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者选择与资源有效配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8

能源消费者选择与资源有效配置

张晓宏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所,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政策推动,透过消费者选择理论与资源配置理论,消费者需求结构与资源配置结构,从消费者行为模式、实施资源有效配置中的政府财政政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中的政府货币政策、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阐述了能源资源配置必须符合能源消费者选择的要求,其理论意义为节能和能源效率是能源供求矛盾。实践意义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是我国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关键所在。山西省重点关注能耗双控目标下的山西重点耗能行业用能权分配。

关键词:推动透过阐述意义关注

一、引言

能源资源配置必须符合能源消费者选择的要求,以低碳为导向,循序渐进地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于煤炭开采带来地表植被破坏和地下水疏干,煤炭用于发电带来二氧化硫、烟尘等的排放,有人将煤炭称为肮脏的能源 ;又由于煤炭的碳排放因子高,因而也是高碳能源。如果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那么,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条件,即有利于实现消费者行为目标,这里所说的成为资源配置有效性检验标准之一的消费者行为目标,是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消费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与消费互为媒介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这种互动作用是通过市场供求矛盾运动表现的。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全部分析是建立在以消费者需要满足程度作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根本标准,这既是人们运用各种经济资源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用实际行动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承诺。

从我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能源情况出发,必须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上下功夫;煤炭的洗选、开采和利用必须改变粗放方式,走安全、高效、清洁的发展道路;尽可能降低煤炭消费的增长速度,使煤炭消费总量早日达到峰值。

二、文献综述

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重要举措。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炭消费占比一直超过80%,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山西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日益明显,能源供给不断受到限制,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形势愈加严峻。2018年7月山西出台的《山西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重点区域8市煤炭消费总量实现负增长,全省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降至80%,全省煤电占煤炭消费比例达到55%以上。2019年5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试点的意见,要求山西发挥在推进全国能源革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山西召开了全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动员部署大会,对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作出全面部署,推出了15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举措,其中,第五项变革就是要深入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切实把能源消费革命摆在战略优先位置,把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重要突破方向,建立完善节能优先制度体系,积极开展节能专项行动,稳步推进清洁供暖,促进用能结构和方式深刻变革,形成以较少能源消费增量支撑转型发展的积极态势,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腾出用能和环境空间。

(1)万元GDP能耗持续走低,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在2003年前,山西省万元GDP能耗表现出了扩大的走势,随后快速下降,由2003年的最高值3.48/万元,逐步下降到2017年的1.08/万元,每万元GDP能耗减少2.4吨标准煤,下降态势十分明显。山西煤控课题组根据生态红线约束与政策要求,为山西省确定的煤炭消费总量目标为3亿吨,维持现有煤炭消费总量不再继续增长,保证自2015年以来的平台期不反弹,煤耗占比降至77%,比2015年下降10个百分点。

山西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源消费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由2000年的752.6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5年的历史最高点4525.15万吨标准煤,较2000增加3772.50万吨标准煤,增长5.01倍;随后消费量逐渐减少,到2017年实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源消费量3973.52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减少551.63万吨标准煤。根据国家下达给山西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山西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科学合理确定山西煤炭消费总量。重点制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实施方案,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煤炭消费总量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以总量定产能。

(2)、山西能源消费总量、趋势及阶段性特征研判。自2000以来,山西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山西省能源最终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5788.0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7年的1.68亿吨标准煤;增加1.10亿吨标准煤,增长了近1.91倍,平均年增加11.23%。2006年国务院第31号公报发布的《中国

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规划,确定了多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及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并实行了严格的节能减排分省考核制度。在此目标的约束下,山西能源消费增速控制在9%以内;山西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由2001年的13.6%下降至2017年的3.38%,回落9.68个百分点。从2011年至今我国煤炭管理经历从总量控制试点、煤炭等量替代、煤炭减量替代3个阶段,目前正进入第三阶段。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是山西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重要措施。

