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面对人生低谷期的自强不息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3

毛泽东面对人生低谷期的自强不息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王凤阎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毛泽东等时代人物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人生低谷期坚持斗争是自强不息精神生成的内在根基。在中共苏区毛泽东遭受三次挫折,在“红四军七大”上,毛泽东丧失党权; 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丧失了军权; 在“全苏二大”上,毛泽东丧失行政实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锻造了毛泽东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以及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毛泽东在人生低谷期锻造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强不息;民族精神;价值观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八大中强调当代大学生要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汲取精华,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把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在挫折中不断锻造自己,从而使自己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一、人生低谷期坚持斗争是自强不息精神生成的内在根基

    自强不息”一词最早出自“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乾·大象》) 。“天”是指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健”指刚健有为、生生不息和运行不止。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观察自然万物,了解自然的运动变化,“天”按照其固有的本性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展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特质,君子应效应“天道”,而君子想要达到“天道”就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可见,“自强不息”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 而是需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艰苦努力培养而得来的。

(一) “红四军七大”:毛泽东丧失党权

   “红四军七大”是“中共红军第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简称。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七大”召开,出乎毛泽东预料的是,在他创建红军的生涯中,第一次收到了排挤。在会议上毛泽东坚持认为应撤销军委,但未能在领导层取得共识,在最后选举红四前委书记时,毛泽东却未能当选,只能被选为前委委员,毛泽东“红四军七大”落选既是红军初创时期的一大挫折,也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次挫折。红四军“红四军七大”以后毛泽东离开了前委领导岗位。此时的毛泽东有患有疟疾,移至上杭养病。在“红四军七大”之前,毛泽东在农村革命斗争中提出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一路线也引发了党内的争议,有人认为它过于冒险和激进,忽视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毛泽东的落选可以视为党内不同政治观点的较量,也是对他路线和领导风格的批评。“红四军七大”的风波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被排除在党的领导岗位之外,失去了党权,他的正确的见解在“红四军七大”上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宁都会议:毛泽东丧失军权

    在乐安、宜黄战役后,远离前线的临时中央和后方中央局要求毛泽东带领军队向北进攻,威胁南昌,毛泽东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后方中央局根据临时政府“积极进攻”的方针多次要求毛泽东等人带领部队进攻周边城市,消灭敌军,但毛泽东等人认为“若因求战心切,鲁莽行事,结果返会耗时无功,徒劳兵力,欲速反慢,而造成更不利的局面”,前线与后方的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宁都会议召开的原因。1932年10月,为了解决前线与后方在作战方针上的分歧,苏共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了“宁都会议”,后方中央局在进行工作总结时,把矛头指向了毛泽东,开展了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向斗争。后方中央局一味坚持不符合实情的、“左”倾冒险主义的“积极进攻路线”,对毛泽东进行批判,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毛泽东执行中央命令不够坚决,给毛泽东扣上了“等待观念的错误”、“对敌人大举进攻的恐慌动摇失却胜利信心”等帽子。会上毛泽东据理力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苏区中共局不顾前线人员的反对,决定将毛泽东调回后方,做政府工作。毛泽东被解除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领导职务,回到后方,此后,毛泽东丧失了军权。宁都会议又铸成了红军的一大曲折,而毛泽东也在他的人生际遇中跌落谷底。

(三)“全苏二大”:毛泽东丧失行政实权

    “全苏二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毛泽东被架空。身为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积极领导革命事业,在“全苏二大”召开前夕,中共临时中央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但毛泽东并受邀,五中全会于1934年1月15日至18日在瑞金沙州坝召开。全会通过了《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号召:“党必须在理论上与实际上揭露右倾机会主义的面目,揭露两面派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实质,保证党与共产国际路线的彻底的实现。”毛泽东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之所以没被邀请,是因为自己是被主要批评的对象,因为“右倾机会主义”和“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调和态度”,指的就是自己。1934年1月22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掌有实权的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在“苏一大”后都是有毛泽东兼任的,而在“全苏二大”毛泽东正式被拿掉了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实权,据时任中央组织局主任的罗迈会议:“毛泽东虽然是中央政府主席,但中央和各部的实权都在人民委员会主席手里”。毛泽东成为博古所戏称的“中国的加里宁”。

