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3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

刘延龙

身份证号码:640203198902121510

摘要:在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施工建造过程中,为有效解决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可灵活采取以下多种控制举措,如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强夯加固处理要点、高填方黄土路堤的不均匀沉降控制要点、纵向填挖结合部的不均匀沉降控制要点、“V”型冲沟防排水的综合处治技术要点、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监测的内容与方法等,提升道路路基施工的整体质量与水平。本文就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路基特点

引言

在黄土地基开展道路工程项目建设时,必须客观认识到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如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直接影响到道路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此,在相关地区进行道路工程建设时,为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规避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实现科学防控、风险规避,保证道路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可行性。

一、湿陷性黄土路基特点

湿陷性黄土作为道路路基时,工作人员需要客观认识到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因为在黄土湿陷变形后,将导致路基的承载力下降,进而诱发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对道路整体运行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在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土层进行施工处理时,应当采取针对有效的处治措施,消除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风险。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黄土中的湿陷量。为全部消除湿陷量,技术人员可采取桩基施工技术,从而穿透黄土层,在桩基的作用下,将上覆的荷载直接传导到非湿陷性土层当中,避免湿陷性黄土变形,影响到道路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部分消除湿陷性黄土,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精准计算预测,以保证未经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起始压力值,能够满足道路建造的工作要求,从而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

二、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具体控制措施

(一)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强夯加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斜坡地基进行处理时,为有效控制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则需要根据该类地质构造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控制方案。通过对斜坡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分析可知,由于路堤横向填筑的高度有差异,从而导致路基上侧的沉降明显小于下侧,影响到后续道路工程的可持续安全运行。为有效应对该问题,可采取强夯加固的处理方案,并对以下处理技术要点进行落实。

1.工作人员需要对地表的草皮、覆盖土与腐殖土进行彻底清除,避免影响到后续强夯加固的成效。

2.工作人员可将“V”型冲沟横向斜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形成宽度大于2米、内倾横坡为4%的台阶,在对其台阶进行处理时,应当利用压路机进行碾压,以保证台阶的密实度达到项目施工要求。

3.在工作人员开展逐级开挖台阶时,应当从沟底开始作业,利用挖掘机将沟壁进行有效清表处理。在沟底分层填筑的高度达到4米时,工作人员可继续对沟壁进行开挖,直到达到项目的分层开挖台阶作业预期目标[2]

4.工作人员在对目标区域进行强夯处理时,可采取主夯、副夯、全幅满夯等夯实方案结合方式,以保证夯实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避免湿陷性黄土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在主夯与副夯作业时,可将夯击能控制在2500kN·m,而在第三篇进行夯实时,则需要开展全幅满夯作业,并将夯击能控制在1000 kN·m。为避免切断湿陷性黄土排水的路径,则应当遵循由边到中的夯实基本路线,从而实现黄土由内向外的排水,实现强夯加固的路基处理预期目标。

(二)高填方黄土路堤的不均匀沉降控制要点

在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建设过程中,为有效解决高填方黄土路堤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分析高填方路基施工的现场环境,并采取针对有效的控制对策。比如,在“鸡爪沟”地形的黄土路基进行施工时,技术人员可采分层填筑的技术方案,实现对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控制。为保证分层填筑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则需要针对分层填筑的以下要点进行控制。

①施工放样,为保证分层填筑工作开展的质量,则需要在湿陷性黄土路基正式填筑前,开展科学严谨的放样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确定施工现场的工作基点与水准点,而后则利用白灰进行标记,最后则利用全站仪与GPS定位仪,完成填筑面控制桩位置的放样。

②取料与运输,为保证取料的效率与质量,工作人员可利用专业的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开展机械化的取料开挖作业,有效提升开挖的效率。在物料进行运输时,应当根据现场规划的路线与放样位置数据,精准完成土料的运输与卸料。

③工作人员现场人员卸料后,则需要操纵专业的推土机,快速完成对土料的摊铺处理。

④含水率的检测,在含水率检测工作开展阶段,应当遵循检测的规范要求,避免检测数据出现偏差,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若填筑的天然土质含水量相对较高,为避免黄土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工作人员可使得土料进行一定的晾晒,从而将土料的含水率控制在2%左右,确保后续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整体施工质量与效率[3]

⑤初压与精平,在初压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利用压路机对摊铺的土料进行压平处理,为后续的土料精平处理提供依据。在初压过程中,需要及时对不平整的区域进行调整,以保证土料碾压后的平整度能够达到15%。

⑥碾压,鉴于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的特殊性,在实际碾压工作开展阶段,应当遵循“先慢后快,先静压,后振动”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碾压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在振动压路机进行直线碾压作业时,则应当由路基的边缘向路中心进行碾压处理,而在平曲线的路基进行碾压作业时,则应当从内侧向外侧碾压的一般流程。在具体碾压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压路机运行的各项参数,从而保证路基的整体压实度。

⑦压实度检测,为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整体施工作业的安全与质量,则需要对路基的压实度进行科学专业的检测。通过采集相关的样本,并结合集料含水量参考指标,进而计算出土样的密度,对路基压实的质量做出评价。

