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在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协同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4

 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在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协同发展研究

 陈允捷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革命的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快速替代传统能源,以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主要标志,全球能源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地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影响。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全球气温上升,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引发了健康危机、人道主义危机、社会和经济危机,更需要我们以适当的社会和经济措施为指导,果断采取具有决策性的大规模响应。

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共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进口国、能源消费国,能源转型发展与国家大势密切相关,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一、我国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布局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开展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是应对国际局势、实现国际引领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战略性突破。

二、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进的意义

(一)能源革命进步为乡村低碳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新能源革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乡村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冲击下的边缘化地位。传统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往往资源集中、分配不均衡,而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较而言,则具备分散性、分布相对均衡,这使乡村获得了相对于城市更有利的生态空间和资源优势。而近年中国新能源技术迅速发展,以光伏、风能发电为例,从2010年到2019年,光伏发电的年均增长率为74%,风能发电的年均增长率为27%。此外,太阳能发电和风电的成本一直在大幅下降。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测算,估计到2030年左右,大部分新建光伏发电、风电项目平均投资水平相比新建燃煤电厂将占据低成本优势,亚太市场可基本实现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优于燃煤发电,从而进入清洁能源低价时代。在生物质能源发展方面,《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国沼气年生产能力达到158亿立方米,约为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5%,每年可替代化石能源约1100万吨标准煤。新能源的发展为乡村低碳化转型提供了更有力支撑,同时乡村的发展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生态资源、广阔的消费市场和研发实践场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到“双碳”的各种政策、机制和措施中,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改革创新,在推动发展中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

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千村万户电力自发自用、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推动农村生物质资源利用、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能源站等培育壮大农村绿色能源产业的要求,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在我国,以“新能源+”产业促进农村地区发展,部分地区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或者进行了相应的探索,目前的利用方向主要集中在“光伏+”、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风力发电、小水电扶贫工程等方面。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加快能源体系、技术体系及社会经济体系的低碳绿色转型,成为撬动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农村碳交易和碳金融也将加快乡村经济增长转型,成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主要矛盾的破题关键,充分维护乡村地区优秀的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

三、乡村低碳发展的潜力与困境

(一)能源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农业农村的减排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按照我国2014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第五次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农业活动碳排放为8.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当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4%,农业生态系统也可以抵消掉80%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农业兼具“碳源”、“碳汇”两大属性,节能降碳潜力巨大,新能源利用空间广阔,低碳发展大有可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应注重低碳乡村的建设。学界对于低碳乡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在乡村碳金融方面,邹新阳(2011)提出,农村金融应实现本土化,设计农业碳交易品、农业碳债券、农村碳衍生品和发展农村绿色信贷等;在低碳产业发展路径方面,陈晓春(2010)指出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过程中以及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实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在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应用方面,许广月(2010)认为乡村应大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重点建设太阳能集中供热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以及生物质和风能发电项目,加快推进中国农村新能源进程;在低碳生态评价体系方面,罗晓予(2017)将乡村生态度评价方法与乡村碳排放的定量核算模型相结合,构建了主观与客观、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低碳生态乡村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乡村碳排放、碳汇聚和生态度三个维度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1]建筑用能总量为 3.1 亿吨标煤,约占我国建筑运行用能总量的 1/3,其中,燃煤、燃气和电力等商品能源占农村用能总量的 70%。尽管农村户均商品能源消耗量低于城市居民,但目前农村户均用能总量却已经高于城市居民,并且生物质能比例逐年减少,煤、电和燃气户均用量不断提高。清洁取暖仅是农村能源革命的开始,全国农村都面临用能结构和用能方式的变革。

纵观国际,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很早就开始了新能源利用的探索。德国的维尔德波尔茨里德能源小镇从1997年起开始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到2017年,全镇能源生产量相当于消费量的7倍,以公众意识主导产业发展,国家立法保障产业收益,企业创新优化产业模式,能源旅游延展产业机遇,是德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小镇的领导者。

梳理以往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目前的低碳乡村研究成果丰富,但对于结合我国碳中和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系统性研究尚有不足。同时,乡村既是多种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源,也存有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储汇的能力,如加以重视并处理好,将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突出贡献,行程工业和城市领域无法比拟的碳汇源。

(二)乡村生产生活呈现高碳消费趋势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2,乡村占地552.86万km2,其中耕地123.4万km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亿,占36.11%。在如此广袤的范围内,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能源需求不仅总量大、范围广,而且相对分散。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在2018年达434kgce,占全国城乡人均生活用能总量的比重50%,与城市人均生活用能量持平。而目前乡村生活能源消耗结构中又以煤、油品等高碳排放因子为主,即使电力在乡村电气化的发展趋势下成为占比最大的能源消费,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量送出依然使乡村碳排放量呈现增速加大态势。

