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

李国跃

身份证号:652722198402141312

摘要:在中国现代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设中,怎样进行整合与恢复林业资源这是当前相关领域科研学者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重点工作在加强生态服务功能完善的过程中,不但必须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以兼顾,还必须更有效地整合各个区域不同的地理特征。在兼顾生态系统结构和类型等各种因素的同时,还要对地域特征和空间位置加以考察,以此提高水土保持的服务有效性。

关键词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水土保持区划;应用

1水利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1.1内涵

水利工程施工环节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是工程覆盖区域内水资源紧张状况的关键因素。正式展开针对水利项目的管理工作前,诸多农业生产区域皆会由于干旱而导致连年低产的现象,整体发展进程缓慢。加之传统农业生产灌溉方法的应用,多具有大水漫灌的特点,此种灌溉方法对于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区域,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浪费的表现,且通常无法长期维持此类灌溉方案和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针对此类问题,预先考虑水利工程施工期间水土保持工作,并持续完善相关工作。

若需要确保水利施工期间的水土保持效果,就需要革新传统灌溉观念,通过新施工技术的切实应用,促使水土保持的相关工作可最大限度地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其价值,这对于有效解决长期所存在的水土资源短缺问题、提高灌溉效率与质量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特点

1.2.1水土保持多样化

由于农田水土保持工作覆盖范围相对较广,且针对具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的水土保持工作,所表现出的具体实施重点同样具有差异性,这也是其表现出多样性特点的主要原因。以丘陵地区为例,若存留水分较多,则一般需要以人工的方式对其进行挖设排水沟处理,从而确保水分疏导的及时性,这也是避免出现土壤质量降低现象的主要原因。若地区的气候较为干旱,且降水量相对较低,则需要保证配置草皮的范围效果,并做好定期灌溉工作以保证区域水土保持质量。

1.2.2水土保持复杂化

对于农业生产工作而言,导致产生水土流失现象的因素相对较多,且具有综合性特征。为保证水土保持工作效果,保障区域环境质量,就需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与水土保持受影响的具体程度,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方案,进而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施效率与质量。从实际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来看,水土保持工作方案的落实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有变化性较大与复杂性较强的表现。

2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施工对水土保持产生的影响

2.1水土流失危害性

水利工程施工会因水土流失问题而影响施工质量,比如枯水期水量匮乏,如果无法及时解决,还可能发生河道断流。在土壤中,水源主要存在于土壤颗粒的孔隙之中,水源的移动也会导致土壤出现一定流动,而土壤蓄水量也会因此降低。在发生这种现象后,洪水季节时水量会明显变大,导致出现灾害问题。另外,如果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可能使河道出现各种淤积问题。很多出现水土流失的区域,以往都存在过滥砍滥伐等现象,尤其在一些山地区域较多。当有暴雨天气出现后,会明显增加地面坡度,如果这时植被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很难有效实现节流的作用,同时土壤含水能力也会降低。降水的速度,严重超过了入渗的速度,所以地表径流,会在此时大面积增加,严重时发生山洪。这种形式的山洪,与暴雨导致的山洪比较相似,洪水中会夹杂大量泥沙,也可能出现地质滑坡、泥石流问题,严重威胁下游群众安全。

2.2水土保持因施工而受到的影响

在工程的施工中,灌溉渠道开挖基础时,裸露边坡会在此时出现,岸坡上原有的植被,以及土质沟渠的内部,都会在地表的扰动下,而受到一定破坏,修建道路时,地表植被也会遭受破坏,最后会严重减弱植被、地表的水土保持功能,甚至还可能导致此功能丧失。完成高陡边坡的开挖后,一般稳定性并不强,不够稳定所以易发生崩塌、滑坡。开挖期间也会产生很多松散土壤,在渠道的两侧,堆放这些土壤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遮挡,或没有将其覆盖,在出现强降雨后,会发生水土流失。水利工程的施工,也会形成很多弃土弃渣,在开挖土质沟渠时,除了部分将其用在田埂修筑和沟渠的回填中,其他大多数都要进行外运弃置。另外,在原有破损设备,或渠道进行拆除时,也能形成废渣。如果没有把渣堆平整,也没有进行拦挡,在强降雨下极易冲刷流失。

3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

3.1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工作机制

水利建设工程系统都较为复杂。在进行水利建设前,应该对项目建设进行可行性评估,根据情况分析水利生态环境。在前期考察和评估过程中,应将水利建设和综合整治看作一个整体,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评估工作也要对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进行预测,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应对措施,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当做水利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管理和监督,完善相关机制,对施工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以便于后续工作的落实。再者,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政策,提高施工人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3.2优化规划设计,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在实施水利前,相关人员要做好实地调研,制定科学规范的实施方案。在重点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要考虑工程需求和安全问题,避免只顾工程建设而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满足灌溉及节水需求下,适当控制沟渠密度和田地占用率,以此来降低不利影响。在节水过程中,合理控制水流速度,为农作物生长和动物生存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建设田间道路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混凝土,选择沙石路面可以优化环境,也能为动物生长活动提供场所。此外,农田水利建设施工过程很容易因为人为因素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再加上施工噪音大、污水、废水排放多,破坏了地表土壤稳定性,造成土质疏松。

3.3加强施工监督

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很容易破坏土地表面、植被、土壤,严重时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不仅噪音污染大,还会排出大量废气、污水,加剧生态环境污染,应强化施工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保护环境措施,尤其是要加强建设周边保护措施,合理回填和开挖土方,最大限度的做好挖填平衡,保护地表;在周边建设采取拦截、遮盖防护边坡等措施,及时平整、覆土种植绿化,恢复周边环境。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打扫场地,并要采取相应办法平整施工区场地、土地复垦等,控制因水土流失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改善水利工程周边的绿色植被问题。

结束语:水土保持功用,特别是农业基本作用功能的明确提出是我国水土保持发展规划的重要技术创新点所在,它的明确提出必将对我国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水土保持工作形成一定指导作用。着眼于保障和改善地区的水土保持功能,确定了地方政府水土保持工作的战略重点,并建立适应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壤保护技术标准体系,将有效促进未来中国土壤保护事业的长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君.基于多源数据的县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1,38(03):60-72.

[2]汪朝霞,吴娇.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研究[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1-12.

[3]钟涛.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21,23(16):144-146.

[4]黄婧,杨敏,韩晓泽,潘明红.重庆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研究[J].环境生态学,2021,3(08):13-18.

[5]郭瑞鹏.辽西地区不同森林植物群落下的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J].水利技术监督,2021(08):22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