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环境治理与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环境治理与保护

吴健春

中铁十局集团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230000

摘要:

根据我国建筑用石料矿山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在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按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建筑用石料矿山在开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与当地矿山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的措施,意在深入落实矿山环境治理规划,切实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

关键词:

建筑用石料矿山;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

引言:

建筑用石料是城市建设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建筑用石料需求量巨大,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成为普遍现象,且矿山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过程中亦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破坏,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稳定。由此,本文围绕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环境治理与保护展开了研究。

正文:

一、环境问题的现状

(一)地表及土地资源破坏

在露天石料开采建设的过程当中,势必会对地面产生一定的削平作用,同时地面的坡度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便可以有效降低对土壤的侵蚀破坏,对于倾斜角比较小的山体,在具体的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废弃物堆积在矿山的地表上。造成地表破坏。比如,建筑用石料矿山为露天开采方式,将开挖区域内的树木杂草等全部砍伐,然后对表层土开挖,严重破坏了原有地表的整体性,由于缺少植被的保护,会导致一系列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二)边坡崩塌

经过持续的矿山开采,原有稳定的地形发生变化,形成开挖边坡。边坡崩塌主要是受不利结构面组合控制的局部倾倒或楔形失稳破坏,其次由于采石开挖卸荷,在坡面浅层坡体范围内产生松动圈,岩体发生水平位移,结构面强度降低,也有可能产生楔形失稳或坠落破坏;另外在边坡坡顶产生拉应力区,发育卸荷裂隙,存在倾倒失稳破坏的可能。

(三)粉尘污染

建筑用石料矿山多为露天开采,在开采作业过程中,机械破碎、钻孔爆破等环节往往会产生许多粉尘,会造成空气污染。

(四)水体污染

在矿山开采、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水,废水不处理或者不达标直接排放,会对当地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除此之外,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开采裸露面大,雨季施工过程中,矿山开采区的雨水矿物质超标严重,也会对当地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五)原有景观破坏

矿山开采改变了原始山体的完整性,毁坏了自然地貌形态,局部地段变成了悬崖峭壁,同时也毁坏了大量的地表植被,使得山体岩层裸露,山体的地形坡度也相应地增大,再加上弃土废石零乱堆放采坑,绿草树木无法成活,在未进行任何工程处理和防护前,在降水作用下,很容易造成矿区的水土流失,矿山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视觉污染。

二、治理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国家提出了山、河、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想法。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景观、森林和湖泊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和内在规律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得到了全面考虑,系统得到了全面保护、恢复和管理。2018年,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能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与管理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方案和矿床制度,到二合一方案的编制和资金制度的实施,表明国家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越来越重视。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子孙造福。

三、矿山环境治理措施的研究与探讨

(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1.监督机制

为了能更好地保护矿山的生态环境,应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构建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从而保证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具备一定的法律依据。在我国自然资源中,矿产资源非常珍贵,且其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必须要合理的开采矿产资源,才能够保证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保证生态平衡。对于地方政府的而言,则需要设立环境监督部门,从而有效监督企业合规进行矿山的开采,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确保生态平衡。

2.开采与治理并重

在矿山发展过程中,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但也同样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危害。其中,水资源、植被以及大气环境等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由此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开发和保护治理的协调性发展。此处仅对露天开采的建筑用石料矿山进行探讨。

3.保护性措施

合理优化矿山布局,倡导治理式开发,实施示范工程,大力提倡典型示范矿山,以点带面,实现全面的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包括矿业废水处理示范工程、矿业废渣无公害处理示范工程、矿山土地复垦与还绿示范工程、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等等。科学创新。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减少地质环境问题。

(二)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洒水抑尘

对正在开采的露天矿山,建立粉尘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粉尘情况,矿山开采区范围内,配备洒水车,专人负责定时洒水降尘,在矿山开采作业,易产生粉尘的工序中,采用洒水爆破防尘技术。酒水降尘是用水湿润沉积于岩堆矿尘,当矿尘被水湿润后,尘粒间会互相附着凝集成较大的颗粒,附着性增强。矿尘就不易飞起。在炮采炮掘工作面放炮前后洒水,不仅有降尘作用,而且还能消除炮烟。

2.边坡防护

在坡脚或者坡顶设置植生槽,植被采用适宜当地生长的上攀爬山虎和下爬葛藤组合。此外,在坡顶后缘5~10m处,依地形开挖截水沟,将水流引离,防止对坡面的冲刷,加强水土保持,设置防护网,防止落石和行人坠落。

3.合理开采

对采矿场进行梯级开拓,预留马道,以加强对边坡稳定的保护,必要时要对边坡进行喷锚支护处理。此外,要根据开采场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坡角范围,设置截排水设施,避免出现滑坡及泥石流现象。

(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1.崩塌治理

存在崩塌隐患的区域,要消除隐患或采取避让措施,必要时采用边坡防护。

2.地形地貌景观保护

矿山开采前,按照要求设置表土存放区,待表土剥离后,将表土转运至存放区。在土地复垦时将表土覆盖,然后人工恢复植被。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尽量减少地貌景观的破坏,开采与恢复进度合理衔接使地貌景观破坏面积与恢复治理面积之差始终保持在最小面积范围内,使破坏面积与恢复治理面积达到动态平衡。

3.对土地资源破坏的保护措施

尽量减少矿山开采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做到布局合理、紧凑,不浪费土地资源。尽量少用临时堆放措施矿山采购的物资材料,要根据进度安排合理进货数量,合理安排堆放场地:同时,对采出的矿石的分堆分存处理.要合理安排场地,能尽快处理的要及时处理。矿山采矿结束后拆除矿山工业设施区及生活区对场地清理平整并复绿,而对矿山道路废石堆场等挖损与占用土地资源问题确定对其进行复绿。

4.土地植被的恢复

矿山开采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而植被破坏程度最为明显。若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开采,会严重损坏地貌与地质条件,从而难以满足植被生长所需的条件。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需对被破坏的矿区开展表土剥离的处理措施,采用专区存放,作为植被的生长给予所需土壤。

按照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结合造林区域内的立地条件,对中村料场采用选择适应性强的爬山虎、葛藤进行覆盖,并撒播戟叶酸模、狗牙根等草种。在开采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开采方式,为避免地面长时间裸露,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考虑边开采边恢复植被,即开采完一个工作面恢复一个工作面植被。

5.水资源的保护

应在矿山开发之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勘察矿区及其周边环境,尤其是水文条件勘查。而在开采的过程中,则应尽可能的减少对周边水资源的破坏,并及时处理因开采所产生的废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用石料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存在较多的问题,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而能够采取更具可行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及先进技术。此外,还应当不断完善当地政府的监督机制,实现各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因地制宜的制定矿山环境治理机制,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刘超良,孙涛,魏增超,曹诚.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

[2]梁灵鹏,杨忠,乐志威.露天石料矿山开采环境问题及绿色治理方案.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7.

[3]廖响中,王剑光,简新立.露天开采建筑用石料矿山生态防护结构.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2020.

[4]刘会平,潘安定,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 [J]. 自然灾害学报,2004,13(2):102 -103.

[5] 张建国、魏平新,广东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