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状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9
/ 2

宁夏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状态研究

杨嘉豪,徐颖杰,赵琦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对宁夏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状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实际探讨了研究的意义,说明了研究方法,从大环境、学校、家庭、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创新创业,状态研究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2015年以来,教育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举办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等多项赛事,吸引众多在校大学生及团队参赛,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春力量。大赛以赛促创效果明显,成功孵化了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参与创新创业也是收获满满。首先,在校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有关项目、比赛,综合能力和素养得到了提升,拓展了眼界和思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就业压力;其次,在校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丰富了大学生活;再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都在所难免,可以培养自立自强意识、风险意识、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最后,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可以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

一、研究意义

调查显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已经认识到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创业需要成本太高但资金储备不足、创业兴趣浓厚但创业经验不足、创业项目选择困难、创业教育和指导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大大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成效。

通过对宁夏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为深入、系统了解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心态、需求、成效等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为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创新创业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提供建议参考,为各学校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和产教融合工作提供思路参考。

二、研究方法

1.通过浏览国家政策文件、宁夏各高校创新创业新闻文件等方式,搜集整理了宁夏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途径、内容,进行了汇总和梳理;

2.团队成员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学习计划,学习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访谈、制作合理的调查问卷,以及整理分析数据的工具和方法。

3.制定了调查方案,对宁夏在校大学生、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形成调查问卷。

4.发放调查问卷,并及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及时做好改进和完善;

5.将收集整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邀请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有关工作人员一起探讨解决之道,重点在于如何将解决之道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三、研究结果

1.社会大环境更加支撑创新创业,但精准度有待提高

当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无论是对于国家和地方的就业环境改善,还是对于家庭和个人的就业负担缓和,都是很有意义的。相应的,国家和地方虽然在政策扶持方面持续加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些大学生在开始投入创新创业时,获得了来自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但一旦开局后,后续的指导和服务跟不上,加之创新创业本身的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人方方面面的压力集中凸显,从而半途而废;第二,有些大学生对于政策支持中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够及时和到位,加之后期监管缺乏系统考量,导致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扶持资金或现时权益方面的投机性收获,而对于创新创业本身的前进缺乏系统筹划,与初心背道而驰,结果也就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政府政策扶持精准度有所欠缺,对大学上参与创新创业之初,到初具雏形,到小有所成,再到逐步成熟发展,整个过程的帮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学校着力于双创教育,但实效性有待增强

各个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性问题研究很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些学校双创教育设计存在缺陷,导致有些大学生不能真正系统、深入地理解创新创业有关政策的全貌,参与其中时多为跟风,导致外部行情不了解、内部心志不坚定,从而浅尝辄止,学生有了重在参与且仅是参与的尝鲜心态;第二,学校从其本身而言,缺乏商业生态环境的熏染,加之目前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成效仍显不足,学生如果单是接受学校的双创教育,无法真正切身感悟到创新创业的魅力全貌,更多的只是基于自身的想象和单方的感受,故而真正行动时落地困难。

3.家庭支持学生进步,但指导性有待提升

家庭对于大学生青春奋斗抱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需要给与一定的指导筹划和信心依靠。就目前调查所得,绝大多数已经创业初具雏形并在持续发展中的大学生,家族中有长期经商经验的长辈,可以随时给予经验指导和资源扶持,就学生本人而言,受益最大的其实还是由此得到的信心和意志的支撑。相比而言,父母是企事业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的,或者以务农为生的,大多对于子女进行创新创业并不是特别支持,或者说没有较强的支持能力。这里所说的支持能力,既包括资金支持,更包括创新创业经验指导、发展谋划、心态调试这些方面。

4.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但规划度有待加强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高,精力旺盛,对新事物敏感且勇敢。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不足,往往名义上是团队行动,实际上是一人或几人独挑大梁,无法人尽其用,团队作用无法发挥,心态和行动上逐步力有不逮,最终无疾而终;第二,学生参与之初,动力源泉是多方面的,但是随着不断的深入,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多,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所以初心是非常重要的,是支撑大学生将创新创业坚持下来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而这往往被学生自己忽略了,参与创新创业,到底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其实没有认真的想清楚;第三,大学生熟悉学校,熟悉学习环境,但对职场、商场缺乏了解,而创新创业必须对此有一定的了解,方能有的放矢,学生对此方面的前期规划和投入明显不足;第四,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很多有关信息的了解呈现碎片、滞后、片面的特点,大大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推进效果;第五,学生对于有些行业存在一定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

四、几点建议

1.政策扶持到位

政府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给予政策支持。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政府系统筹划,因时、因人、因地而宜,从参与之初,到成熟发展,要有一整套的不断完善的帮扶体系,并且有效运行;同时,对于各种扶持进行跟进,评估机制要注重适度、科学。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持续发力,勇毅前行。

当然,在出台政策时,政府如果能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考量学生实际能力和情况,有针对性的在有关产业链条上开辟出一定的空间,专供大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整体来说,形成联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也可以作为一条群体化的特色之路来发展。

2.塑造创新创业大环境

大环境的塑造,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着力,才能真正给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意志。具体来说,就是要找到长远发展的共赢点,明确每个角色的定位,强化每个角色在大环境中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能够从自身定位出发,把现实和需求规范的、真实的传递给大学生,把梦想和发展理性的、具体的传递给大学生,让其真正理解每个角色,慢慢感悟自身社会角色的发展,才能促使其在骤然离校后,慢慢接纳自己、接纳社会,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做出更为理性和勇敢的决定。

3.学生个人要注重系统筹划和内驱培育

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于长期性职业和高质量就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故而出现了离校后并不着急就业等现实问题。无论如何,真正能让大学生成长的只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具体来说,对个人没有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企业职责分工和岗位需求缺乏深入地理解,对个人能力培育和强化不足,对个人持续发力和职场机遇信心不足,四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学生就业择业时感知到了种种困难。因此,大学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早早发力,做好规划,放平心态,正向思考,积极行动,方能不断进步。从而在进步中巩固信心和信念,在进步中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这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真正的意义所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宁夏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状态调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明田,崔学军,林修洲等.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56-58.

[2]赵蕾蕾,徐晟.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机遇、模式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6):55-64.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2.1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