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9
/ 2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

张磊

身份证号:620103198609290615

摘要: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时至今日,种姓制度在印度发展中依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种姓制度依旧存在明显的矛盾和问题,但该项制度却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基于此,文章针对印度种姓制度来源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印度种姓制度在宗教生活、婚姻以及法律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现代社会的实用性、种族融合不现实三个方面对印度种姓制度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后续探索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印度;种姓制度;溯源

1、印度种姓的产生

印度延续至今的种姓制度也被称作卡斯特体系,实际上是在印度以及周边国家地区形成的一种特殊制度,除了印度地区之外,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同样拥有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为了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形成的方法和工具,使得当时的底层民众能够无条件地效忠国家,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受到严重压迫[1]。种姓制度是在古印度被雅利安人侵略之后所形成的一套社会制度模型,可以保证雅利安人在古印度内的权益和地位,古印度人作为当时的受害人,在被赋予宗教思想和当地文化的情况下,却承认了侵略者的合法性。正因如此,种姓制度带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背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之后,逐渐形成了当今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种姓制度盛行的情况下,贱民频繁受到高级种姓的残忍压迫,这种歧视渗透在职业、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这样一群人被纳入“不可接触者”。

2、印度种姓制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1宗教生活的界限

印度种姓制度在宗教生活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主要是在雅利安、刹帝利和吠舍以及首陀罗之间表现得最为严格。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首陀罗被视为是不适合祭祀的人,而古印度的《摩奴法典》则明确规定只有雅利安人妇女生下来的雅利安人之子拥有一切净身的价值,首陀罗根本不具备净身的价值,这也直接反映出首陀罗在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下无权参加雅利安人的各种宗教生活。首陀罗被认为是由生主神的脚创造出来的,在宗教仪式上,首陀罗只能够为高级种姓的人洗脚,首陀罗想要观看婆罗门教盛典的行为也是完全被禁止的。虽然印度种姓制度的规定仅和宗教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却代表着人们是否能够具备学习的权力和机会。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文化学习是以经典学习为基础,低种姓人们的学习机会完全丧失,无法发挥其聪明才智,自然无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生产效率也无法提高。

2.2婚姻缺乏自由

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下,人们婚姻始终被限制在同一个种姓内,并且严禁不同种姓的男女通婚。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认为种姓非法杂婚以及违反规定的结婚仪式是影响印度种姓纯洁的根源。因为在印度种姓制度下婚姻被完全限制,青年人在伴侣的选择上缺乏自由权,甚至会成为婚姻的牺牲品[2]。随着古代印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大城市的出现以及人口的增加,高种姓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避免因为混血而产生混乱现象,从而产生了顺婚和逆婚原则,前者是高种姓的男性可以娶低种姓的女人为妻,后者则是低种姓的男性迎娶高种姓的女性。《摩奴法典》也规定低种姓男人在向高种姓女人求婚后,需要接受体刑,直接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婚姻方面的矛盾和不平等。

2.3法律上的不平等

《摩奴法典》明确提出婆罗门拥有伟大的神格,是一切创造物的主宰,不可侵犯,人世间的一切属于他们。首陀罗只要辱骂雅利安人就要接受割断舌头的惩罚,甚至于提到雅利安人的名和种姓都需要利用烧红的刺刀刺入口内。甚至于当时的《摩奴法典》也规定低种姓的人如果敢和高种姓同座,需要在臀部打上烙印并驱逐出去。如果低种姓的人伤害了婆罗门人,罪名和谕令伪造以及通敌叛国一样,立即执行死刑。如果婆罗门杀害了刹帝利,只需要捐赠1000头牝牛和1只牡牛,杀死吠舍只需要捐赠100头牝牛和1只牡牛,如果杀害了首陀罗仅需要捐赠10头牝牛和1头牡牛就能够赎罪,这也代表了当时印度种姓制度下种姓在法律地位上的极其不平等。

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传承至今的原因

3.1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经过长时间,种姓等级划分和阶级划分基本保持一致,能够全方位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正因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历代的统治阶级都不愿意轻易放弃这种转型制度,并且在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上层人物提出的各种主张中也会发现这种思想的影子。罗伊作为印度境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在日常起居和社交方面始终遵循婆罗门制定的各种规定。甘地即便备受印度人民尊敬,在提倡听取地区总人口15%民众要求的同时,但却始终坚持种姓制度是合乎道德的社会结构,并且始终维护这种制度。

3.2在现代社会仍旧具备适用性

之所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能够发展完善并延续几千年,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需要保留这一制度,同时种姓也具备对于印度社会变化进行调节和适应的能力,种姓制度在资本主义信息、现代工厂、公办事业以及现代交通设备中也有所体现。在人际关系明显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这种关系逐渐得以保存,也展示了种姓制度对于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潘家雅特种姓的自治机构从之前的一村一镇发展到基于语言范围,出版联系本种族成员的刊物,并且开办了为本种姓成员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针对本种姓存在的贫困学生进行募捐,这就使得部分人们对于种姓无法忘怀。在目前种姓制度尚未被完全取代的状况下,民主制的实施必然受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干扰,种姓的凝聚力明显增加

[3]

3.3种族差别使得种族融合不现实

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看来,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别,首陀罗包括了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当地土著居民,与前三个种姓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在来到中古时代之后,四个种姓因为首陀罗分化,和最初产生了明显的不同,但婆罗门和刹帝利始终是统治阶级。之前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吠舍种姓,从自由农民变成依附农民,与最初的首陀罗地位较为相似,而手工业者的地位则低于首陀罗,并且按照不同的行业分离到各个种族之中,无论如何进行细分始终带有种族奴隶制的特性,也就是最为明显的血源纽带特征。虽然从表面看来,血缘集团是按照宗教、职业、婚姻进行划分,但依旧是受到种族奴隶制或者是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影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无论在哪个阶段都会存在种族风格以及歧视的因素。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原有居民在与近代印度的少数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分隔和歧视现象始终存在,导致种族之间的融合完全不可能,这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大的不幸,这也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延续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环境条件。

总结

总体看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诞生于雅利安人侵略古印度后,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在法律、婚姻以及宗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变得越发明显。即便如此,因为种姓制度在现代社会依旧有着良好的实用性,并且印度之间的种族差异十分明显无法有效进行融合,使得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当今社会依旧能够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坤.《摩奴法典》中的种姓制度浅析[J].法制博览,2018(24):174.

[2]滕毅.古代印度法视域下的种姓制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10):42-45.

[3]傅然.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法律中的演变[D].华东政法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