二、毛泽东自强不息精神的精神内核

(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毛泽东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渗透和溶化到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对孔子一生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概括。“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既是孟子的忧世之道,也是孟子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儒家所具有的积极进取、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影响着后世,也影响着饱读诗书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人生低谷时期,面对军权、党权、行政权的丧失,他把各种冤屈、处分看作是对自己的历练,毛泽东曾说,“对我最有益处的,就是封我为‘狭隘经验论’。”同时还说:对于冤屈,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显然,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毛泽东选择了豁达。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待冤屈有如此豁达的态度,因此,在受到无数次的处罚以及不公平的待遇时,他仍能顾全大局,遵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决定,做好自己的工作。与此同时,毛泽东又大胆陈述自己的正确主张,不但做工作,而且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并善于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以取得同志们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表现了他积极抗争、愈战愈勇的态度。从毛泽东对待冤屈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

毛泽东的调研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调查研究”这一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进行一系列的社会调查研究。”由此可见,列宁所提倡的“调查研究”事实上是深入地社会实践活动,是严格的实事求是。考察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实践,从事理论研究的实际状况,可以发现马克思的也调查研究态度和精神。

在毛泽东人生低谷期也没有放弃实地调研。1930年,江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毛泽东把握这个机会,对当地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调差报告《寻乌调查》,其中,调查对象包括屠夫、妓女、高利贷经营者、电报局、药店等等。在报告中鲜明指出,只要有相应的社会政治条件,农民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份报告的另一个成果就是形成了毛泽东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用这句话来批判党内“成天闭着眼睛瞎说”的同志。毛泽东认为实践更胜于书本学习,虽然从当时来看,这是对党内只注重理论学习而无视实践的理论家和教条主义者的批判,但是,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一直贯穿于毛泽东的一生。

(三)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自立自强是毛泽东本身具有的优秀品质,这一品质被中国特殊的国情与世界局势强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和挑战,他不屈不挠地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致力于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行动上,不把希望寄托于西方国家思想上。在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地区,蒋介石渴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选择按兵不动,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中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实现自立自强。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并通过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来推动抗战事业,相信中国人民能够自己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在这种思想下,毛泽东并没有过多寄托于西方国家的援助。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几乎完全否定了党内的亲莫斯科派,中国共产党不再依赖共产国际、斯大林主义和和亲莫斯科派的教条主义者,而要自己独立起来,使得中国革命摆脱了来自苏联国际错误思想的影响。

三、毛泽东自强不息精神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培养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内涵着勇往直前, 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因此,作为时代新人更应该勤奋不已,努力奋斗。

(一) 结合传承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青年可以更好地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增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共同应对挑战和困难。毛泽东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自强不息”思想在建设国家精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部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一个国家的栋梁,他们肩负着一个国家的富强,一个民族的复兴的大任务。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加强高校建设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是当务之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精神。

当下的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为应对来自国内错误思想以及国外享乐主义文化的渗透培养青年的自强不息精神意义重大。一方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鼓励个人追求卓越和不断进取。青年通过传承这一精神,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创新,并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他们的创新和创造力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另一方面,马毛泽东在人生低谷期形成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鼓励个人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地追求目标,同时注重个人责任和奉献。青年通过传承这一精神,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感,为实现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帮助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人生观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还未能与经济建设同步,在青年群体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一些青年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和满足短期的欲望,对长远目标和艰苦付出缺乏耐心和坚持。他们可能更加关注工作的高薪和舒适,而不是真正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在面临社会问题或公益事业时,缺乏积极参与和承担责任的意识。他们可能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享乐,而忽视了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给青年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使得一些青少年陷入虚拟世界的沉迷中。他们可能过度依赖虚拟身份和网络关系,忽视了真实世界的实际需求和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青少群体的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求真务实的人生观。首先,求真务实的精神鼓励人们客观地看待问题,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对青年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要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调研,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做出客观的评估和决策。其次,实事求是的精神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青年在学习和研究中,受到实事求是的引导,会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切实解决问题来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最后,求真务实的精神鼓励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并将其付诸实践。对于青年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要勇于思考和实践,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固有做法,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

(三)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实现个人价值

当代社会发展快速,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在这个时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价值观冲击和选择,需要重新审视和认知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应对社会的变革和挑战。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阶段。重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重塑价值取向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学是知识的殿堂,重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积极向上的学习者。社会和个人成长需要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毛泽东的自强不息精神为指引重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 第 5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4]唐正芒.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巡礼[M]. 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2015.

[5]人民出版社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

[6]人民出版社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

[7]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4 -30( 2) .

[8]韩喜平,巩瑞波.论毛泽东的“大民生”观———兼谈保障和改善民生中 几 个 关 键 问 题[J].湖 南 社 会 科 学,2016(4):1—5.

[9]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与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现代转换[J].社会科学家,2016:45—49.

作者简介:王凤阎(1998年)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