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8
/ 2

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王晓辉

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人民医院  外一科

【摘要】目的:探究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治疗。治疗后开展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后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d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略少于对照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显著,可行性及安全性均处于较高水平,可在短时间发挥止血效果,并促使患者尽快恢复。

【关键词】泮托拉唑;氨甲苯酸;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炎症

临床有学者[1]指出,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总可取得满意疗效。本院针对上述理论开展研究,现整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4-70岁,平均(52.66±2.46)岁,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5-70岁,平均(52.64±2.40)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注射用半托拉唑静脉滴注,每次40-80mg,注入10ml生理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溶解,后将其注入100-250ml生理氯化钠注射液中开展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15-60min,每天2次,连续滴注3d。观察组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治疗,氨甲苯酸静脉注射,每次0.1-0.3g,每日2次,连续治疗3d。

1.3 研究指标

治疗后开展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后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d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变化。

1.4 数据处理

统计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研究涉及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输血量(ml)

止血时间(d)

住院时间(d)

观察组(n=48)

456.36±32.33

1.13±0.53

8.14±2.25

对照组(n=48)

659.34±50.41

2.54±0.55

11.35±2.46

t

23.483

12.790

6.671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略少于对照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再出血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头痛

腹泻

皮疹

总发生率

观察组(n=48)

1(2.08)

1(2.08)

1(2.08)

0(0.00)

2(4.17)

对照组(n=48)

4(8.33)

2(4.17)

2(4.17)

1(2.08)

5(10.42)

t

1.899

-

-

-

1.387

P

0.168

-

-

-

0.239

2.3 治疗前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治疗前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对比(±s)

组别

超敏C反应蛋白(mg/L)

白细胞介素-6(ng/L)

肿瘤坏死因子-α(μg/L)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观察组(n=48)

17.98±3.65

6.35±1.11

78.65±5.98

32.15±2.33

12.86±2.25

4.18±0.65

对照组(n=48)

17.88±3.72

9.35±1.41

78.63±5.56

42.58±2.35

12.69±2.20

7.65±0.55

t

0.133

11.582

0.017

21.836

0.374

28.235

P

0.447

0.000

0.493

0.000

0.355

0.000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以黑便及呕血为主要特征。患病后,如患者出血量较大对周围循环造成影响后,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及乏力等症状,随疾病进展可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影响患者健康[2]。既往临床针对急性上消化道患者多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泮托拉唑是临床消化系统常用药物,经给药后在胃壁细胞的酸性分泌小管中被激活,发挥抑制胃酸分泌效果,在急性上消化出血治疗中则能够通过降低胃壁细胞内H+-K+ATP酶活性,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剂胃酸分泌,在提高胃内pH值后来抑制出血。而且,泮托拉唑具有一定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利于止血。但是在实际治疗工作中,患者大出血对凝血机制造成影响,纤维蛋白原过度溶解,促使止血难度增加,单独采用泮托拉唑无法取得满意疗效[3]。氨甲苯酸是一种促凝血药物,给药后能够针对纤维蛋白原过度溶解进行抑制,从而发挥止血效果[4]。临床将氨甲苯酸联合泮托拉唑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止血效果,使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止血,规避损伤进展威胁患者健康。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经联合方案治疗后,止血时间明显缩短,再出血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且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检测结果来看,上述各指标均处于良好水平,作为反映机体炎症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该结果证实联合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面,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有(4.17%),可准确满足患者及临床对于疗效的满意需求。

综上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快速止血并降低再出血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炎症水平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鑫,许春进.泮托拉唑联合氨甲苯酸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22,49(1):113-116.

[2]陈祥华,林平,何友成,等.基于唐宗海"治血四法"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思路[J].世界中医药,2022,17(15):2216-2218.

[3]高足伦.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探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8):41-43.

[4]周芳鸣金毅张小红.泮托拉唑联合氨甲环酸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22,43(9):113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