2013年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实施的推动下2014、2015两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分别下降2.03%和2.41%,分别较上一年回落2.82和0.3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构成以煤为主,但占比持续下降,山西省是全国煤炭生产、消费大省,受资源禀赋影响,煤炭仍是山西省的主要消费能源,21世纪以来,煤炭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的比重基本保持平稳的状态,焦炭消费占比呈现出明显的回落态势,占全省能源消费的比重仅高于石油制品;天然气煤气及其他消费量的占比在2004年、2005和2014三年实现快速增长,并在2013年超过焦炭消费量的占比,提升一个位次至第三位;石油制品作为进入山西境内的外来物品,其消费量占比没有大的变化,整体保持平稳。电力能源消费占比在2001年实现快速增长,随后出现平稳态势,成为支撑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其在全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三位,发展到目前的第一位。

二、消费者行为模式

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追求满足的最大化,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为,所谓消费者行为模式是指消费者为追求最大满足或最小遗憾而采取的一整套方式、方法等。以消费者购买为例,消费者行为模式是说明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什么时候购买,在哪儿购买等。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所共同遵守的若干准则,找到消费者行为的共性方面,从而对大多数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有所认识,以协调资源配置过程。我们将消费者行为模式的讨论分为两类,即从方法上分别采取静态和动态两类,在每种方法下再分别考察纯经济因素制约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和含非经济因素制约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1)、消费者行为的静态考察。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收入和价格。收入又可分为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名义收入、实际收入,以及预期收入等多种形式,其中每一种形式及其变化对消费者行为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会直接产生对消费者购买的推、拉力,而且在使用上具有互补性或替代性的商品价格之间的变化还会改变消费者的选择结构。(2)消费者的动态考察,在这一模式中,消费者受到环境的影响和信息的刺激,通过心理活动过程决定其消费活动,并在消费活动之后对这一消费做出评价,这些评价作为信息又反馈回来影响下次消费活动。山西省科学合理的确定山西煤炭消费总量目标,将煤炭消费总量作为耗煤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以总量定产能。从黑色高碳到绿色低碳,促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变。能源的消费革命,关健在于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彻底改变粗放型能源消费方式,科学管控劣质低效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双优化,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1、推动能源消费理念变革,树立全社会节约能源消费观。树立节约能源消费观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行动先导。要通过法律约束、政策激励、宣传引导、政府带头等综合施策,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支持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绿色方式转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驱共进,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路径。当前,山西省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能耗约占全省能耗总量的76%左右,而一、三产业和社会生活用能占比不到25%,且未来增长空间巨大。要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总量控制和能效标准强约束,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迈入更加绿色、高效的中高级形态。加快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节能低碳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能效水平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关键举措。煤炭、焦化、化工、钢铁、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集中了工业用能的95%以上,全社会能耗的77%左右。必须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构建用能权交易制度。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构建用能权交易制度。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治本之策。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有序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加快构建用能权交易制度。根据国家下达我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各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节能潜力和资源禀赋等实际,合理确定用能单位初始用能权并明确交易主体,积极培育用能权交易市场,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用能权交易制度。

3、稳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推进城乡用能方式变革。推进城乡用能方式变革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点和难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大散煤治理力度,防治民用散煤和工业用煤污染。制定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大力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加快智能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城镇化节能为重点,稳步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工程,替代散煤、燃煤锅炉等。大力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以城市出租车、公交车为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动微公交、分时租赁等多种商业模式创新。

四、实行资源有效配置中的政府财政政策

所谓的财政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为实现一定时期社会积极及非经济目标而选择的财政行为的基本规则。

1、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从财政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的总过程来看,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1)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是财政政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实质性内容。它是根据国家长期和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确定的,在财政分配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财政政策目标又可分为战略性目标(或长期目标)与战术性目标(或称为短期目标)。与国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联系的财政政策,构成财政政策的战略性目标;根据国家近期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确定的财政行为准则,构成财政政策的战术性目标。

