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3

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探讨

陈祥

深圳市湾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518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当前中小学校园的发展过程中,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越来越受重视。中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和重点,要求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注重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将校园建设成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活力场所,因此,有效的中小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尤为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中小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具体措施。

引言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文化知识学习,还是师生交流互动,大部分都是在校园内完成的。因此,在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中,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各功能区,打造美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建筑空间、舒适的场所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和成长的舞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获得成长。

1.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设计原则

中小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功能规划布局合理性的原则。设计应将校园视为整体空间,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以三角形分布,形成有机复合的整体,提高校园建筑的连续性和关联性,而不会相互干扰。其次,规划设计与环境相结合的原则。中小学校园需注重空间的启发性,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情绪,对周边良好景观的借景入园,不利因素的视线规避,将周边环境和学校环境整体打造,并融入人文景观空间布局,确保学校建筑空间的完整性。第三,校园安全性的原则。“安全第一”是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安全设计主要包括防火、防灾、安防设施、通行安全、餐饮设施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设计应妥善处理各种安全设施,并做好明显的标识引导。

2.我国部分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过去,我国一些中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仅从功能、面积、流线等方面满足校园的基本使用需求,但存在建筑形式僵化、空间单调、缺乏活力等问题,具体设计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缺乏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合理化设计。中小学生年龄段约为6至18岁,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龄学生,对外界事物和自身行为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校园规划设计忽略了学生年龄的差异化,未考虑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会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包括通过建筑和空间对其熏陶影响,如果建筑设计既能发挥其基本的功能作用,又能包含人文性和启发性,那么在建筑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就会逐渐提高。但实际建设中,一些中小学的建筑布局通常为简单行列式和围院式布局,未能将不同的功能区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结构相对僵化,空间尺度和形式的同质化设计手法,无法对不同年龄学生起到良好的促进引导作用。

其次,建筑空间功能单一,缺乏复合化利用。为满足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学校教学空间通常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普通教室和各类专用教室、风雨操场、报告厅、图书馆、各类活动室等。风雨操场、报告厅面积大、投资高,如不复合化利用,无法有效地发挥空间资源的作用,造成浪费。图书馆在当下编班授课制教育模式下,使用率较低,未能有效发挥多样化学习的功能。教室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完全独立,导致空间结构单一,教学空间缺乏空间层次性和趣味性,公共空间未能充分发挥多功能作用。

3.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关系与建筑空间并重

学校建筑设计要划分出明确的教学、运动、生活等功能区。教学区是建筑面积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功能,应尽量布置在安静、核心区域。运动区占地面积较大,环形跑道的布置决定了校园的规划结构,规划设计宜考虑体育运动设施与周边社区共享的管理模式。生活区作为配套辅助功能,应相对独立布置,便于后勤流线管理。教学区应根据不同教学功能在形态上进行划分,普通教学区因年级分组需要,主要以板式或围合式等单元式为雏形进行发展,专业教室、活动室、图书馆等根据教学特色采用灵活的布局模式,风雨操场、报告厅等大空间结合庭院或地下室设置。教学区与运动区、生活区的联系应安全便捷、界面清晰、空间丰富,使整个校园成为结构清晰、特色鲜明的活力场所。总之,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应关注功能、空间布局,及建筑空间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2中小学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学校的本质是一个能激发人们学习热情的环境。学校不仅应提供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要提供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启发智力、满足学生多样活动的场所。建筑外部空间是构成校园整体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2.1入口空间设计

入口空间作为校园与社会、社区接触的第一场所,是校园序列的开端。中小学校园入口空间一般分为内凹型、直线型、过街楼型、道路引入型,主要功能应包含学生列队区、家长等候区、对外宣传区、机动车停车场、校门及管理用房等。入口空间作为学校建筑的“门厅” ,应具备标识性、交通性、展示性、礼仪性,其中交通性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则。大门不宜开向城市主次干道,并预留缓冲空间,有利于交通组织和车辆停放。出入口应优先选择开设在次要道路,朝向所服务的居民区,不穿过主要道路。合理设计主要出口,以达到分流和引导的目的,紧急情况下,能确保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疏散。

3.2.2广场空间设计

广场一般是校园的公共活动、交通、过渡空间,是学生朝夕相伴的重要外部场所,形式可分为封闭型、开放型和半开放型,作为校园的综合节点,要满足交通枢纽功能、学生进行交往和休闲活动的需求。此外,广场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地形可设计成升起的广场、下沉广场、阶梯型广场。由于学校广场的使用者基本都是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广场的尺度应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并应结合校园绿化设计,为学生创造自然的小环境,以保持与自然的联系。

