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犯罪状况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3
/ 2

校园暴力犯罪状况调查分析

刘迎胜

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人民检察院412100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案件频发,未成年人暴力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校园暴力犯罪案件逐年增长,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其中初高中成为校园暴力犯罪的重灾区,其社会危害度在显著增高,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成因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便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积极采取有效的社会预防措施。

关键词:校园暴力低龄化重灾区预防措施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基本情况

)主要特征

1.团伙犯罪趋势较明显。根据统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形势来看,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团伙犯罪趋势明显。尤其在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抢劫等案件中,多名未成年人结伙作案的特征明显,少则二三人,多则数十人。这应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社会经验等因素有关。未成年人喜欢结交朋友,盲目随从,容易组成小团伙。他们在作案时往往利用团伙之间的相互感染强化犯罪心理和动机,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团伙犯罪趋势给社会安定带来了更大的危险,在治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中不容忽视。

2.犯罪具有主观随意性。据统计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中,寻衅滋事比重最大,且呈上升趋势。所谓寻衅滋事,即指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在笔者办理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暴力犯罪案件中,他们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事先没有预谋,无明确作案对象,也没有特定的手段,随心所欲,不计后果。有人仅因为“看不惯他吐痰”、“看了我一眼”,就大打出手。主观上表现出明显的寻求刺激、逞强好胜的寻衅性,盲目且随意。

4.犯罪手段日趋暴力化。通过对统计的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手段有明显的残忍化和不计后果的趋势。这些案件中的部分未成年人随身携带匕首等凶器,很多人的车辆后备箱存放着“管杀”、钢管、砍刀等凶器。一旦发生打架斗殴时,这些凶器就成了伤人的工具。以陈某故意伤害案为例,陈某因同伴一句吆喝,便使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以为素不相识的人刺成重伤,致其胆囊、肝脏破裂。类似的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可见,未成年犯罪人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手段凶残,完全不考虑后果。

二、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是笔者多年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通过分析该院近五年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可以发现这些少年的家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类: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由家中老人抚养;不重视教育,任由孩子早早辍学;家庭贫困;家庭不和睦,与孩子沟通不畅等。这些问题家庭的少年要么缺乏家庭温暖,要么过于溺爱,均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不良风气侵蚀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文化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精神空虚、喜好恶俗、追名逐利、不务正业等不良风气靡行,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娱乐方式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甚广。未成年人在心性未定的情况下,容易失去自我控制而完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法律意识淡薄

通过分析这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我们可以发现,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基本没有多少法律意识,没有预料到触犯刑事法律的严重后果。

三、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几点对策建议

结合我院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治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严把定罪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十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十五”时期检察机关将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体系和业务类别,对涉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坚决依法惩处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暴力犯罪。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事政策一贯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纲要》的规定鲜明地体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在处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过程中,应严格区分轻微暴力和严重暴力,把握好定罪标准。对于轻微暴力犯罪,应当“少捕、慎诉、少监禁”。关于区分的标准,可以从暴力手段和危害后果两方面来认定。

)准确适用政策

新刑诉法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规定比较抽象,没有对该制度的运行程序进行详细的规定,并且在司法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与相对不起诉难以区分适用、附加条件的效力如何确定、考察监督难度大等。我院自新刑诉法实施后,积极运用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尤其对在校未成年学生。由于新刑诉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规定,该院通过学习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同时引入司法社工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帮扶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提升法制观念

未成年犯罪人法律意识单薄与法制教育缺失不无关系。目前让未成年人多学习法律常识,多接触警示教育,尤为必要。针对该问题,近年来,我院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多渠道开展该项工作。每年定期到当地学校进行法制宣讲,不起诉宣布以及庭审过程中强化法制教育等。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需要多方力量的投入,其中学校和家庭应起主导作用。学校在做好对未成年人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仅要抓升学率,更要注意以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净化社会风气

一方面,公安、文化等部门要进一步整治未成年人犯罪多发场所,并且加强巡逻。严格管理网吧、电子游戏室、酒吧、KTV等场所,取缔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场所。推广一些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网上空间。加大对社会暴力犯罪的惩处,进化未成年人朋友圈。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多建设一些青少年宫、科技馆、体育场等适合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的场所 ,并且将这些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尽快改变未成年活动场所少、业务活动枯燥的现状。

)加强监督管理

办案中我们发现,未成年暴力犯罪人的再犯率较高,这表明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并没有很好地如期地回归社会。针对该问题,我们认为办案机关应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加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监督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回访帮教制度。可以探索建立以检察机关、法院为中心,以所在单位(学校)、基层组织、爱心组织作为配合的回访帮教机构,制定具体到每个人的跟踪回访帮教制度,帮助未成年犯罪人积极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