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研究

何宣会 邓正奎 杨超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镇雄县分校 云南 镇雄 657200

摘要:云南省镇雄县气候特点为温带季风山地气候,整个县域内有白水江、赤水河、乌江等三大水系,全年平均气温为11.3℃,油菜是镇雄主要的油料作物,2022年全县种植油菜5.2万亩;油菜菌核病作为油菜产业的主要威胁之一,其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性,给油菜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成为了制约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确保油菜的增产、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控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油菜菌核病的症状、危害、传播机制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发生;防治措施

随着油菜作为主要油料作物的广泛推广,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严峻的挑战正逐渐浮现:菌核病是真菌引发的一种疾病,对油菜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暖冬气候的影响,油菜茎秆开裂现象在很多地区频繁出现,这使得菌核病的爆发更加严重。同时,耕作制度的变革、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优质品种的推广,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菌核病的加重。因此,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紧迫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控制油菜菌核病。

1、油菜菌核病症状

(1)苗期:

     在接近地面的根颈和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后转为白色。病组织变软腐烂,有白色菌丝,重者可致苗死亡。

(2)成株期:

叶: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灰褐色

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外缘具黄晕。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则病斑破裂穿孔。

    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状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

病害严重时,病茎上长满絮状菌丝,故称为“白秆”、“霉秆”等。此时植株干枯而死或提早枯熟,可见皮层纵裂。

   角果:感病形成不规则白色病斑。

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在发病的茎内外和角果上均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

2、菌核病对油菜的危害

目前,菌核病对油菜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危害表现在油菜生育期的各个阶段。在油菜的苗期,病害的爆发可能导致死苗和缺株的现象,这对于种植密度和出苗率都造成了不利影响。然而,随着植株进入成株期,感染了菌核病的油菜植株失去了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能力,其危害进一步加剧。早期感染的植株表现出株形矮小、分枝减少、经济性状恶化,甚至可能导致整株植株的枯死。随着时间推移,感染者的经济性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研究表明,受感染的植株与健康植株相比,单株的角果数量和每角果粒数显著减少,而秕粒数明显增加,千粒重下降。此外,患病植株常常提前枯熟,发生裂果和脱粒,因此导致的减产幅度一般在10%到70%之间,同时含油量也下降了1%到5%。这些严重的危害对油菜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3、菌核病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对油菜产业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具有复杂的生命周期和传播机制。该病的病原菌以鼠屎状的菌核形式存在于土壤中、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之间以及病株残体中,通过这种方式在夏季和冬季进行越夏和越冬。连作、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过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遭受冻害,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田间的传播过程主要依赖于子囊孢子的大量侵染花瓣,随后感染的花瓣脱落并附着在叶片上,引发叶片的发病。这些叶片上的病斑可能会扩展并蔓延至茎部,或者在病叶腐烂后直接附着在茎上,导致茎杆的发病。另外,已经感染的茎杆、枝叶与无病的部分接触也可能引起病害的再侵染。然而,病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最重要的是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降雨量的不同会显著影响病害的发展。

4、菌核病防治方法

4.1品种选择

在油菜菌核病的防治过程中,采取综合的策略至关重要,以确保油菜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农业防治被认为是首要手段,而药剂防治应根据具体地区的情况采用。在农业防治方面,品种选择是一个重要的策略。选择适应性广、耐菌核病、抗逆性强、丰产且品质优良的油菜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合适的品种,合理品种选择不仅可以提高油菜的病害抵抗力,还有望提高产量和品质,为油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2减少初浸染源:如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上。

4.3改善油菜生态环境: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薹肥,施足磷、钾肥,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老叶;适时播种,适当迟播。

4.4微量元素喷施

微量元素的喷施在油菜的现蕾开花期被视为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这个时期正是油菜生长的关键时刻,也是容易受到油菜菌核病等病害威胁的时候。因此,在这个时段,喷施硼、锰、钼、锌等微量元素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微量元素不仅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还能促进产量的增加。硼能够增强细胞壁的强度,锰是叶绿素合成的必需元素,钼在氮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而锌则参与了多种生物化学过程。

4.5中耕培土和清沟排水

中耕培土和清沟排水对于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具有关键意义。尤其在油菜抽薹现蕾期,采取中耕培土的措施可以带来显著的益处。这个时期正是油菜生长的关键时段,也是病害传播的高发期。通过中耕培土,可以切断菌核的传播途径,将子囊盘埋藏在土壤中,有效地降低了油菜菌核病的风险。同时,清沟排水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策略,它有助于减少菌核的形成和传播,从而保护了油菜植株的健康。这两项管理措施的结合应用,可以显著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为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6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控制油菜菌核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药剂的选择方面,2.5%适乐时悬浮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都是适宜的选项。每亩用药3次,且需要注意保持喷药的时间间隔在10~15天。在油菜的开花高峰期进行药剂防治,特别是当主茎和分枝的开花率达到95%以上的情况下,这是油菜容易受到油菜菌核病侵害的关键时刻,因此药剂有效防治的实施可以迅速降低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4.7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作为一项绿色环保的防治策略,在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中渐渐受到重视。它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不利影响,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致病性,为病害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其中,盾壳霉菌等生物防治菌成为了重选代表。这些有益微生物可以用于抑制核盘菌的生长和传播,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率。盾壳霉菌等生物防治菌在土壤中施用后,不仅可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还能够削弱其致病性,从而降低了病害的危害。

结语

总的来说,在油菜菌核病防治中,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微量元素喷施,加强田间管理,中耕培土和清沟排水,并且及时采取药剂防治等举措,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从而确保了油菜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还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未来预防和控制油菜菌核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勇,张蕾,黄小琴等.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趋势与防治技术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22(02):46-48.

[2]吴长华.山区油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