IPCC第5次报告指出,人为的土地利用活动(如对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的管理)以及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如将林地和草地转换为农田和牧场)导致温室气体自然通量的变化,而全球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较之欧美国家,农业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例不高但总量突出。此外,我国农业生产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稻田甲烷排放、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农膜等)施用造成碳排放,以及农业废弃物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41%和59%。可见,农业农村部门未来在碳减排上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使中国能源消费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乡村地区的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增长,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乡村地区的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若对乡村能源消耗结构进行优化,将释放乡村碳减排的巨大潜力。此外,乡村地区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推动乡村低碳转型将成为中国实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在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发展探索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协调推进的内涵是: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发扬乡村地域综合体的生态资源,通过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与乡村多能互补综合利用、乡村低碳经济模式创新、生态治理制度构建等手段,进一步提升企业积极性,推动乡村全要素现代化、低碳化以及生态资源资产化发展,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乡村新型电力系统,助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1. 大力创新和发展多种光伏+应用模式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力分析发现,提升乡村生产生活中能源利用效率及加快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以降低化石能源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是乡村减碳的重要路径。乡村有着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具备不排放或少排放CO2且成本低利用效率高等特点,可在乡村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同时,乡村以其广袤的生态空间资源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多种应用场景。

结合乡村特点,积极创新“光伏+”的新型能源与农业产业友好协同共生模式,优化农村经济供给结构,是推进农村土地高效利用增加收益和推动电力改造,构建新能源示范乡村的重要手段。渔光文旅一体化项目就是新能源示范乡村的有效载体,是争取国家、各省市政策扶持和财政扶持的实质工程,符合国家新能源示范乡村创建活动精神,将大力推动“碳中和新乡村”的实现。例如,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大力发展分布式屋顶光伏、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多种光伏应用模式,实现“乡村生活—新能源—乡村产业”耦合循环的发展格局。

2. 探索建设乡村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乡村发展低碳经济必定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低碳产业在乡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低碳农业、新能源产业、低碳旅游业等。能源企业可以在乡村探索发展新能源技术研发、上下游产业链等低碳高科技行业。当前,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前沿信息技术快速崛起,数字智能正在为重组全球能源结构与全球竞争格局带来新的转机。探索在乡村领域将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有效融合,重点推动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先进电网、储能等技术研发与设施布局,建设“ 乡村型”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创新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提前探索建立一村一企甚至一镇一企的全覆盖开发和生产管理体系。

3. 研究打造政-企-村多元主体合作模式

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在参与乡村生产生活低碳化和乡村产业体系的调整、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引导效应,既有利于企业的规模发展,也有利于乡村产业的低碳化经济模式改良。为满足企业投资的经济性,提升企业参与动力,顺应和推动低碳产业在乡村落地,针对乡村较为复杂的情况要开展企业相关机制的研究,联合地方政府和其他农渔林方面的龙头企业,建立与综合能源相关的乡村低碳产业投融资法规保障体系和多元主体合作模式,进行政-企-村多元协同体系的设计。

(二)提前布局绿色经济价值的深度挖掘

1. 研究企业新能源开发与乡村碳排放价值共享模式

乡村自然环境中蕴藏的碳汇资源众多,未来将大概率的发挥乡村的自然及空间资源潜力,在乡村层面建立碳交易市场。乡村具有资源丰富而权属分散的特征,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在乡村碳交易体系构建中充分联合多级主体力量,建立“企业-碳交易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多元主体合作模式。碳交易机制是重要的市场机制,同时也是盘活乡村沉睡的生态资源资产,实现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和碳中和战略结合的目标之一是让全体村民与能源企业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多元主体合作模式发现和建立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大力发展的农光、渔光、林光等项目,在乡村获取新能源开发资源的同时,统筹并参与乡村其他生态自然资源等要素的综合管理,参与碳交易获利,并按照国家评估标准匹配企业与村集体和村民的合理分成,作为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分享绿色发展收益的重要依据。稳定、合理、公平、多层次的多元主体模式有利于不同主体的分工与协作,建立和谐的“村企”关系,提升企业和当地村镇的收益,帮助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低碳化发展,成为实现乡村高质量振兴的重要途径。

2.提前构建和完善碳资产管理体系及核算机制

全世界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布中,森林占39%-40%,草地占33%-34%,,农田占20%-22%,其他4%-7%。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相当于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量为固碳贡献占比超八成。因此,森林、农田、草地等自然资源的固碳作用将会持续受到重视。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在深入参与乡村新能源体系的建设后,在农光互补、林光互补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也将拥有资源丰富的绿色固碳资源,提前构建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挖掘新能源匹配的乡村生态碳汇资源,提前做好碳盘查,建立台账摸清底数,加快建立覆盖全面、算法科学的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高度重视碳交易在未来新型碳金融市场的战略地位,为将来纳入全国碳市场并获取价值增量做准备。

结语

在“双碳”目标以及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涵盖了能源、技术、碳金融等多个领域,为大型综合能源企业的发展与乡村资源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乡村振兴的绿色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既是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联系纽带,不仅肩负优化能源结构的使命,同时也是改善农村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本文聚焦大型综合能源企业的特点和国内乡村的新能源发展及减碳潜力,在能源行业与碳中和新乡村之间进行挂钩式的研究与实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助力新时代下能源行业与乡村的绿色和谐发展。

 


[1] 指以农林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