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疗法的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2

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疗法的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方园

上海市中医医院  200071

摘要:呼吸衰竭属于多发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致病原因主要为肺换气、通气出现异常,导致代谢紊乱、缺氧,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临床多采取机械通气治疗,能提升各器官供氧量,减轻临床表现,提升预后。因该病风险较高,为进一步提升预后,应联合针对性、差异化护理。本文以呼吸衰竭患者为对象,采取机械通气疗法,就其护理措施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护理

机械通气疗法能有效改善呼吸功能,促进呼吸衰竭好转。当下无创呼吸机应用广泛,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但实际应用中具有诸多问题,易出现并发症,例如肺炎等,为此,引入精细化、综合化护理有积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优质护理能防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减少脱机时间,缩短住院时间[1]。目前,该病存在多种护理模式、措施,本文主要就此进行分析。

一、临床护理措施

心理干预:通气过程中,患者易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特别是佩戴鼻罩者,常伴有濒死感,产生严重心理负担。多项研究表明,实施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病情,促使患者满意度、依从性提升,缩短康复时间。临床应重视心理疏导、健康宣教。通气前,先开展健康教育,加深患者认知,令其保持放松、乐观的心境。气道干预:常见方法有气管内滴注及雾化吸入等,能稀释痰液,对气道起到湿化和保护作用。巫瑞等学者认为,实施气道湿化,能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及刺激性咳嗽,缩短康复时间[2]。做好吸痰工作,保护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若患者能自主进食,可结合其病情、营养状态,提供营养指导,为患者提供半流食、流食,防范呛咳。若无法自主进食,可提供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调节营养状态。遵循无菌理念,积极防范并发症,提升康复效果。

二、临床护理模式

(一)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现代化模式,护理中心内容为“预防”,全面分析危险因素,拟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展开护理,能有效防范不良事件。一项研究以Ⅱ型呼吸衰竭为对象,采取机械通气疗法,基于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包括腹胀、感染和压疮等,排痰量增加,住院时间、通气时间明显减少。姚瑞芳等学者认同上述观点。该模式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整体性等特征,深入分析常见问题,及时消除不良因素[3]。卢凤华、郭继荣认为,在机械通气中引入预见性护理,血气指标显著改善,可以防范风险事件[4]。该模式效果明确,但其对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较高,需要其同时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观察力和丰富护理经验,可以尽早筛选出潜在高危因素,拟定干预方案。

(二)人文关怀护理

人文关怀护理的核心为患者本身,从心理精神出发,为患者提供疏导及安慰,尊重、关怀患者,提升其配合度。相关报道表明,通过人文关怀护理,患者自信心显著提升,能调动其积极性,防范风险事件。对常规护理进行补充,突出认知、情感干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正向心理状态。曾维兰等学者提出,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后能显著减轻抑郁、焦虑等情绪,调节呼吸功能[5]。人文关怀涉及多项内容,除心理指导、健康宣教外,还涵盖日常护理服务、家属协同护理和环境护理等,为患者提供综合性、全方面人文关怀,减轻心理负担,加快康复进程。

(三)系统呼吸护理

在呼吸内科中呼吸衰竭发生率高,家庭负担加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若医护不当,会进一步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为此,帮助患者调节通气功能有积极意义。系统呼吸护理是一种先进理念,护理人员深入分析刺激因子及潜在风险因子,经由功能锻炼、睡眠、口腔、气道、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展开干预,以此调节通气功能,加强疗效。朱婉芳以呼吸衰竭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分组,一组采取常规护理,另一组予以系统呼吸护理,结果表明后者的ADL评分和FEV1均明显高于前者,表明采取系统呼吸干预,能有效改善肺功能[6]

(四)集束化护理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融多种护理措施为一身,了解患者病情,明确其个体情况,提出干预方案。该模式具有优质化、科学性、针对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张莉以Ⅱ型呼吸衰竭并AECOPD为对象,共100例,其中50例行常规护理,另50例行集束化护理,结果显示后者的ICU滞留时间、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更低[7]。详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个体特征,拟定干预方案,后续不断进行反馈调整。黄霞红等学者认为,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引入集束化护理,能促使其依从性提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缩短,黎海阳、杨秀娇等研究证实上述观点[8]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加重,呼吸衰竭每年新增例数越来越高。通过机械通气,可抑制疾病进展,但可能引发并发症,影响预后。患者认知度较低,同时受病情影响,依从性差。予以临床护理,从心理、气道、营养等多方面展开干预,灵活各种模式,防范并发症,改善呼吸功能,缩短恢复时间,为后续疾病医护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董鹏. 急诊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中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8):30-32.

[2]谢艳,邵颖,王燕. 慢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倾向性护理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23,21(16):129-133.

[3]陈伟琳. 治疗性沟通配合气道护理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5):189-192.

[4]刘明洋,黄建会. 危重症专职小组下气道综合护理对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血气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23,44(1):267-270.

[5]陈丽,刘小玲,张楠. 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8):1122-1126.

[6]毛玉晓. 人文关怀护理在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2):418-421.

[7]薄一伟.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使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对患者肺脏功能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1):72-74.

[8]王英丽. 预防性护理降低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 婚育与健康,2023,29(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