2、财政政策的政策手段

这主要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所选择的具体途径或具体实现的方式方法。实现财政政策的手段有许多,如财政收入来源和支出的方式、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折旧率的确定与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国家信用与财政信贷以及财政与银行信贷、货币发行、外汇收支的综合平衡等等。财政手段的正确选择与灵活运用,一方面需要以政策目标为前提,以有利于目标实现为目的;另一方面正确的目标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生正确的手段。尽管财政政策手段包括上述税收、补贴、投资、预算约束的软硬、国债等许多方面,但若从政策手段运用的基本倾向上来看,可以将其归为二种倾向,即平衡的财政政策和非平衡的财政政策。平衡的财政政策是以当年财政收支的平衡作为目标,即财政支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如果出现赤字,则被认为破坏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社会再生产所需资金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部分也是由国家财政无偿拨付的,企业能够自行支配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个人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可用于储蓄和投资的数额很小。因而决定了企业和个人收支不会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同样,在旧的经济体制下,银行长期依附于国家财政,其分配资金的职能和活动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信贷收支能否平衡也依财政向银行拨付的信贷基金决定。这一切决定了财政收支的平衡。也就意味着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只要财政收支取得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也就大体取得平衡。非平衡的财政政策不是以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与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以协调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为目标,把财政活动置于国民经济的全局中加以考察。这种不平衡的财政政策追求的是一种长期的平衡。非平衡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或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或减少和压抑社会总需求,以达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使经济稳定增长。至于采取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决定。

3、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既使制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手段时必须考虑预期性因素,也是财政手段运用及财政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最终反映与具体体现,是财政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的作用是紧紧围绕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所展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应地规定着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目标又进一步规定手段的选择和政策作用的效应倾向。具体地讲,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财政政策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其次,财政政策直接制约产业结构的演进,制约资源配置的区域和部门结构。

五、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中的政府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在实现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

货币政策是由政府制定,通过金融机制贯彻实施的货币金融活动的准则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被人们所重视。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或者说根本作用在于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坚持稳定货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发展经济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稳定通货作为政策目标要长期坚持下去,但并不排除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矛盾,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自觉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达到以后发展经济、稳定通货的长远目的。

2、总量政策的重点选择

概括地说,货币政策的政策手段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直接控制,并附之存款准备金和利率政策,实现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的双重目标。我国目前所实行的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主要是信贷规模和利率政策。信贷规模在我国既是中间调节目标,又是调节手段。在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中,应把对信贷规模的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通过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市场手段以对社会提供基础货币量的增减来间接地影响信贷规模,而对信贷规模的直接管理,只宜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使用。利率作为调节货币供求的手段,利率的高低,可以表明一个时期资金市场的情况。但是利率作为调节手段,用它来调节货币供求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别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为利率的变动对存款的影响较大,而对贷款的影响较小。一般来说,存款利率的高低足以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动,而投资需求很少因为利率的高低而增加或减少,因为投资的数量主要决定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我国银行的准备金制度还很不完善,没有起到它本身所具有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开展票据贴现业务,除了逐步提高我国信用的票据化程度以外,最重要的是打破资金供给制,实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使专业银行确实具有经营的自主权,并承担经营的风险。因此,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货币政策调节应将重点放在总量调控上,即放在货币供给量的总量调控上。总量政策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调节效果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把总量政策作为主要的调节工具。

3、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与国家信用

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扩张或抑制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1)中央银行对财政的货币供给量控制。主要通过间接国家信用与直接国家信用两种方式来进行,所谓间接国家信用,指中央银行与财政之间通过中央银行负债凭证的买卖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央银行与财政的这种信用关系,近年来在中央银行帐户上常表现为,财政存不抵贷,这是财政收支赤字在中央银行帐户上的映像。而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近年来经常采用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财政在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时,应以满足短期需要为限。所谓直接国家信用,是指财政与企业、住户、专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通过国家债劵的买卖而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这种信用关系一般而言以中央银行承购国家债劵对货币供应量的形成和变动影响最大;专业银行承购国家债劵对货币供应量的形成和变动的影响次之;企业和住户承购的国家债劵对货币供应量的形成和变动影响最小。(2)中央银行对企业和住户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中央银行对企业和住户的货币供应量调控主要通过银行信用的方式来实现。由于中央银行不直接与企业和住户发生信用往来,中央银行对企业和住户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必须依靠专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变换的传导、扩散来实现。中央银行作为宏观调控主体,专业银行是宏观调控意向的接受者;企业和住户作为宏观调控的受体,专业银行是宏观调控意向的传导者。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信用的渠道,借助于基础货币数量的变动,在数量、构成和投向方面影响专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变动,达到把专业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约束在宏观调控意向轨道的中介目标;专业银行再经由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的内部变换,借助于货币倍数放大效应,把中央银行经由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的内部变换,借助于货币倍数放大效应,把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增倍放大为存款货币,供应给企业和住户,达到中央银行调控企业和住户所能持有的存款货币数量的最终目标。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财政政策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工具;而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有效控制与调节,则是调节投资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与消费膨胀的强有力的调节手段。财政政策是通过国家税收政策、预算支出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达到与总供给的平衡,从宏观上调节经济的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并不只限于总量,而且也调节着需求结构。在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的调整,就会直接影响不同企业,使它们需求各不相同;预算支出政策的调整直接就是需求结构的调整。财政赤字的弥补,也意味着社会购买力结构的调整。在货币政策中,信贷政策本来就是对不同的产业或行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其变动已包含了结构调整的内容;利率的调整,松动或抽紧银根,并不包括结构调整的内容,但由于企业因资金利润率不同而承受能力不一,对借贷资金需求量也就会有差异,优胜劣汰表现明显,这也可属需求结构的调节。显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全面的,既调节需求总量也调节需求结构。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各种配合

