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1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张银燕

赣州市人民医院

摘  要: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尤其是手术中更为常见[1],优质的血液输入进患者体内对于患者而言起着救命的作用,严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能有效控制输血的质量。本文以本院血液科为研究对象,探究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降低输血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期望为其余单位进行输血检验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借鉴。

关键词: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一.输血检验流程

1.1输血

把一个人的血液输入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中的过程称之为输血,输血的原则为交叉配血,指输血前要经过交叉配血实验判断供血者的血液是否能用到受血者身上,没有凝集反应则说明配型良好可以进行输血;发生凝集情况绝对不能输血,会出现受体中的反抗现象,血液凝聚影响正常的血液功能,严重时可以造成受血者血液不流动,发生死亡恶性事故。

1.2 常见的输血种类

常见的输血分为外科输血和烧伤科出血。患者在突发外伤失血或者外科手术引起的失血都可能使得患者出现低血容量休克,当到体内血液总容量降低20%及以上时,通常为800毫升时,就需要外界介入平衡体内的血压,一般以输入晶体液胶体液为主,很少输血。人体内的止血功能发生异常可以输入新鲜冷冻的血浆或血小板。输血的原则为紧急复苏、先晶后胶、红细胞输注,按照患者需要的血液成分按需输血。

对于烧伤的患者而言,体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会使得患者全身的血容量下降,血液浓缩会造成患者体内的微循环瘀滞,对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灌注造成影响,会使得患者的血压下降、少尿严重者可能会造成休克,此种情况仅用晶体液可以缓解。对于烧伤患者在短期内初步出现贫血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贫血状况明显,可以考虑输血。

1.2输血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很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1)过敏,患者突发荨麻疹或瘙痒。(2)溶血,患者出现腰酸背痛和尿液呈现酱油色,解决方式是对患者立即停止输血、高浓度吸氧、多喝水等措施进行利尿。(3)细菌感染,血小板的输血中最容易发生,发生原因包括献血者菌血症、采血时对于献血者的皮肤消毒不完全、血液加工过程不规范造成污染、血袋破损、冰冻血浆解冻时被污染。(4)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经过输血出现病毒性感染,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二.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为提高输血过程的安全性,降低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极为重要,具体操作如下。

(1)患者的输血要严格秉持输血原则,按需输入合适的血液成分。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检查患者的血型及其他临床指标,掌握患者的身体数据以及传染病存在情况,在患者输血前的三天分析患者需要输血的血液成分并进行交叉配血验证是否存在凝集现象。同时应对患者进行问询,了解患者是否在输血前使用过青霉素等可能造成交叉配血工作中出现假阳性的可能,尽可能地做到交叉配血结果准确。(2)供血者检查,分析供血者是否存在艾滋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掌握供血者的身体数据以确保受血者的安全。(3)引导患者及其家属签署输血申请书,确保患者的实际情况与申请书一致,对输血的全流程做好文书记录工作,避免潜在的医患矛盾。(4)输血的整个流程都需要专业的人员以专业的操作进行,严格保证无菌操作,杜绝污染的可能。专业人员应经过集中的输血检验流程培训和实操考核后上岗,保证输血医疗队伍的专业性。输血的全流程中应检查选用的试剂是否有规定的生产批号,是否在血液的有效期内,冰冻血液解冻时是否造成污染。(5)输血检验完成后,需要将结果送至医院的专门监督部分进行备案监督,与患者的主治医生进行仔细确认后记录在输血日志中。

三.结语

在临床中,外科手术、患者出现外伤失血、烧伤等情况都会采用输血进行治疗,血液的交叉配血工作可以对献血者、受血者之间的匹配度进行验证,防止了溶血的发生。输血的全流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分析献血者与受血者的传染病存在情况,可以对医生及患者进行保护,降低输血感染传染病的概率。保证输血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杜绝了污染的可能。文书记录工作可以实现输血过程的实时记录,对于输血后查阅档案进行相关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可以解决潜在的医患矛盾,用以回答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输血过程的质疑。

综上所述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实际应用价值极高,值得在各个单位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晓静.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初探[J]. 母婴世界,2020(8):257.

[2] 耿飚.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9):91,114.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