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 3

弥勒市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朱权1     吴忠丽2  马贝思3

1.弥勒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弥勒市植保植检站

3.弥勒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农业产业发展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弥勒农业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弥勒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一、弥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弥勒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措施,特别是2008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加快特色蔬菜、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农业产业化实施意见》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促进了弥勒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烤烟、甘蔗、畜牧养殖、葡萄、优质粮食产业不断得到优化提升,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良种繁育、林产业初见成效,培育了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余家,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具备一定规模,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品特色进一步凸显,企业规模种植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成为新亮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粮食产业:按照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发展优质粮食的思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大力推广优质粮食,提升粮食产业的品位以云恢290为主的优质稻加工企业为带动,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22全市粮食种植面积83.15万亩,实现总产28.61万吨

(二)烤烟产业:按照控得住、稳得住的烟叶生产方针,狠抓科技转化和创新,制定了烤烟标准化生产技术,走以质取胜的路子。以红河州烟草公司弥勒分公司为龙头,实行订单生产,产、工、销一体化经营烤烟种植16.61万亩,实现产量22.71万吨

(三)畜牧养殖业: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培育畜禽规模养殖场313个,温氏100万头生猪、新广农牧65万套种鸡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全年生猪、牛、羊出栏分别达到82.73万头、7.91万头、25万头,家禽出笼1727万只。

)蔬菜产业:骏源蔬菜公司、启方蔬菜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带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的菜心芥蓝等特色蔬菜种植已迈上产业化经营步伐。同时开展代育花椰菜、辣椒、石头番茄、甘蓝、茄子等蔬菜种苗,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引导全县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蔬菜种植面积27.13万亩,产量40.96万吨。

)花卉产业:吉成园公司为带动,发展鲜切花、绿化苗木、盆栽观赏植物、花卉种苗(球)、地方特色花卉为主,同时规划建设加工、物流、休闲旅游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花卉种植7.92万亩,实现鲜切花产量9957.1万支、盆花产量686.75万盆。

)水果产业:重点围绕《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南盘江干热河谷水果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及葡萄、柑橘、石榴、苹果、芒果510万亩水果产业发展计划,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水果种植创新发展模式,加速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2022年,水果种植36.24万亩,预计产量35.77万吨

)中药材产业:以云南鸿祥药业有限公司为带动,计划建成千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带动东西两山(东山、西一、西二等镇)发展三七等中药材,已初具规模。目前,西二镇、五山乡种植金银花175亩。东山镇、西一镇、西二镇种植三七12580亩,其他中药材140亩。

坚果产业:建成以连乡公路为轴线的核桃种植带,借助彝族阿细、撒尼、阿哲文化打造核桃种植与生态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带,2022年,核桃种植面积已达35.3万亩,实现产值3058万元

二、弥勒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在册统计的涉农企业有1600余个,但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仅6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少。引进的龙头企业,基本都是种植带动型的,市场带动型、加工带动型龙头企业少。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的能力尚未充分发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

(二)土地流转存在困难,产业化发展阻力大。由于很大一部分农户在思想上还未彻底转变,土地流转存在困难,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从事规模经营、加快产业化发展遇到阻力。

(三)农民整体素质低。随着农村打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以老、弱、病、残为主,整体素质较低,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难度大。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农资市场尚待进一步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手段滞后,标准化生产的程度不高,农药残留成为制约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五)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偏低。

除烟草、乳制品、蔗糖外,现有企业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六)产业、产品特色不明显。农业产品特色不明显,品牌产品少,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影响了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七)农产品营销组织建设滞后首先是企业自身带动农产品流通的能力弱,市场开拓不够。其次是各类种植、养殖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营销组织建设滞后,即便是优质的农产品在流通上也存在困难。

、弥勒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是从资源角度看,弥勒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只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才能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弥勒县气候类型多样,热区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热带作物种植、冬季农业开发、夏秋蔬菜等粮经作物发展,为多样化的农产品开发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此外,弥勒山多地少,具有发展经济林果的优势,工业化滞后,农产品产地污染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是从地理位置看,弥勒较好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只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才能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弥勒地处滇东南,是红河州的北大门,连接滇中滇南、衔接内陆沿边,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是出境入海、辐射东盟的重要节点。高速高铁纵贯全境,通用机场建成通航,是广东、广西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弥勒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具有优先获取境内外资源和走向东南亚市场的便利条件。

三是从实践角度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是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弥勒依托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建成了烟、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烟草产业的崛起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最成功的典型,作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撑起了弥勒经济的半边天,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随着弥勒葡萄、特色蔬菜、中药材、经济林果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特色和优势日趋明显,加快了弥勒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六、加快弥勒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坝区乡镇以优质稻谷、特色蔬菜、花卉、水果为主,山区乡镇以优质小麦、优质饲料玉米、甘蔗、畜牧养殖、生物药材、干果为主,山坝区兼顾发展烤烟、核桃、畜牧养殖、干果产业,做到布局优化、特色突出、整体推进、规模发展。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山区五小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耕地保护、农业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连片开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产品种养基地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好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建设,抓好石榴桔橙、葡萄、芒果等水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芦笋为主的特色蔬菜,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抓好灯盏花、三七等中药材种植积极探索发展葡萄、花卉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着力推进以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为主体的生猪、奶牛养殖、肉牛养殖及禽蛋生产基地,加快畜牧产品深加工,促进现代畜牧业格局基本形成。要围绕大宗农产品、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加工产品,从源头抓起,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产地环境等系列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强化农产品检验监测,提高监测、抽查手段,提高执法人员水平,大力推进三品认证工作,建设一批高标准农品生产基地、技工基地及标准化示范区,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以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鼓励与科研院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深化、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成效。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等工程,加快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加快以拖拉机、收割机、微耕机、农产品加工机械、设施大棚、喷灌滴灌设施为重点的农机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重要农资的调运、调剂与监管工作,确保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要加强科技培训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基地为主体,带动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全面推进乡镇农贸(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工程,加快规划、推进朋普镇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继续提高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的服务效率,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信息网服务质量,扩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施范围。

)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围绕 粮油、畜禽、果品、蔬菜、核桃、花卉、中药材等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发展,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又要注意发展贴近消费市场的大宗产品加工业。要努力培育贸、科、工、农相结合的新型市场主体,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形成以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的配套模式。依托乡镇、农户,建设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之间以契约或合同为保障,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依托我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的优质初级农产品原料,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要制定品牌培育规划,选择一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农产品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经营,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对获得国家、省级认证的商标和生产基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引导各类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等各类生产主体申请产地认证、产品认证、GAP认证和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推进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定期举行或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洽会、博览会、订货会,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吴群,新时期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陆文聪,民营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丁力,农业产业化新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