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筑根基,以创新促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3

以人才筑根基,以创新促发展

--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典型案例

张雪

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靠人才,制度的创新更要着力破除制度障碍,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当主角、立排头、挑大梁。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矿工程公司)作为山东黄金集团唯一的科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企业发展的根基。然而,从人才到技术领军人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自然抵达的。公司紧紧围绕战略发展目标,突出精益化人才管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打造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战略支点。

关键词:技术领军人才;科技创新;揭榜挂帅

一、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背景

从地矿工程公司人才类型结构方面来看,受种种历史因素与政治层面的影响,公司技术人才构成呈现出年龄层断档严重、老中青三代接续传承体系不完备,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尚待提高,尤其缺少技术领军人才以及经验丰富的尖端管理人才。加上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周期长、建设速度缓慢等因素,使得公司中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稀缺,进而在实际经营中受限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虽然公司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加大了招聘力度,从社会层面及高校学府引进了一定数量的经验型人才及专业型人才,但在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中技术领军型人才还是相对缺乏,致使现有技术团队难以形成协同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驱动。地矿工程公司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摸索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来,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对高技能人才及高端人才团队的培养也鼓点渐密。因此,面对新任务,我们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集聚一流技术创新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形成竞争比较优势。

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近年来,地矿工程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实施人才强战略,把人才工作贯穿中心工作始终,置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全方位推进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工作新路径。

(一)坚持培养优先发展,着力打造新时代拔尖创新技术人才队伍

一是内部选拔高精尖人才,组建科技攻关团队。启动技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司内部选拔一批技术带头人,以技术骨干为主体,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攻关团队。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发挥技术骨干的能动性,编制了2022~2024年培养计划,深化跨实体、跨部门名师带高徒协作机制,试行双导师制复合人才培养,组织丰富的主题交流活动,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

二是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搭建施展才华平台。针对骨干技术人才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强化培养技术水平、组织参与重大技术课题攻关举办技术人员基础技术能力培训班等方式,持续推动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夯实技术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营造崇尚创新的学术环境和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从制度上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提供各种学习与深造的机会,让技术人员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希望,培育和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领军人才。

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围绕公司主业,以创新能力、项目质量、成果实效、贡献力量为导向,建立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高端人才的优势,培育好科技人才发展的原动力。立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了《技术带头人选拔与考核管理办法》,择优选拔技术带头人,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辐射带动更多青年技术人员成长成才,打造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式创新生态

一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构建科研攻关创新体系。以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开放创新为目的,寻求最具创新性的办法,充分发挥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设立重点科研基金,建立科研攻关课题项目库,全面配套设备,高效监督管理揭榜挂帅模式攻克关键技术核心。采取里程碑节点式管理项目,细化资金支持方式,完善科技奖励管理办法,明确科技成果奖励方式及分配原则,实施科研类、生产类差异化的选聘与考核,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办法,明确成果转化奖励细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行动,构建科技平台创新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行动,共担项目,加强业务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推进成果转化。做到擦亮山东省浅层地温能研究推广中心

做实山东省岩土埋管传热研究应用实验平台,升级采空区塌陷探测与综合治理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创建高层次创新平台,盘点分析急需紧缺人才岗位,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强化引专才引关键领域靠前人才导向,坚持创建与培育同步,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创新体系。

(三)对标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打造自身独具竞争优势的人才梯队

一要强化人才强企战略。根据公司未来长期发展规划,对人才需求进一步细化,突出引育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对标自身现有的业务结构,坚持靶向发力,着重将卡脖子的专业技术岗位向社会进行公开招募,并结合实际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实施较为灵活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型或多专多能型技术领军人才。与此同时,积极与高校进行产、学、研三方融合,设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场地的同时,直接面向高校优秀毕业人才,获得先手优势。

二要完善人才考评体系。重构科技人才的考评指标,探索将品德、管理、技术等要素将纳入参数指标,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途径与办法,重点关注在攻坚项目实施、技术研究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对重大课题的带头人、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要生产任务的干部,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建立行为考核、业绩考核、指标分类考核的知事识人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硬指标和软指标综合考核的作用,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与企业整体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让绩效管理和考评形成闭环,重视结果应用,充分体现岗位贡献和人才价值。