3.2.3庭院空间设计

庭院空间的组织随着建筑的空间序列展开,与建筑空间融为整体,使建筑内外空间保持整体性。结合庭院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包括动态活动和安静的休息、学习等活动区,并充分考虑休憩点和树荫绿化设计等。大庭院让学生感到空旷,难于接近,景墙可让过于分散的大空间凝聚起来,小庭院又因为空间的局促而感到拥挤,底层架空可打通视觉障碍,增添层次感,融合室内外空间。空间尺度对塑造宜人的庭院至关重要,庭院宽度(D)与围合建筑高度(H)之比宜为1≤D/H≤2。当D/H<1时,庭院空间封闭压抑。当D/H>2时,庭院空间疏离空旷,空间浪费。

3.2.4体育运动区设计

体育运动区是学生参与运动最重要的地方,通常包括环形跑道、球类活动场地、器械活动场地等,一般结合环形跑道内侧设置升旗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学校体育场地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重要思想。规划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活动水平不同的特性,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场地。同时应增强辅助功能空间的营造,如在场地周边设置卫生间、饮水处、休息功能设施、树木景观、遮阳构筑物等,打造舒适人性化的无风雨使用场景。

3.2.5屋顶空间设计

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用地越发紧张。部分中小学用地面积较小,地面活动场地和绿化空间不足,不利于校园活动开展、校园环境打造。此类校园设计在满足安全性原则前提下,可充分利用屋顶空间作为活动、教学、绿化场地,同时注重防晒景观构筑设计,注重屋顶空间的适用性和舒适性。屋顶绿化设计也是绿色建筑设计有效手段之一,有利于建筑节能减排。

3.3中小学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素质教育阶段,室内教学空间仍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过去满足编班授课制需求所产生的外廊串联的固定教室已不能满足当下的教育需求。

3.3.1教室空间设计

教室是教学区的主体,涵盖普通教室和音乐、舞蹈、美术、计算机教室及各类学科实验室等专用教学区。过去普通教室平面多为矩形,并排连续布置,通过走廊连接成组。如今根据素质教育的发展,普通教室平面形式越来越多样,如多边形、带阳台、带学习角等,教室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活隔断分隔,形成尺度、形态不同的多样化教学空间。

专用教学区可根据校园规划结构和教学特色,采用综合教学组团式或教学中心式布局。综合教学组团式布局是将各类专用教室分组与普通教室形成综合教学组团,按照不同学龄打造色彩、形式、空间各具特色的布局方式,此布局利于缩短教学动线,适用于规模较大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中心式布局是按照教学性质划分,将音乐、舞蹈、美术教室综合打造成艺术中心,计算机教室、科学实验室综合打造成科创中心。各教学中心利于打造形式多样、风格独特、适应性强的特色教学空间,充分开展科学艺术教学。

3.3.2拓展区空间设计

教学拓展区主要由过去学校的图书馆和图书室组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发展为教学资源中心。资源中心不再是单纯借书和读书的场所,而是品味书籍内容和享受读书乐趣的读书中心、开展主课学习及综合学习的学习中心、课后补充指导的学习指导中心、同学互动探讨的交流中心。功能的多样化带来空间的多样化,资源中心应设置集中阅读区,包括私密的个人阅读座位和团体学习的研究室,还应设置个人视听研究座位和对小团队开放的视讯空间,满足多样化信息传播。资源中心要打破封闭的图书馆形象,通过通透玻璃的隔断包围,可移动的家具分隔内部空间,打造成引人注目、随时使用的开放学习空间。

3.3.3建筑公共“灰空间”营造

公共“灰空间”是指校园内师生交流学习的非正式空间,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丰富了校园教学生活场景,激发校园创造出更多的活力。首先,走廊作为常见的公共灰空间,扩宽宽度可在交通功能之外,赋予其更多的功能。走廊是介于室内和室外的媒介空间,更容易促进人与人,尤其是儿童之间的交往;走廊与教室空间相邻,可以和教室融合使用,成为学习空间;走廊有连续的空间特点,可以作为展示空间。其次,架空层也是重要的教学生活“灰空间”。通过架空层设计,可有效串联构建无风雨校园。同时架空层有利于通风采光,调节小气候,创造舒适的校园环境。公共灰空间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促进了校园内空间一体化的形成,课堂上未结束、完成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这里进行补充和扩展,是校园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结束语

在中小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要求,通过多样化、创新化、人性化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个安全、愉快、放松的校园环境,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改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颖.中小学学校项目的建筑规划设计探讨[J].江西建材,2022(04):123-124.

[2]叶红.中小学校园建筑环境空间类型组合规划与建筑设计探讨[J].城市住宅,2021,28(06):177-178.

[3]孙阳.中小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20(09):76-77.

[4]周崐、李曙婷.适应教育发展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