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变放射影像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2

腰椎退行性变放射影像诊断分析

李鸿儒

成县人民医院  742500

【摘要】目的:探究腰椎退行性变放射影像诊断。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时间范围2022年1月份至2023年1月份,所有患者均提供核磁共振放射影像诊断与CT放射影像诊断,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患者行脊柱滑脱的检测差异不大,P>0.05,而在行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宽度改变以及生理弯曲改变时,核磁共振的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对于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提供放射影像诊断分析时,使用核磁共振的检查准确率更高,有利于为临床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变;放射影像诊断;分析;

腰椎退行性变,作为常见的老年疾病,该病在老年群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椎间盘作为最易出现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部位,考虑与该解剖位置较为特殊有着巨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该部位的供血量不多,作为日常运动的重要部位,每天运动量较大,负荷较重,属于最易发病的部位,当患者年龄不断增大时,疾病的病情会逐渐加重,患者的年龄越大,髓核内的水分就会越少,一旦水分流失,纤维环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破坏,继而逐渐老化、松驰,髓核中水分下降的同时,其蛋白多糖也会逐渐下降,这些情况会影响椎间盘血运的正常功能【1】。一旦腰椎间盘的负荷增大,其承受范围超过最大压力时就会导致纤维环向周围突出,严重的会导致破裂,随着髓核受压破损后,增加了椎间盘疝的机率,若纤维环彻底断裂后,就会出现椎间盘脱出,脊柱的动力学稳定受到影响,导致增生性关节炎以及其他伴随性病变,增加了疾病的病变的同时,亦会导致充血、钙化或者水肿等【2】。故为患者提供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时间在2022年1月份至2023年1月份。患者年龄范围38-76岁,平均年龄为63.31±1.17岁。分析所有患者基础资料,结果显示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提供CT扫描 ,对椎间盘的3个椎间隙进行扫描,设置层厚为5毫米,提供4层扫描;患者行CT扫描结束后提供核磁共振扫描,患者呈仰卧位,设置层厚和层距均为5mm,对患者的椎体下缘以及全脊段进行扫描【3】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检查的差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n%)代表率,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而涉及到的计量数据使用x±s进行表示,检验通过t。文中所生成的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处理,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两种检查在脊柱滑脱显示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征象有显著差异P<0.05。

两组腰椎退行性变诊断征象对比(n%)

磁共振征象

核磁共振检查

CT检查

X2

P

椎间盘退变

48(96.00%)

42(84.00%)

10.28

<0.05

椎间隙宽改变

22(44.00%)

17(34.00%)

22.17

<0.05

脊柱滑脱

30(60.00%)

29(58.00%)

0.24

>0.05

生理弯曲改变

47(94.00%)

42(84.00%)

8.24

<0.05

讨论

腰椎退行性变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该病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逐渐加重,当患者出现退行性病变后,就会出现腰腿疼痛、神经功能不足等,通常最早发病的部位为椎间盘,该部位劳动过度后,就会增加椎间盘变性的程度,继而患者的椎间盘密度呈现上升的趋势,血液供应量下降,导致髓核脱水,随着脱水量的增大,患者的椎间盘处会逐渐变薄,而且会导致患者出现骨质增生,一旦受重的位置出现骨赘或者存在骨髓凹陷,韧带处会充血或者水肿,继而椎体稳定性下降,机体自然活动受限,关节的滑膜处出现了充血和水肿或者渗出,如果情况过于严重就会引发脊椎滑脱的风险,需要尽早治疗,使用CT图像进行椎间盘退行病变诊断时,可以了解椎间盘密度的高低,结合组织吸收X线的程度判断密度以及变化的高低,不过使用CT检查其辐射性较强,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检测的费用较高4。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该种检查方式被逐渐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当中,其成像更为准确,清晰度更高,尤其是对于椎间盘变性的显示更直观,但是在脊柱的诊断上范围较小,主要用于腰椎退行性病理变化的分析,提高成像的准确率5-6

综上所述,使用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以清晰表现出患者的病理情况,但实际诊断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有利于后续治疗。

参考文献

[1]王阳光.老年腰椎退行性变DR与CT的诊断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75):2.

[2]邓兴,姚红艳,陈晓飞,et al.磁共振IVIM-DWI与T2 mapping技术定量评价早期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1.

[3]陈洁,贝晶晶,肖华平,等.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在发现及预测肥胖者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价值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22):3.

[4]马建科,陈晓飞,董馥闻,等.探讨磁共振T2mapping和IDEAL成像技术对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定量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17):2.

[5]敖莹盈,郭亮,李晓兰.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退行性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20, 36(19):3.

[6]熊玉超,曾旭文,梁治平,等.磁共振T2-mapping及T2*-mapping对兔腰椎间盘退变的定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21, 036(008):1042-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