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2

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邵旭伟

321002196812303011

摘要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保护和修复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水环境评价是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测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源,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修复措施。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评价;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引言

水环境评价是对水体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修复措施。保护水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推动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水环境评价与环境保护的关联

水环境评价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水环境评价通过监测和评估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指标、生物群落结构等,可以客观地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水环境评价结果可以揭示出水体受到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提供了依据。通过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和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可以减少水体的污染风险,保护水环境的健康。水环境评价成果有助于评估和管理水资源的利用状况。通过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可以减少对水体的开采压力,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保护。水环境评价可以帮助确定受污染的水体,并评估修复工作的效果。通过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修复措施,如生态补偿、河道整治等,可以改善受污染的水体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2水环境评价的要点

2.1水质评价

通过观察水体的颜色、透明度和浑浊度等指标,初步了解水体的清澈程度和污染情况。溶解氧是维持水体中生物生存和呼吸过程的重要指标,氧化还原电位反映了水体中氧气和其他化学物质之间的平衡状态。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性的指标,常规范围为6.5-8.5。过高或过低的pH值可能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电导率是衡量水体中离子含量和盐度的指标,可以反映土壤侵蚀、人为污染和盐渍化等问题。包括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过高的营养物质含量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华等环境问题。评估水体中有机物(如有机污染物、有机溶解物)和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的浓度和种类,以判断水体的有毒污染情况。

2.2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是水环境评价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水体中的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测,来评估水体的生物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观察和记录水体中的各种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通过定量分析不同生物种类的数量和比例变化,可以判断水体生物群落健康状况。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相对稳定性等,反映了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监测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通过观察和记录一些对特定环境条件敏感的生物种类,来判断水体的生物污染和污染源。某些微生物和虫类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指示生物进行监测。通过实验室和野外的生物毒性测试,评估水体中的毒性物质对生物的影响和风险。常用的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

2.3污染源识别

通过采集水样、底泥样或者农田土壤样等,进行化学、物理和生物分析。分析样品中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比例变化,以判断可能的污染源。通过追踪污染物的迁移和传播路径,找出污染物可能的来源地点。结合水流、气候、地质等因素,利用数学模型和地质勘探技术,对水体或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溯源分析。通过分析污染物的物化性质和同位素组成等特征,建立污染物的指纹图谱。与可能的污染源进行比对,以确定最有可能的污染源。对潜在的污染源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收集排放数据、工艺信息、运营记录等。通过排放监测和调查,分析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清洁生产情况,确定来源可能性。社会公众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举报污染行为或提供相关线索,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污染源的识别工作。

3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3.1污染源控制

建立和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限制工业企业、农田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的排放行为。推广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采用低排放设备、循环水利用、废气治理设施等。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鼓励企业实施废物再利用、废弃物处置和能源回收等措施。通过征收污染税、实施排污许可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出环境保护奖励机制,激励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企业和个人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行为。

3.2水体治理

通过采用净化工艺,如混凝沉淀、过滤、氧化、消毒等,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营养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对于重金属等难以去除的污染物,可以采用吸附、离子交换等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进行水体的生态修复。比如湿地植物的引入和构建湿地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对于河流水体,进行河道清淤、堤防加固、岸线修复等措施,恢复和保护河道的平衡稳定状态。河道生态修复也需要重视,包括保护河床的自然变化,增加鱼类栖息地等。加强农牧业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推广科学施肥、耕作制度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减少农田的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废水的排放。发展农田防渗、沟渠封闭等措施,减少农田径流对水体的污染。

3.3土壤修复

首先要采取措施阻止或减少进一步的污染源输入,例如封闭或修复污染源、整治排放渠道等。常见的土壤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包括土壤挖除、清淤、堆场整理等;化学处理涉及土壤酸碱调整、淋洗、添加污染物降解剂等;生物处理包括植物修复(如植物吸收和降解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和生物堆肥等。采用土壤改良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通透性、调整土壤pH值等。对于受到农业活动污染的土壤,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种植和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推广科学施肥、轮作休耕、覆盖耕作等措施,减少土壤的进一步污染。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增加灌溉供水量和调节能力,避免因不当灌溉导致的土壤盐渍化和水分过度泛滥。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及时获取土壤污染状况和修复效果的数据。根据监测结果和科学评估,调整和优化土壤修复方案。

结束语

我国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水环境评价和环境保护修复措施的开展,努力改善水体的质量,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水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共同守护我们的水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金晓静;陈璟.水环境评价要点及环境保护修复措施[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1):37-39.

[2]周宁.水生态环境评价要点及修复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6):21.

[3]张如春.输变电项目环境评价要点分析[J].才智,2013,(16):165.

[4]秦玉玲;王艳君;高燕彬;张建军.地下水地质环境评价思路要点[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7):57-58.

[5]隋丽华.环境评价中累积效应的要点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1,25(0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