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醉恢复室(PACU)全身麻醉病人麻醉恢复期进行前馈控制,对躁动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4
/ 2

在麻醉恢复室(PACU)全身麻醉病人麻醉恢复期进行前馈控制,对躁动影响

杨英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   贵州省  兴义市  562400

【摘要】目的:分析在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全身麻醉病人当处于麻醉恢复期开展前馈控制效果,以及对于躁动影响。方法:选入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全身麻醉病人80例,采用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参照组(常规全麻时期躁动护理)、研究组(前馈控制),对比躁动发生率情况。结果:研究组躁动率0级、1级、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保持同质化(p<0.05);躁动2级,3级均低于参照组,不具备差异(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病人当处于恢复期时,进行前馈控制,可以减少躁动发生,恢复良好。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麻醉恢复期前馈控制躁动

 麻醉恢复室是进行全麻手术后用以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的地方,患者需要一直等待各项生命体征的恢复方可离开。因全麻恢复期患者生命各项体征还未恢复,并且有手术创伤,麻醉,镇痛药物的残留等影响,会出现一系列的躁动等。所以,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快速的从麻醉状态中恢复,需要进行围术期的管理。对此。本文通过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全身麻醉病人80例进行分析,评定在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全身麻醉病人当处于麻醉恢复期开展前馈控制效果,以及对于躁动影响。

1 基本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收治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全身麻醉病人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40例。其中参照组男25例,女15例,最小40岁,最大70岁,平均分娩(52.32±5.55)次;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最小41岁,最大71岁,平均分娩(52.39±5.59)次,对比基础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常规全麻时期躁动护理,当患者进入到PACU之后,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PACU护士要按照要求进行三方规范的交接。交接完成之后,PACU护士要遵照麻醉医生的要求,对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等进行监测;室内的环境保持安静,整洁等,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恢复,瞳孔变化等,一旦发觉有异常状态出现,则要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研究组:基于以上进行前馈控制[1],方式如下:①成立前馈控制护理小组,并且由PACU护士长作为组长,组员由2-3名资深护士进行组成,所有人员均要探讨造成全麻手术后出现躁动的危险原因,并且根据文献资料进行问题收集,结合医院的条件,患者病情等进行科学化的前馈控制护理管理方案,涵盖内容有护理培训,风险评定,预见性护理操作等。②结合造成躁动发生的高危因素,增强培训工作;小组成员基于患者的病情集中讨论麻醉苏醒恢复期的躁动成因和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等,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方式。患者的负面情绪,肌松药物,术后镇痛等均是造成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应当增强对组员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良好的心理疏导的方式,并且医护人员可以掌握正确的麻醉用药的药理性作用,剩余药力的症状,不良情况等,对躁动的影响作出正确的处理。③在手术前多和患者,家属进行交谈,多鼓励患者将内心真实的想法陈述,解答患者的疑问。应当明确的指出术后患者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等会增加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风险;进行关于PACU的作用和护理规范流程的讲解,提高患者对手术,以及术后的PACU的认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及不适感,可以积极的配合手术各项内容进行,术后PACU,病区护理工作等。④预见性疼痛,管道管理干预;遵照医嘱开展术前的静脉推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用以提高患者痛阈值。当患者在转运过程以及进入到PACU之后,需要考虑到术后麻醉药物是否会残留到体内,造成代谢不完全,肌肉当处于松弛状态,则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出现一定的皮损。除了增强体位护理,可以稳妥各类管路,并且进行合理的约束等,还可以用柔软材质约束带进行约束,以免限制过度,造成患者的不适感和不良情绪;也可避免因为松动造成各类的管路脱落以及意外;在转运的过程中做好安全预防,掌握转运有关的条件,做好转运有关的设备,药物等,及时的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理;转运时要做好保暖,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

1.3观察指标

应用镇静-躁动评分量表进行躁动发生率分析,若为安静,合作,且无躁动的情况,列为0级;当患者有轻微性的躁动,在吸痰/留置管道维护过程中肢体出现了无自主的晃动,阻挡等,可以轻声安抚患者,计入1级;表现出躁动,并且进行反抗,需要医护人员进行躁动,计入2级;躁动十分的剧烈,需要多人进行看护,避免出现不良情况,计入3级。

1.4统计学分析

    计算软件:SPSS25.00,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卡方检验,p<0.05存在差异。

2 结果

躁动发生率情况对比

表1证实,研究组躁动率0级、1级、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保持同质化(p<0.05);躁动2级,3级均低于参照组,不具备差异(p>0.05)。

1躁动发生率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0级

1级

2级

3级

躁动发生率

研究组

40

30(75.00)

4(10.00)

3(7.50)

1(2.50)

3(7.50)

参照组

40

20(50.00)

11(27.50)

5(12.50)

4(10.00)

12(30.00)

X2

5.3333

4.0205

0.5556

1.9200

6.6462

P

0.0209

0.0450

0.4560

0.1659

0.0099

3 讨论

前馈控制是人们充分的运用信息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且不断的进行计划调整,以便制定出有效的干预方案,将风险控制在合理性的问题存在。对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进行前馈控制[2],分析造成躁动的原因,并且制定出预防干预的方式,所有的人员均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的进行流程的完善,了解进行心理干预的方式和渠道,熟练的掌握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残余药力的表现等,并且对影响躁动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干预等,最终进行前馈控制对潜在的高危因素进行提前管理,提前解决隐患。

综合以上结论,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病人当处于恢复期时,进行前馈控制,可以减少躁动发生,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陈淑端,张剑英. 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的麻醉恢复室前馈控制理念基础下的躁动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2):91-93.

[2]陈晓霞,王小艳,柴小娟. 护理质量改进计划对PACU患者安全预后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