三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聚焦选、育、用、管、督五个环节,建立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在生产经营一线选育复合型优秀青年重点培养。积极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青年学习取证、充电蓄能,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揭榜挂帅”“赛马任务,让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引导其在生产经营、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攻坚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历练和成长。同时,充分发挥公司独有的返聘退休技术顾问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改革发展第一动能

四要完善机制搭建平台通过人力资源培养计划、科研创新激励管理、企业人文理念等一系列组合拳着力打造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员岗位培训计划,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的自身需求,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模块,提高培养活动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同时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晋升渠道和培养相互的融合,建立与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紧密联系的职业发展通道将人才培养工作与技能培训、评先树优、职级评定、资质提升等统筹谋划、协调开展,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培养工作的时效性。

五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开拓新地域新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产量效益增长点。通过实施项目引才工作计划,聚焦地质工程技术核心优势,以项目运作为抓手,着力突破制约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力求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通过建立地质环保新产业链、探索引入战略合作者等方式将地质技术开发及应用形成可循环生产力,分期分步打造金属矿山水害高效精准防治、采空区灾害探测治理及水热资源低碳环保开发等三大行业技术策源地。

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效果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竞争的必要准备工作,人才的接续培养也承载着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才自身成长的诉求,唯有培养出年轻且专业的生力军,才能确保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之海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情况

一是拓宽了人才招引渠道。以校园招聘为主、社会招聘为辅,精准对接专业对口的十余所院校,发布简章,组织宣讲,通过网络发布社招信息、内部引荐、外部挖潜等方式,拓宽了招聘通道,不断充实人才梯队;以项目引才,依托采空区治理方面的项目,柔性引进长江学者1名。

二是优化了干部选拔机制。全体干部职工起立坐下,组织开展了四个层级61个岗位的公开竞聘工作,8名中层干部降级为普通职工,11名普通员工脱颖而出走上中层管理岗位。破除四唯践行了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理念,有效激发了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

三是打通了人才成长通道。制定了《专业技术等级评定办法》,建立了技术人才评价体系成立人才引进”“选拔技术带头人等多个专班,多举措选拔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带头人,初步建成了老中青技术梯队,专业素质明显提升,年龄结构日趋合理,为企业科研创新奠定了基础。

)加强科技创新情况

一是科技奖励成果丰硕。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动能,力推科技成果转化创效,累计获得科技成果奖励百余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如2019年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是知识产权成果可观。公司先后获得专利48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20项。已编制标准规范并经政府主管部门颁布施行5项,另有2项行业标准通过了全国黄金行业标准化委员会提案研讨。

三是科研平台基础扎实。公司被中国地调局授予国内首个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建设了教学科研基地、博士后培养实践基地等一批产学研平台。受省自然资源厅委托建立了国内首个、目前规模最大的岩土埋管传热研究应用实验平台,成功申报采空区塌陷探测与综合治理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

)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情况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实施了较为灵活的激励措施,以业绩为导向,以考核促公平,制定了《薪酬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专业技术等级评定办法》《劳动竞赛管理办法》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激励措施并组织实施,有效保障了市场化薪酬分配的公平公正,激发了人才成长的动力,凝聚了员工干事创业的合力。

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其中创新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才与创新问题上的核心关注点。由此来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关键。

(一)人才培养企业竞争提升的关键

企业要求得可持续性发展,人才的接续培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天取得主动的关键。要尊重每个个体的不同,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体系,融入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培选模式,根据个体的不同设置针对性较强的技能培养课程,使每个员工能够在岗位工作中获得较强的综合素质,高效率地完成对应的工作任务,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在新时期稳定进步健康发展。

(二)人才培养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企业应认识到人的创新发展是一切的源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企业今后发展重要意义。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态势,具有灵活的调适性和高弹性。企业要重视素质人才梯队建设结合自身的经营方针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制定需求导向的培训计划,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发展目标相互融合切实做到引进来、留得住

(三)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蓄能的动力

人才实力是一个企业展望未来的竞争优势,企业倡导有为才有位的用人理念,着力打造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以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为引导,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构建各类人才发展的平台,人才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同时,还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实现企业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化,并对培养和引进的优质人才进行合理使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持续赋能激发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