)穿刺后预防性护理:在穿刺部位覆盖方纱和小部分透明贴,加压包扎。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并适当按压,每次三十分钟,每日四次,持续三天。换药时注意手法和力度,避免影响导管,以避免对血管造成刺激。输液较为频繁的情况下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冲管。

(4)心理干预:在穿刺和置管前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讲解置管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引导建立对治疗和护理的正确认知,提升依从性。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指导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引导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发现异常及时反馈。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和抗拒心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纠正错误认知。可进行饮食指导,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升免疫力,促进恢复。

1.3 疗效标准

通过 QLI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通过SAS、SDS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情况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并发症发生率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软件中进行比较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检验,分别用x2t进行,分别用百分占比(%)和(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总评分7.68±1.41,对照组患者5.21±1.27。两组患者总评分对比t =7.147,P=0.001。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可知,护理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健康状况

家庭和社会支持

日 常 生 活

活动能力

对前景的认识

实验组

30

1.54±0.27

1.78±0.12

1.35±0.14

1.37±0.16

1.63±0.29

对照组

30

1.03±0.26

1.21±0.15

0.93±0.11

0.59±0.13

1.10±0.24

t

-

7.452

16.252

12.920

20.723

7.711

P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负性情绪评分对比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可知,护理后实验组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护理前SAS

护理前SDS

护理后SAS

护理后SDS

实验组

30

50.34±5.21

50.21±5.33

40.28±5.27

40.52±4.87

对照组

30

50.41±5.13

50.17±5.18

46.43±5.42

46.13±4.69

t

-

0.052

0.029

4.455

4.544

P

-

0.958

0.976

0.001

0.001

2.3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可知,护理后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静脉炎

静脉血栓

感染

导管问题

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

30

3.33(1)

0(0)

3.33(1)

0(0)

6.67

对照组

30

3.33(1)

6.67(2)

10.00(3)

3.33(1)

23.33

χ2

-

-

-

-

-

10.884

P

-

-

-

-

-

0.001

  1. 讨论

PICC置管对于需要长期进行治疗的白血病患者应用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操作方便,患者疼痛感较低。但由于白血病患者免疫力较低,置管后易出现静脉炎等多种并发症,影响恢复。

预防性护理模式针对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潜在风险,从而促进患者恢复[3]。在穿刺和置管前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提升依从性,以较为稳定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反馈处理,做好热敷、换药等工作[4]。通过相应的预防措施促进置管顺利进行,降低感染等情况发生的可能,以促进恢复、缓解负性情绪,从而提升生活质量[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实验组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预防性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良好。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小珍;陈梅.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分析[J].吉林医学,2022,43(05):1428-1431.

[2]曹绍满;韩雨;杨娜.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探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43(05):377-379.

[3]王玉静.预防性护理对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学,2021,45(20):2232-2233+2236.

[4]徐莎.循证护理对预防白血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术后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05):107-109.DOI:10.19793/j.cnki.1006-6411.2020.15.043

[5]王世凤.集束化护理在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