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实践—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3

科教融合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实践—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 余海燕1

1.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74

要:科教融合是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在融合贯通中实现相处促进、相互协同的重要手段。新时代背景下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创新思维和视角、创新实践和应用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科教融合为理念工具,优化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实践效果,为科教融合下的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科教融合,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因此,将科技和教育的地位提升至新的高度,促进科技和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科教融合,即科技活动与教育工作的深入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环节、人才培养评价等各方面以科技创新和科级活动为主要工具和载体,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本质上的提升[1]。

伴随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催生下,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但从用人企业反映出来的物流教育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物流人才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求物流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在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以“科教融合”为发力点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在新时代的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科教融合下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背景

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是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顶层设计,对于学校办学治校具有牵引带动作用,对学校师生具有感染激励作用,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标志[2-3]。新时代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新经济、新业态下物流学科建设的新内涵、新特色与新要求下使得新时代创新型管理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向[4]。在传统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往往学生在大四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而此时又面临着择业和考研的艰难选择,使得很多学生并不太清楚自身的需求和能力,盲目的做出考研的选择。科研能力不足和科研基础不牢不仅让考研变成一件艰难的事,更让读研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另一方面,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在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本科阶段亟需对人才培养模型进行改革和优化,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产-教-研三方融合,以研促产,以研促教,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教融合下的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优化方法

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物流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科教融合成为必要和有力的工具之一。采取政策引导、经费支持、教师团队构建、科创项目孵化等手段,使得科研和教学有机融合,将创新性思维训练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的优化和实施方法如下。

1组建导师团队,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即“有导可跟”。目前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相较于本科阶段而言更具体,也更频繁。但本科阶段由于师生比的限制,导师制无法全面实行,这也使得多数学生由于缺少适时的引导而对科研缺乏兴趣,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在此客观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学院教师科研团队的资源,组建导师团队[5]。在学生入校之初,即对各个导师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进行全面介绍,鼓励学生主动加入导师团队,参与导师课题,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建立学业导师制,为每个班级配备1-2名学业导师,学业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业特点和具体需求,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业指导,畅通信息渠道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 组织孵化各类科创项目,让学生体验科研创新的全过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孵化各类科创项目。科创项目当前较多针对研究生,以提升和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把握整个项目的内容和进度。在本科阶段同样可以组织和孵化各类科创项目,采取导师指导-学生自行申报,匿名评审的方式立项若干科创项目。学生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可以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此外在选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资料搜集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吸收物流专业和行业的前沿知识,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认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面对难题时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以及寻求突破的自主意识,这些对于物流管理创新型人才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能力。在形成成果及项目结题时,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也是多数研究生较为缺乏的必要能力之一。此外,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学生甚至可以承担导师团队一部分科研内容并转化为科创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创项目。这样,既能保证科创项目在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组织及协作能力的目标实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以双赢的状态下促使导师制的稳定运行,保证其长期效果。

3 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高校教师往往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并获得系列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料而言,往往更具有科研前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各类形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如采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翻转课堂案例库等形式,供学生课上课下讨论思考,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培养其主动思考的习惯。此外,部分对该内容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加入导师团队,从事基础的科研工作,留住优质生源,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

4挖掘科研平台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科研场地和条件。多数高校均有各类科研平台,如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创新中心等。应进一步发挥科研平台在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定期开放给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参观学习,鼓励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平台举办的科技活动,如科普讲座,学术讲座等。科研平台的科研资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向本科生开放,如允许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并完成平台的开放基金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

5 优化各类评优评先条件,加强创新能力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比重。在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中,应加强创新能力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比重,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积极作用具有长期性,而对学生而言,短期内往往很难看得到该项能力的积极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缺乏行动力和积极性。而评优评先工作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各类评优评先中,需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所占比重,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行动力,让学生先动起来,再强起来。

科教融合下的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效果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0年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重庆市物流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2016年获批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专业;2017年获批重庆市物流与商贸特色专业群;2018年获批首批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不断优化,近年来在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科教融合下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通过专业导师、导师团队等指导,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类科创项目的组织申报等科研活动,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培养和锻炼。据统计,物流管理专业近四年(2020-2023)有98位同学被成功录取(含留学)。近四年(2020-2023)初次就业率均超过80%,最终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此外,学院充分利用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等资源,开展科创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工作。本科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学科竞赛方面,依托导师各类项目资源,在导师的指导下,物流系学生在“中国外运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获得决赛二等奖与三等奖各一项、最佳组织奖一项;“第二届全国供应链大赛”获得决赛一等奖与三等奖各一项、最佳组织奖一项。此外,近三年获得互联网+大赛、三创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奖项20多项。

2 科教融合下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本科教学质量。通过让学生参与老师项目研讨、鼓励学生申报各类科创项目等措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显著的提升。此外,授课讲师主动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教学案例、课下讨论、分组报告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各个培养阶段持续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科研能力。基于此前的积累和锻炼,在毕业论文阶段,无论从论文范式上还是从论文思路和方法上,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近3年来,重庆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共获得十余篇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可见,科教融合下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 科教融合下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科研平台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了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促进。科教融合强调将科研融入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在此模式下,重庆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持续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近3年来,每年开展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科研讲座、开放参观等活动十余场,学生参与度较高,反馈较好。

3 科教融合下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高了优质生源的留存比例。科教融合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本校的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阶段持续参与到学院和老师的科研活动中,对本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方向具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近3年来,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本校学生的认可。可见,科教融合下的物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优质生源的留存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科教协同”的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BSXR)的研究成果。

1重庆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本校学生报考研究生情况

研究生专业

本校学生报考人数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1

47

2022

48

2023

62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1

54

2022

59

2023

61

参考文献

[1]王新凤. 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与突破[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 (7): 57-60.

[2]汪明义,康胜. 新时代地方高校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维度与实践[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 386(5): 17-24.

[3]谷木荣,陈世昀,刘芝庆. 高校青年教师科教融合的现实障碍与突破[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3, 39(3): 30-36, 120-121.

[4]刘升学,彭仲生,王莉芬. 科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以南华大学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36): 10-12.

[5]王海文,林峰,李杰,. 地方本科高校“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数字印刷, 2021, 213(4): 15-22.

作者介绍:闫芳(1985-),女,博士,副教授,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主任,物流系教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