经济运行中不同的不均衡情况要求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消费领域中的供求平衡,而投资领域和国际收支领域同时出现不平衡。这种情况也可细分为四个子类,即当消费需求

=消费品供给时:(1)投资需求>投资品供给,国际支出>国际收入;(2)投资需求<投资品供给,国际支出<国际收入;(3)投资需求<投资品供给,国际支出>国际收入;(4)投资需求>投资品供给,国际支出<国际收入;从需求管理入手,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谓从需求管理入手是指采取财政、货币政策的着眼点放在压缩或刺激总需求上,而不是放在压缩或扩张总供给上,使不均衡的以缓和。一般来讲,这种从需求管理入手采取的宏观管理具有短期管理的性质。许多时候会发生政策作用的相互抵触。这就要求在短期需求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和轻重缓急,选择调节重点,集中力量,首先缓和某一领域的不均衡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允许某个领域不均衡的短期存在,只要这种不均衡不致于严重威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即可;从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入手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调节手段,财政政策。税收从需求着手调节,需求<供给时减少税收,以促进需求。需求>供给,增税,以抑制需求。财政支出从需求着手调节,需求<供给时增加财政支出,以促进需求。需求>供给时,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需求。为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充分发挥山西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努力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排头兵,建议建立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援助基金);建立国家煤炭开发开发区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是生态环境补偿最直接的手段,建议设立煤炭开发区生态环境补偿专项资金,建立中央财政对煤炭资源生产基地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对造成山西生态环境损失进行补偿。由中央政府将该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区域性、历史性生态欠账。建立煤炭资源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生态补偿的长效投入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拿出相应的资金用于生态补偿,以发挥中央、省级、地方财政的多重作用,实现生态修复与煤炭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完善全国去产能政策,建议全国统一标准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同时适度限制煤炭进口,建议国家完善奖补资金分配办法,修定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制定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支持山西全面开展债转股工作,集中核销一批山西省属煤炭企业的历史债务,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支持和帮助煤炭企业化解产能过剩;建议国家引导沿海国有发电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少低价劣质煤进口,增加国产清洁煤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商品煤质量检验标准,对进口动力煤和进口炼焦煤从热值、灰份、挥发分、硫份等指标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有效控制煤炭进口规模;建议着眼长远发展,提高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价格平抑能力;支持山西扩大外送电规模;尽快出台国有煤炭企业退出政策。

七、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俄国

俄罗斯作为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能源效率和节能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5倍,比发达国家高2.5-3.5倍。据俄罗斯联邦2005-2009年能源平衡表显示,2005-2009年俄罗斯各领域燃料使用情况:工业生产领域占33.4%-36.9%、交通及通信领域占22.3%-27.2%、居民生活占32.3%-35.2%,其他领域占4.5%-5.5%,此外,2005-2009年俄罗斯能源损耗十分严重。为减少能源损耗情况,2009年俄罗斯政府用于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的科研经费占全部科研经费的比例已由2006年的2.7%提高至4%,目前,俄罗斯能源的有效利用还受到制度、法规、财政、科技、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执行节能政策的国家部门未尽其责,能源价格的制定并未以市场行情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节能标准制定和推广存在局限性、现行节能规范的调整不及时、能源消耗预算及监督部门工作不到位;国家资金投入不足、银行贷款利率过高;节能领域科研活动减少、研究成果不足、节能领域科研活动减少、研究成果不足、研究成果推广未见成效;节能企业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媒体对节能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节能技术及设备市场发展缓慢、市场调研及企业发展规划经验不足、取得突出贡献的企业未能获得相应奖励。