(三)纵向填挖结合部的不均匀沉降控制要点

在湿陷性黄土路基纵向填挖交界位置,很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从而给道路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在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纵向填挖交界位置进行质量控制时,可采取土工格栅处理技术方案,实现对填筑交界位置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控制。工作人员在管控土工格栅铺设质量时,应当针对以下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落实。

①土工格栅进行铺设时,工作人员必须保证铺设区域地表的平整无杂物,同时需要对路基的填筑物料进行检查,确保填料中不存在棱角相对锐利的物体,避免划伤或顶破土工格栅[4]

②工作人员在进行土工格栅铺设时,应当将其平整拉直,使其能够紧贴基底,不存在褶皱情况。

③在进行填料时,需要从土工格栅的两侧边缘开始,利用侧卸填料设备进行作业,不可将填料直接倾倒在土工格栅上面。在填料倾倒堆积时,不可使得堆积的高度大于1米,防止影响到土工格栅的后续使用安全性。工作人员在卸土后,应当及时将土堆散开,避免路基出现局部下陷问题。

④鉴于土工格栅施工作业的特殊性,在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时,不可利用压实机,在土工格栅的表面进行碾压处理,避免损坏土工格栅。

⑤土工格栅进行施工作业时,应当避免材料长期暴晒,加速材料的老化,使得土工格栅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优势。

(四)“V”型冲沟防排水的综合处治技术要点

1.路基侧冲沟回填要点。由于湿陷性黄土的冲沟竖直性非常强,为避免影响到后续路基的质量,在对其进行回填处理时,应当针对回填技术要点进行落实。在回填前需要对表面进行清理,并对表层土进行压实处理,保证土层的压实度大于90%,而在冲沟回填的顶部进行处理时,可采取植草保护措施,避免水土流失。

2.防水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要点。“V”型冲沟防排水工作开展时,为实现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控制,可采用新型的防水土工合成材料。通过铺设专业的防水土工布,从而有效提升路基运行的质量与安全。为避免防水土工布的衔接处发生渗漏问题,则应当利用强力胶进行处理,以保证防水土工布可发挥出一定的应用优势与价值。

3.冲沟底部排水处治要点。为实现冲沟底部排水处理的预期效果,工作人员可采用钢波纹管涵洞施工方案。现场施工作业时,应当将涵洞设置于冲沟的最底部。其次,在涵洞底部进行处理时,应当利用砂砾进行换填,避免冲沟上游汇水后产生的淤泥下渗,从而对黄土路基进行浸泡,增加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风险。最后,工作人员在涵洞上下游进行施工作业时,应当M10浆砌片石进行铺装,避免涵洞的进水口堵塞或出水后受到冲刷破坏。

4.边坡防护工作要点。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时,应当针对“V”型冲沟进行针对性边坡防护,避免冲沟不断扩大,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增加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发生风险。在具体防护时,若路基填方的高度大于四米,工作人员在对坡面进行防护时,可采取植草的方式;若填方的高度处于4米到8米之间,则应当采取浆砌片石拱形的处理方案进行防护;若填方的高度大于8米时,则需要进行两级分坡处理,并在中间设计平台。通过在坡脚的位置设定片石混凝土护脚,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整体稳定性与可靠性。

(五)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1.沉降监测布置原则,为实现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有效监测识别,则需要综合考量道路工程的建设实际情况、路堤填筑高度、周边地质环境,进而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开展沉降监测。

2.为完成对路堤不均匀沉降的长期监测,工作人员可根据道路路基的施工情况,灵活设定横断面观测点。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可选择路基中心与两侧路肩,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如部分项目进行沉降监测时,选择沉降板监测方案,为保证沉降板监测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则需要严格控制设备的埋设质量。如下如图1所示,为沉降板的埋设示意图。如图所示工作人员进行沉降板埋设时,需要分别在道路两侧的路肩与路基的中心位置进行埋设,并确保沉降板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且外露的钢筋必须平行于垂线,以保证后续路基沉降监测工作开展的精准性。

3.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监测控制要求,在具体监测工作开展时,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路堤的沉降速率与累计沉降量进行科学控制,并基于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沉降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图。若在100天的监测周期内,沉降的速率始终小于0.04毫米每天,则可以判定路基进入到了稳定期。若超出限定阈值,则需要分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诱因,并采取针对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路基后续交付使用的安全性。

结束语

综上,文中重点阐述了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对策,旨在说明该项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今后,在湿陷性黄土区域进行道路工程建设时,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则需要分析黄土地质地貌的特点,编制科学严谨的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方案,解决湿陷性黄土对路基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江峰.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J].交通世界,2023(24):66-68+95.

[2]王文娟.复杂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3,8(16):36-38.

[3]樊宏刚.湿陷性黄土地区桥头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处治措施[J].四川水泥,2022(07):231-233.

[4]张金亮.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桥梁不均匀沉降分析与处治[J].四川建材,2021,47(0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