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共享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共享机制研究

李萍萍  苗晨

郑州财经学院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民办高校应该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相关专业资源,发挥行业企业的育人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紧密结合,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构建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文科”人才。

关键字:新文科;民办高校;人才共享

近年来,我国高校注重产教融合与“新文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求解决创新型人才紧缺和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但在当前的校企协作中还存在以下困境:注重对学校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保护,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办学条件还相对薄弱,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待完善。

一、新文科背景的提出

面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提质和升级的阶段,这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4月29 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 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新时代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的战略手段,新文科进入大众视野,被正式纳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 0。新文科相较传统文科而言,要求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强调学科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从而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之所以在当前提出新文科的建设战略,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背景。首先是学科从分化走向综合。当代各门类学科甚至整个科学都是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不断走向综合。科学本身是一个整体,但是受科学技术和方法工具的限制,人们在没有条件去研究事物的整体和全貌时,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不同的事物,不得不将作为整体的科学划分为一个个专深而狭窄的学科专业。这样虽然提高了研究效率,但也带来了学科相互隔离、互不往来的局面。新技术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新场景、新视野、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现,使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1]

二、民办高校人才共享机制的理论基础

民办高校人才共享机制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和政策范围内,人才使用主体打破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特定领域和范围内交叉或共同使用人才的现象。民办高校人才共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流动效益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市场导向机制。按照人才共享的要素进行分类,可以归纳为: 项目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等类型; 按照人才共享的主体关系进行分类,主要包括: 委托共享、借用共享、购买共享以及候鸟式共享等; 按照人才共享的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归纳为: 客座顾问式、兼职式、智力嫁接以及筑巢引凤式等。民办高校人才共享机制的形成和运转需要多学科理论作为支撑,其中比较基础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 理论基础一: 人才流动理论。本文中所提到的人才共享概念起源于人才租赁,最早产生于美国,人才共享属于人才流动的一种形式。美国美国心理学家勒温通过研究证明,个体的能力发挥与环境存

在必然的联系,假如个体所处环境不利于自身成长和发挥并且无力改变的情况下,个体会选择环境的转移,从而形成了人才的流动[2]。理论基础二: 人才共享的联动效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拥有不同资源的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资源在不同主体或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配置,各主体之间交换或共同使用资源,往往会使原有资源产生高效益,这就是所谓的共享效应[3]

人才共享效应会带来一系列联动效应,主要包括: 第一,协同效应。人才共享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不同人才之间的耦合和互补,从而产生交互效应,实现整个系统的效益最大化。第二,知识溢出效应。人的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指的是未被利用的知识或者是储备知识。而在人才共享的过程中,由于各主体和区域之间环境和工作方式的差异性,从而使人才资源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形成知识溢出效应。第三,时空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同一人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的效应是不同的,因此, 人才资源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决定了人才共享的时空效应。

三、民办高校人才共享机制运行状况

(1)校企、校校双方优势互补,搭建协同育人合作平台。通过与对口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树立紧抓双方优势、补强自身短板的理念,构建了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合作基地的优势, 掌握财经类企业的行业动态及就业前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 ,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与财经类企业无缝对接。特别是财经类类企业充分把握了笔者学校矿业背景的教育资源,加强员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专业技能和素养。反之,通过深入分析企业亟须的人才特质,不断修改完善培养方案,积极主动应对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新态势。

(2)实行校企双导师共同全程指导。笔者学校现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高校、企业双导师共同培养对完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及行业内优秀的技术人员,让其参与到高校学生的课堂及校内外实践中,以此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机制,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等。学生依托学校所开设课程,在课余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参加各类竞赛。由于笔者学校教师多为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虽然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储备,但实践经验和能力薄弱,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局限性。企业专家在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中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得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等活动中不仅理论知识得以运用,而且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通过项目合作使学生深入参与,协同创新, 发挥基地的优势,达到共赢。以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同企业间的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及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的真正融合。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基地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5)健全校企合作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高校应该紧扣新工科背景下的相关政策法规,结合笔者学校自身情况及有关财会类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首先,学校设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与管理部门,做到专人专管,职责明确,并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基地建设与管理部门,杜绝相关部门形同虚设。然后,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有关合作协议并跟进后续基地建设,做到校企间分工明确并保障基地建设资金专项专用,不断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并落实企业专家授课等相关措施,真正做到校企一心共建实践基地。

四、结 论

通过挖掘自身特色和社会资源,建立了新文科背景下财会专业校企、校校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模式和实践基地合作平台,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通过新文科景下持续深化校企、校校合作, 多措并举,提高了财会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水平。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习平台,推进了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科军,黄云志.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 7) :52-55.

[2]陈孟威,陈兴明. “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 6) :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