1)俄罗斯能源效率与节能战略和立法。近年来俄罗斯政府高度重视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出台了众多能源效率与节能战略和立法。20091月,俄罗斯政府批准《2020年前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效率国家政策重点方向》。该政策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宗旨和原则,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用电规模指标及其落实的相关措施。200911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俄罗斯联邦2030年前能源战略》,该战略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3-2015年),核心任务是尽快克服经济危机对能源业造成的影响,为在后危机阶段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第二阶段(2016-20202022年)核心任务是提高能源效率、推动能源综合体创新发展,加快实施东西伯利亚、远东、亚马尔半岛及北极大陆架地区的大型能源项目;第三阶段

(20212023-2030),该阶段将实现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并创造条件向未来能源过渡。200911月,俄罗斯联邦颁布《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及对俄罗斯联邦某些立法行为的修正》。该法主要用于协调节能领域的各类活动,为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条件。该法对不同领域的节能标准做出了规定:1)自201011日起财政预算单位需确保水、柴油、重油其它燃料、天然气、热力、电力、煤炭的消耗量与2009年相比至少减少15%,确保以上资源消耗量每年至少减少3%2)凡是俄罗斯境内生产及进口商品应标明能耗,包括日常能耗设备、电子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及以上电子计算机为主的般公设备等。3)自201111日起,俄罗斯境内交流电路中禁止使用100瓦以上的白炽灯,市、地方政府禁止订购在交流电中使用白炽灯;4)楼房、建筑物严格按照能源消耗标准修建,同时执行建筑施工、建筑业主、建筑物等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的使用年限不少于5年,对楼房、建筑物的审查频率不少于每5年一次;5)制定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能的国家政策、区域方案、组织方案、针对楼宇业主制定专项措施,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能提供信息保障,制定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能措施,并由预算机关和国家单一制企业监督执行。

2)俄罗斯能源效率与节能领域主要发展方向

1)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损耗。在能源的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损耗现象十分常见。因此,俄罗斯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完善现有技术,进行设备更新,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能耗过大问题;2)降低工业产品生产能源耗量。目前,俄罗斯工业产品面临着生产设备老化、专业人员缺乏、企业对能源耗量过高现象不够重视等问题,为降低工业产品生产能源耗量,俄罗斯将积极研发并大范围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节能意识。3)减少能源资源产品出口量。能源资源产品的大量出口间接消弱了俄罗斯本国的竞争力。为此,俄罗斯将减少能源资源产品的出口量,提高以本国创新技术为支撑的能源产品出口量。4)建立欧亚区域能源供应体系。俄罗斯学者建议建立欧亚区域能源供应体系,以降低俄罗斯在能源开采和传送中的损耗,并保证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亚国家,在能源需求量较大时提供后备能源保障。5)回收固体生活垃圾研制固体燃料。由于受技术限制,从生活垃圾中提取固体燃料的想法迄今未能得到有效实施。目前,俄罗斯正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研发能够有效的将生活垃圾转化为固体燃料的方式,生活垃圾的合理利用将成为未来俄罗斯节能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英国

英国在驱动能源效率投资方面有着全面的政策体系。据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估算,仅仅2014年,从家用及商用能源和运输燃料开支上,需求方面的能源政策框架对于能效方面的重大投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对于建筑物管理的有效运作也起了同样的作用。英国实施了许多创新性政策来回应化解建筑物能效投资障碍,例如PRS规章、对GDFCGIB的设定,以及节能潜能计划。英国通过多样化的项目在改善能效和发掘其它效益方面快速发展(包括通过提升能效来解决健康以及其它社会问题,成为了该领域的领导者。

