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西医健康保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7
/ 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西医健康保健

李万富

碧峰峡镇中心卫生院  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 625000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常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风”、“肝阳上亢”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该病之本,“内风、痰浊、瘀血”是其标,从防治与保健而言,中医是从全面整体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使其“阴平阳秘”,病安从来 ,人们应当顺应大自然春、夏、秋、冬阴阳变化规律,按四季摄生需求,起居有常,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肥甘厚味和辛热燥火食物,并随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维护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高血压是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疾病,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精神应激,吸烟)、其他(体重,药物,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高血压控制因素

1.对于年轻人而言,血流动力学主要改变为心输出量增加和主动脉硬化,体现了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一般发生于男性。4379ef17e3e947a5afafeef2aaa990db

2.对于中年(30~50岁)而言,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增高,伴或不伴收缩压增高。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常见于中年男性,伴随体重增加。血流动力学主要特点为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心输出量并不增加。

3.对于老年和妇女而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常见于老年和妇女,也是舒张性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心脏和血管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全身小动脉病变则主要是壁/腔比值增加和管腔内径缩小,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最早期和最重要的血管损害。高血压损害

(一)心脏

长期压力负荷增高,儿茶酚胺与ATI等生长因子都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引起左心室肥厚和扩张,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厚可以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特别是在氧耗量增加时,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高血压性心脏病常可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

(二)脑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发生脑出血。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可并发脑血栓形成。脑小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针尖样小范围梗死病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三)肾脏

长期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慢性肾衰竭是长期高血压的严重后果之一,尤其在合并糖尿病时。恶性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可在短期内出现肾衰竭。

(四)视网膜

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硬化。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是应受到多种病邪侵袭,导致患者体内平衡丧失,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导致高血压发生。其将高血压分为:

(一)肝阳上亢型:表现为面部潮红,烘热,头晕,头痛,项强,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治法以平肝潜阳,可予以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

(二)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遗精,咽干,五心烦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失眠多梦,舌红降,脉弦细数。治法以滋补肝肾。方药予以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

(三)痰湿阻络型:表现为胸闷恶心,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裹,倦怠多梦,纳舌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治法以平肝化痰,祛湿通络。方药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

(四)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胸闷气短,面色暗,舌质淡暗或紫暗,边有齿痕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治法以益气活血,方药可予血府逐瘀汤。

(五)心肾不交型:表现为眩是头痛,心烦不寐,耳鸣健忘,腰酸梦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法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方予以交泰九。

(六)阴阳两虚型:表现为头是目眩,心悸少寐,胃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面浮肢肿,大便清薄,小便清长。治法予以滋养肝肾,温补肾阳。方药予以大补元煎或金匮肾气丸。

生活方式改变

(一)精神内守:保持平和心态,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高血压与性格及情绪状态密切相关,长期的紧张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压力持久不消除,易促发高血压。人们要注意调理肝肾,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肝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功能不仅与血液循环有关,还与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有关。因此,人们应该注意保护肝肾,通过中药调理肝肾,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二)食饮有节:饮食有节,饥饱有度,进餐必须要有规律,饮食最好的状态是“三分饥,七分饱”。饮食清淡,切忌肥甘。中老年人日摄盐量应该控制在4g以内。注意祛痰化湿,保持身体的清爽,痰湿是中医认为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人们应该注意祛痰化湿,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痰湿,同时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和按摩等方法促进身体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保持身体的清爽。

(三)起居有常,不安作劳:起居顺从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等,日常锻炼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运动疗法,增强身体的气血免疫力,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它们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从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