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中采取保温措施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9
/ 1

麻醉中采取保温措施的重要性

王耀

宣汉县人民医院 636150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病人选择了外科手术,许多大型的外科手术都必须使用全身麻醉,因此,麻醉医生的职责日益突出。为改善麻醉质量,提高患者预后,提出了许多新的与体温相关质量控制指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人的生命四大体征,在手术过程中,适当的体温是保持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关键,而在手术过程中,体温的监控又是保证病人围手术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步骤。全身麻醉时,应使病人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中心温度,本文为您描述麻醉中采取保温措施的重要性意义。

一、手术中维持体温的意义

人体的温度受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其作用是平衡身体对冷热的自我防御反应,而这些有效的反应一般都能使身体的核心温度在0.2℃左右波动。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因为麻醉药物会降低手术病人的代谢,抑制病人的血管收缩反应,而使用肌松药物抑制了病人的寒战反应,降低身体产热,导致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受损,加之手术室的环境温度比较低,以及手术相关的原因,比如消毒水经常擦拭皮肤,皮肤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胸腹腔内的低温盐水冲洗,输血输液过快,都会导致温度的下降。然而,大部分患者在围术期出现低体温,更容易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外科患者术中温度过低的危害性

1、皮肤创面感染发生率增加

体温较低时,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嗜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性杀伤功能减弱,多核白血球向创面迁移能力减弱。另外,低温能降低皮肤的血液流量,降低血液的供氧量。此外,围术期的低体温也会导致细胞内的蛋白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到细胞的功能。综合上述原因,低体温可增加围手术期患者创面感染率。

2、低体温导致寒战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病人在麻醉后发生寒战时,体内的代谢速率会提高4-5倍,从而导致体内的二氧化碳产生增多,从而加重了心肺的负担。此外,在麻醉后,病人出现寒战,会导致病人的肌肉颤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病人产生不适的感觉,手术后,病人的焦虑感会增加,对病人的恢复有不利影响。肌肉的颤抖还会牵扯到手术的伤口,让病人的伤口更疼。

临床研究表明,不管是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都会导致体内体温失衡,对外界环境敏感。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做好保暖工作,加之外部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身体的温度降低,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寒战而引起其他并发症。

3、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低体温使肺血管对低氧的响应能力下降,使呼吸/血液比率(V/Q)失衡,引起低氧加剧。结果表明,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温度的患者比在手术过程中温度正常的患者有高出3倍的心脏缺血。此外,我们还发现,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会出现低血钾现象,并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低血钾水平与体温的下降呈正相关。低钾会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甚至会导致心力衰竭。此外,低体温也能使心脏对儿茶酚胺的反应能力下降。其次,由于低体温所致的寒颤还会使围术期氧气消耗、产生CO2,且麻醉药物可使围术期心脏传导受阻、心肌收缩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围术期心脏功能障碍。

4、延迟手术后恢复

体温下降可减缓很多药物的代谢速率,从而推迟手术患者的麻醉苏醒,不适的感觉提高40%。肾上腺机能明显降低,导致中枢神经反应迟缓,对身体的认知能力和动作能力产生影响,提高组织的吸收率,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物质的排出,因而使物质的作用时间变长。如果使用肌肉松弛剂维库溴铵,体温降低2℃,维库溴铵的持续时间就会延长一倍以上,而降低药物代谢可使麻醉恢复时间及手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三、麻醉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保温措施

1、监测体温 

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体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体温异常者及时处理。
2、调节手术间内温度 

改善手术室的环境温度,使室温保持在24-25摄氏度,相对湿度在40-50%之间。


3、术中保暖 

可采用水暖毯、暖风机、加温毯等对手术床、患者身体表面加温,或被盖覆盖、穿脚套等措施对病人保暖,确保病人围手术期温暖、舒适。其中水暖毯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
4、输注液加温 

使用恒温加热器、温箱或血液制品加温器等加温设备,对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至37℃,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研究表明液体或血液制品加温至36~37℃是安全、舒适的,且对药液成分无影响。

5、冲洗液加温 

在进行术中体腔冲洗时,应注意使用温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左右,可避免体内过多热量散失,防止术中体温下降。

6、支持性疗法:以维持和改善呼吸循环功能,预防和治疗缺氧,如有寒战,可选择适当剂量的咪达唑仑、曲马多注射液来治疗。

为保证病人的围术期安全和降低全麻术后并发症,术中应加强体温监测;同时要做好保暖工作,保证病人的中心温度在36℃以上。术中要保持患者的血流稳定,减少低体温相关并发症,保证患者在术后能够得到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