3、美国

1992年10月15日美国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了UNFCCC的缔约方。1992年10月美国制定了《1992年能源政策法》以促进节约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使用及国际能源合作等方面的行动。克林顿上台以后,在1993年10月制定了新的《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表示美国2000年的排放量将减少1.09亿吨,碳回归到1990年水平,1999年6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提高能效管理,建设绿政府的政府令,要求行政部门必须在2010年比1990年减排30%,2002年2月14日,布什政府宣布《全球气候变迁行动》,设定减排目标为在2012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密度(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2年减少18%,由每百万美元183吨排放水平降至每百万美元151吨排放水平,其设定的减排目标并非以减少排放总量为目标,而以减少单位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密度为目标。从其设定的目标看,布什政府主要遵循不损伤经济发展为原则,在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方面不是很积极。布什政府不愿承担《京都议定书》中的总量消减目标,在其上任后就退出了《议定书》。布什政府在其执政期内曾推出了一些自愿性和鼓励性的计划提高各行业的能源效率。例如《气候愿景伙伴计划》、《气候领袖计划》、《温室气体自愿报告计划》等,同时,其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先后采取了气候变迁成因研究行动和地球变暖研究行动,提出了《气候变化技术项目》和气候变化科学项目》,并开展了技术领域的多边和双边目标合作。奥巴马支持采用总量与贸易体系实现减排。在这种体系下,将改变现有利用降低单位GDP排放量实现减排的做法,而改为直接限定美国的排放总量,并将允许的排放量分割成排放配额。由于排放总量规定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量,配额就具备了价值。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可以将剩余的配额卖给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每年配额总量将会缩减以达到国家的减排目标。美国2050年排放量将减少80%。在奥巴马的体系构想中,排放配额将全部拍卖。所有大型污染排放者需要为其排放的每一吨污染物付费,而不是免费给煤炭或者石油公司享有排放的特权。政府拍卖所得的利润将用于支持清洁能源的开发,用于提高能效以帮助家庭缩减能源开支。奥巴马政府十分支持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认为这样会有助于重振美国经济并且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美国市长会议估算绿色投资会提供250个工作岗位,另一名为促进美国进步中心的组织认为在绿色领域花费1000亿美元,将会带来200万个就业岗位。奥巴马对这些说法都十分认同的。奥巴马计划在十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主要用于增加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收入,增加关键技术推广投入,制定新的国家低碳燃料标准,清洁能源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至25%。在奥巴马的政策中,也十分重视依靠提高能源效率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奥巴马认为提高能效是实现节能减排最快最清洁的方式。在政策制定上,奥巴马的重点将主要放在提高建筑物能效和汽车能效两个方面。在国家建筑物能效标准方面,能源部会逐步更新能效标准。2030年所有新的建筑物均实现碳中和,为零排放。为实现2030年的目标,在今后10年内,新建筑物能效提高50%,已有建筑物能效提高25%,联邦政府将对积极执行者给予承认,并且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美国未来政府将逐步提高燃料经济性标准。18年内将燃料经济性标准翻倍,同时保护国内汽车生产商的财富,为汽车生产厂和零部件制造商重设税收优惠和贷款担保,以使得美国国内能够制造新的燃料效率汽车,政府将鼓励开发先进汽车、投资采用轻质材料和新引擎的先进汽车技术,利用汽车消费税激励政策,让更多的美国人购买高能效的汽车。

