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优化盐城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8
/ 2

培育优化盐城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

蔡爱军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摘要:创新生态系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盐城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首先,文章深入分析了盐城创新发展取得成绩;其次,深度剖析了盐城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面临的不足;最后,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创新意识;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创新机制;落实人才政策,壮大人才队伍;实施创新驱动,完善创新体系四个层面提出了盐城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高质量;城市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盐城应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集中优质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一、盐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现状

近年来,盐城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与产业深入融合,持续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盐城把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作为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举措。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盐城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22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7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64家,两项指标均位列江苏省第六位。近100家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通过省、市评估,数量位居苏北地区榜首。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00余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8家。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成为我市首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了零的突破。

(二)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盐城把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作为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市委、市政府持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盐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最大程度优化、缩减创新主体的颁授流程和手续。持续加大“放改服”改革,持续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理想、管理、结项等流程,最大限度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考核奖励制度,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等一系列奖励政策,对科技项目实行分层管理,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持续举办召开“科技创新突破年”“科技创新推进年”等创新活动,统筹实施“五大行动”“五大工程”,出台20条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持续优化提升创新环境。

(三)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盐城把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作为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资源。大力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名校优生“汇盐行动,万名学子“聚盐行动”以及驻盐学子“留盐行动”,制定出台 了“1+7”系列人才政策,数万名创新人才集聚盐城,盐城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举办“访名城、进名校”“专家教授盐城行、企业行”等系列产学研活动,深入与清华、北大、中科院、南大、东南等大院大所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前沿战略研究,共建一批创新平台载体。

(四)创新成效持续显现

盐城把持续增强创新成效作为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任务。在全省高质量考核中各项创新指标都有了显著提升。4项科技创新在全省考核中全面进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型中小企业等2项指标排在全省第3位。科技研发投入保持15%的年均增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稳步提升。东台荣获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荣誉称号。

二、盐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

盐城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新意识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当前,盐城全社会对创新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入,对创新引领未来社会、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还不深远。就创新主体来讲,一部分企业由于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对自主创新缺乏足够的认识,创新投入少,在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品牌打造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害怕面对和承担风险,不愿意创新,不敢创新。就创新研发人员来讲,很多研发机构的研究人员创新思维不够超强,创新意识不足,创新动力不强,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制定出台了一些创新支持政策,但是从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创新支持政策还不够成体系,创新机制还不完善,创新支持政策力度还不够大,科技创新的合力还不够足,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还不够大。从创新投入看,全社会创新运营投入主要依靠企业等创新主体,资金来源有限,资金保障不足。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政府的引导资金和保障资金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制约了全市创新能力提升。

(三)创新人才有待进一步壮大

盐城这几年通过“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和“名校优生”汇盐行动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招引了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但是,从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创新人才的数量还不够大,层次还不够高。此外,从盐城自身来讲,盐城驻盐高校的数量和层次都不足,高层次优秀人才数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重偏低,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地理区位,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在留住人才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

(四)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全市虽然在加快推进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但是从实际成效看,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特别是围绕产业链部署的高层次创新平台的数量和层次都不够。全市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紧密程度不够,尤其是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程度不够深入。已经建成的创新平台的研发能力同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的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相比,创新能力不够强。

三、盐城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

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关系到盐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盐城应充分利用创新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创新举措,加快推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创新意识

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需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其中,创新意识是凝聚全社会创新合理的前提。针对全社会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就是未来的意识,引导全社会成员高度重视创新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强大合力。特别是针对企业等创新主体,要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健全建立机制,鼓励和激发企业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和增强创新能力。

(二)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创新机制

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是健全创新机制的重要保证。灵活科学的创新机制是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针对目前盐城创新机制不健全的现状,盐城应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机制。具体而言,要完善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延续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等创新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实施减费降税,促进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要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政策,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创新主体的金融支持,缓解创新主体面临的资金压力,支持创新主体创新。要完善创新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吸引力度,让更多的人才汇聚盐城。同时,以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才政策留住人才。

(三)落实人才政策,壮大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盐城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盐城应进一步创新优化人才招引政策,在继续推进“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名校优生汇盐行动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设计,让更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落户盐城。鼓励企业积极深化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本着不就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好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大对驻盐高校的支持力度,开展深度合作,围绕产业链紧缺人才需求,开展协作培养、订单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采取灵活的政策,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实施创新驱动,完善创新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推进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作为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的第一动力。针对盐城创新体系不完善的现状,盐城应进一步加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力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首先,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撑力度,尤其是经费支持,鼓励社会和科研人员沉下心来专心搞基础研究,为创新研究积蓄力量。其次,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对标对标上海、南京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标准,紧密结合23条产业链,加快建设更多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争取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再者,要完善管理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创新主体优化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尹洁.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软科学,2021(09):52-60.

[2]王淑英.创新生态系统、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1):107-116.

[3]李晓娣,张小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预测,2018(05):22-28.

[4]余建清,吕拉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比较研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J].规划师,2011(03):99-103.

[5]欧忠辉.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J].科研管理,2017(12):49-57.

作者简介:蔡爱军,1985.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