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2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付慧欣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是促进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技术专业能力提升,还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存在渠道单一、理念落后、心理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将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将用其倡导的积极态度和品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营造积极的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它在传统心理学研究场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重点关注人类积极品质构建与优势潜能发掘,相对于消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等传统心理学概念而言,其适用对象更广泛、价值作用更明显,能够引领社会个体主动向健康、幸福、和谐、乐观等方向发展。

1积极心理学基础理论

1.1积极心理情绪

积极心理情绪可拓展个体的心理资源,使个体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包括喜悦、宁静、有趣、激励等相关内容。例如,当学习者以喜悦态度与同伴沟通时,既能借助饱满热情感染同伴,也能进一步发展社会关系。众多专家与学者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其有利于促进相关主体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和优化。与之相反,消极情绪将会使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得以下降。强化对积极心理情绪的深入认知和分析,发现其是助推学习者生成内在动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核心要素。相关主体可通过外在干预使学习者获得积极情绪,进而提升幸福感。

1.2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由塞利格曼提出,其认为不同个体都有其积极品质,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积极品质,则会提升幸福感。将积极心理品质与消极心理品质对比,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可愉悦多元主体,也可使其感受生活的意义,促进其社会适应力快速增强。而一般相关主体具备积极心理品质时,可更愉悦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也可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品质的出现,有利于多元主体乐观看待不同压力和困难。塞利格曼历经多年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包含较多的智慧以及美德,这充分说明其对相关主体的影响显著。

2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2.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均产生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的实施质量和效率同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理念存在着必然联系,因此,促进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帮助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关键、基础的工作内容。首先,转变传统心理学下关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模式,整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高职院校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拓展至全体学生,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其次,高职院校在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制定完善积极心理学应用与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环节的有效策略,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融合方案,提高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最后,重视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价值挖掘,运用相关的理论设置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2.2拓宽学习者培育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力

积极心理学内容出现时间较早,将其融入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进一步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力与影响力,利用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在促进积极心理学内容传播过程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的拓展。

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设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教育理论,借助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经验,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束缚,转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融入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指单纯地传播积极理念,而是要促进高职学生获得幸福体验,增强其自信心与社会适应力,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强化对高职学生积极品质的培育,利用正向引导,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其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不同学科中存在的潜在育人内容。在多专业渗透中构建愉悦教学氛围,并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化,鼓励学习者强化正向思考。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强化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平等与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教育氛围,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习者强化积极体验,以提升学习者课堂参与性,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最大价值。

2.3加快高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创新

加快高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创新,是指以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实践为载体,将积极心理学以多种不同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部分理念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体系,使高校能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高校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教育创新。第一,深化高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创新。高校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沟通,加深教师对学生心理环境的了解,进一步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教育沟通的共同语言,使教师能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因此,应为教师更好地制定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应对策略。第二,推进积极心理学的多元化教育实践。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运用,不应采取传统的积分制教育评价模式,而是要将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及教学改革,在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充分加强学生对于积极内容的接触,使高职学生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活力。第三,加强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动态分析。所谓教育的动态分析,是指根据学生学习表现、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及社交导向等非敏感性信息内容,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采用数据化及信息化的形式,为高职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的数据模型画像,进而使高校能运用环境模拟,分析不同外在因素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帮助高校应运用积极心理学制定教育应对方案,提升高校积极心理学教育引导的有效性。

2.4贴近高职学生实际生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在规划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时,应事先开展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是什么、有什么忧虑和压力、对未来生活及职业发展有哪些期望等,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的依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邀请学生参与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对积极心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等,撰写文章、发表感想,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遇到过什么样的挫折、采取了怎样的手段、得到了什么结果、对自己形成了怎样的影响等,这样可以赋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感。

结束语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需求,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机制尚不成熟、方法单一、主体性缺失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需提高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合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着力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高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玉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J].吉林教育,2023(5):70-72.

[2]黄燕玲,赵大志,涂胜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以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247,250.

[3]方丽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28-31.

作者简介:付慧欣,1977.06,女, 汉族,乌兰浩特市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部,副教授,研究生学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