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赖小琴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 米易县 6172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取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每组31例。对两组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予以对比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对比显示,实验组显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显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对比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显高(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取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依达拉奉;阿替普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1]。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也可以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很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严重情况下可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旨在提高脑梗塞患者的预后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将两种药物的优点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为此,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取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结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我院在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每组31例。其中参考组男、女分别为16例、15例,年龄63-89岁,均值范围(73.32±2.35)岁。实验组男、女分别为17例、14例,年龄61-87岁,均值范围(72.35±0.69)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小(P>0.05)。

1.2方法

1.2.1参考组

本组采取阿替普酶治疗,给予患者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 S20020034;)注射治疗, 发病4.5小时以内排除相关禁忌症使用,剂量为0. 9 mg/kg,最高90 mg,以10%剂量在 l分钟内采取静脉推注,余下90%的药量以100 ml氯化钠溶液(0.9%)混合,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泵完。

1.2.2实验组

本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依达拉奉(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592)治疗,以每次30 mg进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持续治疗2周。

1.3 疗效标准

1.3.1治疗有效率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患者相关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为有效,患者上述情况未发生变化为无效。计算方法:(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使用NIHSS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予以评价,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为严重。

1.3.3日常生活能力

  采取MRS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

表1显示,治疗有效率对比显示,实验组显高(P<0.05)。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28

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

31

21(67.74%)

8(25.81%)

2(6.45%)

93.55(29/31)

参考组

31

14(45.16%)

7(22.58%)

10(32.26%)

67.74%(21/31)

χ2

-

3.215

0.088

6.613

6.613

P

-

0.073

0.767

0.010

0.010

2.2两组神经缺损情况对比分析

表2显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显示,治疗前两组差异小(P>0.05),治疗后实验组显低(P<0.05)。

表2 两组神经缺损情况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31

23.34±2.36

8.75±2.15

参考组

31

23.46±2.68

14.57±2.19

t

-

0.187

10.558

P

-

0.852

0.001

2.3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析

      表3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对比显示,治疗前两组差异小(P>0.05),治疗后实验组显高(P<0.05)。

3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

日常生活能力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90

3.69±0.56

2.67±0.34

参考组

90

3.70±0.45

3.25±0.45

t

-

0.132

9.755

P

-

0.895

0.001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脑组织坏死和神经功能缺损。该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眩晕等。该病可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给予患者施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阿替普酶是一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溶栓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从而溶解形成血栓的主要成分纤维蛋白。这样,被血栓阻塞的血管得以打通,血流恢复,脑组织得到重新灌注,从而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脑组织坏死,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性损伤。其作用机制主要基于依达拉奉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但上述两种药物单一效果使用不佳,为此本次研究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对比显示,实验组显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显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对比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显高(P<0.05)。提示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效果相比单一的阿替普酶更好。笔者认为,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主要基于它们的药理作用和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依达拉奉可以清除多种自由基,保护脑细胞不受自由基的损害。在脑卒中发生后,自由基等炎症因子会大量释放,加重脑组织损伤。依达拉奉可以清除这些自由基,从而减轻脑细胞的损伤。在脑卒中发生后,脑血管被血栓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阿替普酶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管的通畅,从而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此外,在脑卒中发生后,炎症反应会迅速启动,加重脑组织损伤。依达拉奉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组织的炎症损伤。因此,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既可以通过溶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又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的炎症损伤,从而保护脑细胞不受损害,改善患者的预后[2]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取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苗成,柳毅,杨慧等.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21,48(22):84-87.

[2]林存山,刘洁,杨晓莉.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3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