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有什么意义,教你看懂凝血七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凝血功能”检查有什么意义,教你看懂凝血七项

张洁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绵阳   621000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凝血功能检查是一项很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其广泛用于患者术前筛查、某些凝血因子异常疾病检测、抗凝药物的用药指导、血栓性疾病的检查等。本文将介绍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并详细解读凝血七项指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检查。通过本文的科普,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凝血功能检查,进而促进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一、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

正常的凝血功能是维持身体血液循环的关键,确保在受伤或损伤时能够迅速形成血栓,阻止过度出血。通过凝血功能检查,医生能够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预防潜在的血栓或过度出血风险。这项检查的重要性在于为医疗团队提供了一个窗口,深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整体健康。

二、凝血七项指标解读

图片1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活性。在PT的测定中,涵盖了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和X的活性。这些凝血因子共同作用,反映了机体在面对外伤或血管损伤时形成血栓的能力。正常情况下,PT的时间应保持在10-14秒之间,延长> 3 秒有临床意义。

(1)PT延长:此现象主要表现在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情况下。先天性缺陷涉及凝血酶原(如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不足。获得性原因包括继发性或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重度肝病等。

(2)PT缩短:PT缩短通常可观察到于口服避孕药使用、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栓塞性疾病以及高凝状态等情况下。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评估体内凝血功能的关键指标是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同时也是调整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剂量的重要依据。不同情况下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最佳抗凝强度时 INR 的范围不同,如果 INR 太低,可能表示有形成血栓的风险;而 INR 过高,则可能表明出血的风险增加。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活性,同时涵盖了凝血因子的功能状态。在正常生理条件下,APTT的时间范围通常维持在23-37秒之间,延长> 10 秒有临床意义。

1.APTT 延长主要见于:

(1)VIII 因子(甲型血友病),IX 因子(乙型血友病)、XI和XII因子缺乏症
(2)血中抗凝物质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 V、X 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
(3)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及大量输入库存血等时也可见 APTT 延长。

2、APTT 缩短:主要见于 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但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差。

(三).纤维蛋白原(FIB):

FIB 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中的重要蛋白纤维蛋白,FIB 增高是各种血栓性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当机体受到某种因素损伤或存在炎症反应时,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将明显成倍升高,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等提供客观的科学理论依据。正常参考值为 2 ~ 4 g/L。

1、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情况包括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灼伤、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血栓前状态、以及老年人。

2、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

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可能出现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情况。此外,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也可由降纤药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引起。

(四).抗凝血酶III时间(AT-III):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简称AT),也被称为抗凝血酶III(即AT-III),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AT主要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凝血途径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IIa)及活化的凝血因子VIIa、a、a、a、a等的活性而发挥抗凝作用。

抗凝血酶 III 正常参考值 (活性):80% ~ 120%。

1.抗凝血酶III水平升高的情况包括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出血期,同时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中也可能出现升高。
    2.抗凝血酶III水平降低主要见于先天性或后天性抗凝血酶III缺陷症,其中后者常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肝脏疾病。

(五)凝血酶凝固时间(TT):

TT是一项用于衡量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血液凝固所需时间的指标。在共同凝血途径中,通过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TT被用作评估这一过程的指标。此外,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够延长TT,因此TT也可作为筛选纤溶系统功能的试验。正常的TT参考值为11至14秒。TT延长:主要出现在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情况下。这可能反映出凝血系统的异常活性,需要进一步的评估以确定具体的原因。

(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在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被血浆素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其含量的升高能够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增强。FDP具有抑制纤维蛋白形成的作用,同时还表现出抗凝血酶的功能,可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过程。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升高时,FDP的增高可能伴随着明显的沉淀峰,这提示了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这使得FDP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识别和监测与这些凝血和纤溶病理状态相关的情况。

(七).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一种可溶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产生过程涉及凝血酶、活化的因子 XIII、纤溶酶三种酶的作用,是由血液中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 XIII 聚合、交联后,再经活化的纤溶酶水解产生。因此 D - 二聚体可作为反映体内血浆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检测最大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DVT和PE,其次为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控等,在血栓性疾病方面应用非常广泛。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在阴性排除上应用价值非常好,但由于其作为免疫反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对临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导,而由于FDP包含D-二聚体,可以通过D-二聚体与FDP的联合应用,排除一部分D-二聚体的假阳性。

三、结语

凝血功能检查通过凝血七项指标的综合评估,为医生提供了全面了解患者凝血状态的工具。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根据这些指标的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通过科学解读凝血七项指标,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为维护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力的检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