八、研究结论

辩证法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节能和能源效率是能源供求矛盾。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是我国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关键所在,建立和推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是我省践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必然途径,更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资源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据构建模型对山西省未来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进行初步预测,结果显示六大高耗能行业耗能增长速度差别较大,且绝对量有进一步拉开的趋势,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增长较快,明显不符合能源革命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山西用能权交易总体目标:从制度上初步达成交易市场、行政、社会三方制衡的机制;从管理上完善用能权交易体系及管理架构,建立用能权交易管理平台,完善监测控制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从实践上由点及面、逐步开展用能权交易落地,开拓多方共赢的局面,调动企业积极性;从效益上,衡量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优化用能交易机制。一期目标:建成交易大厅、发布规章制度、开展用能权初始核定和分配、完善交易相关工作、构建管理信息平台。二期目标:全面开展用能权交易、用能权交易后续管理建设。各市能源局根据上一级政府下达的用能总量指标和节能减排指标来编制本区域内企业的年度用能预算,每个企业分配的预算额度则根据综合绩效的评价来确定,一般而言,评为A类的企业应该予以支持,评价为C类、D类企业原则上不得新增用能。如果超过分配的用能额度,超过的部分要向有结余的企业进行购买。用能权确权的过程既要考虑国家的用能总量控制目标,又要结合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布局、节能潜力和资源禀赋等因素,还要区分产能过剩行业和其它行业、高耗能行业和非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单位和非重点用能单位等的差异。这就造成用能权配额的确定与发放存在很大技术性难题,在实际操作中执行难度很大。对各地区来讲,配额分配需要考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目标对于企业层面配额分配,是以历史法和基准为主。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方案》提出了指导意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可采用基准法,即结合近几年产量、行业能效的领跑者水平以及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确定初始用能权;其它用能单位可采取历史法,用能单位自产自用可再生能源不计入其综合能源消费量。(1)钢铁、化工等生产流程和产品较为复杂的行业,采用历史总量法:预发配额总量,按照审核年度前三年内(含审核年)的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值予以核算。(2)建材、有色等生产流程和产品较为单一的行业,采用产量基准线法:既有产能年度配额总量=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费基准值履约年度产品产量能源消费总量下降系数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系数。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费基准值,参照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和相关行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履约年度产品产量为履约年度重点用能单位实际的产品产量;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费基准值、能源消费总量下降系数、煤炭消费总量下降系数的取值和计算方法,在当年度配额分配方案中予以明确。预发配额总量,按照审核年度前三年内(含审核年度)的产品产量的平均值予以核算。配额总量由实发配额和预留配额两部分组成。实发配额是对投产且稳定运行一年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分配的配额;预留配额是用于新增产能和市场调节的配额。既有产能是指重点用能单位年度能源消费报告期内,稳定运行满一年及以上的产能。既有产能根据行业的生产流程、能源消费特点和产品类型,采用历史总量法或产量基准线法进行配额分配。依据现行管理层次,可建立省、市、县三级用能权交易市场体系。每一级用能权交易市场又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政府与重点用能企业之间的交易平台,二级市场是企业之间交易的平台。明确允许各地将用能权交易作为完成能耗双控目标的手段,统一采用《中国自愿碳减排标准》进行计量、核证。目前可依托山西省环境能源交易所,尽快开展用能权交易,为全省范围内推进用能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一个可参照、可操作的模式与方案。场内交易。利用电子化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各参与主体乃至个人投资者均可以参与到挂牌节能量品种的交易制中。自动化的实时交易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在一定期限内,交易品种将摘牌以利于结算。应充分利用现有能源环境产权交易平台,搭建具有许可证分配、节能量认证、用户注册、资金结算、实时交易、配额跟踪系统等各种功能的交易平台。场外交易。在某些情况下,参与主体之间通过谈判进行用能量证书的交易也是可行的,可以节省电子化交易平台的挂牌审批程序。只需要参与主体将交易信息及时录入到配额跟踪系统数据库之中,同样可以达到评估和估算的目的。拍卖。用能权拍卖会也是可以实施的一种交易方式,采用合理的拍卖方式可以有效地将用能权的价值反映出来,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如果卖者在规定的销售期或拍卖期内不能找到期望的买主或实现期望的销售价格则需要考虑多余的用能量滚动至下一时期。建立区域用能权交易机制的过程中,用能权定价是个关键问题。用能权交易价格也应遵循政府指导和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可以考虑在省一级层面确定价格。在一个基本定价的情况下,各市根据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确定价格,也可以根据单位投入能源量所创造的财政收入来衡量。用能权交易平台可以借鉴我省排污权交易中心网站,可以包括以下子系统:企业申购和交易管理、初始指标分配管理、交易审批与备案管理、交易数据分析、交易跟踪管理、信息发布与维护等,以满足用能权交易管理日常办公所需。

参考文献:1、山西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能耗双控对策研究

2、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改革

3、山西经济社会化蓝皮书

4、产业经济研究

5、网上资料

作者:张晓宏,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此篇论文属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一批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山西推进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的路径和政策研究里的子项目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