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3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罗卉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气候变化为主要表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频发,极端的天气更加凸显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的安全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可分割。这说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安保共同体。把生命安全和生态安全紧密结合起来,系统规划和实践,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以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总体管理理念,呼吁统筹协调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生态命运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理念,丰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发展

不断涌现出来的生命和生态的危机重叠,它们在近些年表现也很明显。任何国家、民族、地区都不能再选择孤立、自主、安全、舒适的生活方式。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系统建设,用中国智慧做出贡献,改善全球治理是有利的持续存在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热烈欢迎,并迅速达成广泛共识。相继被收入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决议案、2017年3月17日安理会决议案、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案。生态文明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越来越贫瘠的环境提出了生态要求,生态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全球共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繁荣则文明繁荣,生态衰退则文明衰退。中国自古以来就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提倡自然与人的和谐,重视道德价值。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给现在的生存环境给地球上诸国的一个挑战,各国必须肩负起共同责任,中国在保护生态中展现了长远利于后辈的远见,积极支持和践行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1世纪初,中国抛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解决问题的观点,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认可。这是有客观历史背景的,也是有其必要性的。它表现为以下三点:1.全球和平与共同发展的背景:在世界总体和平和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社会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2.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中和平崛起,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3.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深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扩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加深,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程度不断增加,形成了人类“同命相连”的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是通过团结合作、携手并进,实现互利共赢的外交目标,共同应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重大传染疾病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的提出,也是为了各国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

在现代国际社会体系中,人类共处于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境地。这种国生态治理向理性实践转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这种国际特性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和价值的全球化,使得人类在国际体系层面上面临着潜在的“生死与共”的威胁,如来自非法使用核,核泄露的威胁、生态所带来的的一些列物种、气候、生存危机等。尤其是近些年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带来了生命危机,人类安全已经超越了传统安全的界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基本目标和任务是建立人类安全共同体。面对国际体系层面上的各种问题,任何国家都应该携手同行,这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树立起共同的生态意识。

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国与国关系。这种共同体强调利益与合作,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只有通过共同应对区域性或全球性问题,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是为了实现共同繁荣,保持发展的同时,建设一个和平与发展并存,繁荣与开放并举,绿色美丽充满现代化的世界。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内涵与主要内容

习近平指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1]“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人类观、世界观、历史观的哲学性的统一,同时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之道。它基于主权国家为核心构成的国际体系,中方一贯强调照顾两国利益,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维护各国共同安全,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它代表了整个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趋势,中方一贯强调照顾两国利益,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维护各国共同安全,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它表现的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整体的发展趋势,“国家”这一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中介和过渡形态中不存在“国际”。如果要问其本质,最好用国际主义来概括。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思想的本质属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范畴。事实上,在目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中,意识形态和国际体制的多样化是客观的现实。就当前的国际关系和整个国际社会而言,每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所确立的原则和外交战略都深深打上了当时该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烙印。例如,我们通常所坚持的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平解决国家争端原则等,而“‘国际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质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范畴。它强调国际主义的理念,将理想与现实进行辩证统一。然而,当今意识形态和国家体制的多样性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国际参与原则和各国的外交战略都受到其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主义不同于美国的自由主义国际主义、欧洲的改良主义国际主义和前苏联的国际主义。

“命运共同体”具有“发散性”。在国际体系中,各国行动的基本准则,兼顾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利益结合体。促进国家和国际利益,“未来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人类共同体。这一理念更加强调全球化和包容性,要求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相辅相成。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发展、维护、推动的国际价值思想和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强调社会制度的多样性,认识到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是建立现代国际体系的条件,所有国家都要追求本国利益和他人利益,寻求共同发展,促进这些国家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平的基本理念和促进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管理逻辑原则。集团建设的实践方式和不结盟,都是为了促进世界人民的共同的诉求、全面利益和长远发展角度。中国共产党主张的“生态命运共同体”,概括来说是“国家利益”和“其他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利己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背景下,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推动建设世界各国共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件事。这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潮流,为解决共同挑战提供了新的方案,超越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局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和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大贡献。它包含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等方面的内容,倡导国际关系的公正、合作、包容和共赢。从中国官方宣传、推动和实践构建共同体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取向: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3]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提出,是对新时代中国人民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的有力回应。这一号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非凡,不仅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得到了顶层制度的有效保障。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也为世界各国平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广泛共识,是不同文明间交流,对话,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基础。为了将共享人类未来的共同体理念和理论转换为实践,有必要探索可能的道路并将其付诸实践。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人类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成功范例。切实引导全球从工业文明向新文明转变,在各种制度背景中强化环境公正和社会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共同的绿色实验。我们必须以全球生态环境管理为突破口,抓住落脚点,把握住机遇,推动更深层次的全球管理,把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推进更广泛、更深入的全球治理的一次新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22页。

[3] 方世南. 以生命与生态一体化安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A].东南学术,2022年,第4期,第23-30页.

[4] 牛子谦 习博恩 赵俊峰. 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几点思考[A].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第23-30页.

[5] 谢伏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A].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29卷第2期,第51-55页.

[6] 高 迪. “生态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价值诉求研究[A].汉字文化,2019年,第16期,第191-192页.

[7] 罗 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A].理论探索,2018年,第2期,第39-44页.

[8] 张继龙. 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述评[A].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第165-172页.

[9] 李爱敏. 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第1-206页.

[10] 叶险明. 《关于“新国际主义”的方法论辨析》[A].《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2期.

[11]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1]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2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2] 叶险明:《关于“新国际主义”的方法论辨析》,《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