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流生态圈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8
/ 6

农业物流生态圈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董苡菡

云南大学 650500

摘要:农业物流生态圈是指由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组成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本文将从农业物流生态圈的概念入手,探讨其涉及到的理论,包括供应链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共生演化理论,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物流生态圈;供应链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共生演化理论;产业融合;协同

一、引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物流生态圈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互联网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实选择。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结构的柔性和经济体系的可塑性特征显现,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衍生出新的业态,这也被称为产业融合(Industry Convergence)。在我国企业实践中,为了在竞争中谋求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开始在竞争中进行合作,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来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而产业融合是企业寻求持续竞争优势和追求范围经济的强大动力。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应围绕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国家已经认识到农业产业模式改革的紧迫性,并指出了产业融合的大方向,但对于农业如何与二三产业融合,尚无明确答案。因此,本文将基于广大学者的研究,进一步界定农业物流生态圈这一概念,为农业物流模式创新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农业物流生态圈概念的提出以及生态圈的构成、协同阶段、协同目标等层面着手,探索农业物流生态的理论构成及一般框架,为农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奠定理论基础。农业物流生态圈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本文将从供应链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和共生演化理论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农业物流生态圈涉及到的理论,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理论基础

生态圈(Ecosphere or Biosphere)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又称生物圈,是地表有机体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各系统或要素之间尽管存在竞争,但也有合作,它们通过沟通或物质交换来达到演进或双赢的目的。产业生态圈以生物圈为隐喻,指在某一产业领域或地区,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导企业为核心而形成的产业网络体系,是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或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有三:一是产业生态学理论,倡导高效率、可持续的社会生产,是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能量层递消耗以及多样性等理论的融合;二是产业集 聚理论 ,一个空间内产业数量越多,其资金、能源、信息、运输及其他专业化资源就越多,企业就越容易获得相关资源,从而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可持续竞争力;三是产业共生理论,强调分工合作组织间的共赢与持续竞争力的提高,所涵盖的互利共生理念与产业生态圈的资源依赖性如出一辙。

供应链理论是指通过优化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高效流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在农业物流生态圈中,供应链理论可以应用于优化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生态系统理论是指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农业物流生态圈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应用于探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产业生态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它将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产业系统中,研究产业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系统,包括企业、产业园区、城市等。协同(Synergy)的概念最早由物理学家哈肯(Haken H)于1971年提出。哈肯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万事万物普遍以无序和有序两种状态存在,无序即混沌非利好状态,有序即协同利好状态,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共生协同(演化)理论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演化过程。在农业物流生态圈中,共生演化理论可以应用于探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延伸至农业物流生态圈可知,农业物流生态圈是指由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组成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核心是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高效流通。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就目前而言,有关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的研究凤毛麟角,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供应链协同。对农业物流生态圈构念、理论概念、协同框架的探索既可为农业物流模式创新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启示,也可作为农业物流生态圈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文献检索及分析

首先,我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网站进行文献检索,输入“农业物流生态圈”、“共生演化”、“产业融合”、“产业集聚”等关键词,初步筛选得到254篇国内外发表文献作为样本文章。其次,将结果文档导入VOSviewer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了识别254篇样本论文中与农业物流生态圈和共生演化相关的研究热点和新兴主题,我们利用VOSviewer创建了关键词共现网络。然后,进行了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帮助理解共生演化与农业物流的核心研究主题。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和系统的文献回顾,以VOSviewer的关键词为指标,我们进一步筛选出了34篇国内文献,22篇国外文献作为我们的目标文献,通过泛读后最终确立了20篇国内文献,12篇国外文献作为文献研究综述的主要目标对象。


、文献综述

(一)、农业物流相关研究

国外对农业物流的研究很少,仅仅把农业物流视为动态物流系统的进行研究。最早的研究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Mighell和Jone(1963)最早提出了农业“纵向协同”的概念,“纵向协同”包括了整个农业从生产、加工、运输再到销售整个过程的模式创新。Boehlje 和Schrader(1988)则提出从市场层面转向供应链的纵向协作,着重于对产品质量、流程和成本的严格控制,以及通过内部的集成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国内关于农业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农业物流的宏观理论,主要包括农业物流的概念、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汪兰林(2019)认为,农业物流就是以满足一般人的消费需要,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的物质化。魏维(2019)分析出目前我国农业物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缺乏对物流理念的理解,导致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业就业选择出现困难,相应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物流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还很低。皮邵辉和杨京帅等(2011)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作用,指出了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着技术装备落后、信息传递迟缓等问题。杨楚昕(2020)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撑,从而限制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增加财政支持对于推动农业物流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农产品物流企业对保险的关注。唐伟莉(2019)提出基层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加速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引进高水平技术人才,建立并完善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等。 第二个方面是农业物流的内部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农业物流的发展模式、功能、体系建设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杨平等(2008)认为农业物流主要有降低农业成本和增加农产品价值两大功能,并且进一步发现农产品价格弹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即农业物流既可能刺激农业经济增长,也可能阻碍农业经济增长。王翠敏(2014)通过对日本两种农业物流模式的分析,发现两者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程度、农协作用显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并对其发展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借鉴。李燕娜(2015)认为我们国家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物流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以及具体需求,构造符合我国特色的当代农业物流体系。李万青(2010)认为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物流体系,可以从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塑造第三方物流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毕玉平(2010)认为农业物流系统网络化、信息化同盟结构至关重要,同时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物流配送中心。目前学者们对农业物流绩效评价的研究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10  还不是很多,潘福斌、宋达等(2014)建立了一个基于专家打分与AHP的业绩评估模型,对福建省农产品超链接物流系统进行绩效评估。

(二)、农业物流生态圈相关的研究

基于产业生态圈的理论,建立了农产品物流生态圈,并将其与农业、物流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农业物流生态系统。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外有关农业物流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基本为零,而我国的农业物流生态系统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Frosch和Gallopoulos(1989)首先提出了“产业生态圈”这一概念,并指出了传统产业集群与自然生态系统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是因为它们本身在演变过程中就有一定的相似性。Cote和Hall(1995)通过分析得出产业生态系统能带来很多益处,有利于维护企业公共品牌、提高安全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除此之外还能保护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通过废物再循环利用创造收益。Zhang等(2011)结合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将生态圈的概念与物流业相结合,提出物流生态圈的概念,并对物流生态圈的构成环境进行研究。Rosenkopf L和Tushman M L(2017)认为物流生态圈的构成主体为区域内诸多物流企业,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物流产业生态圈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Papert M和Pflaum A(2017)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服务起到重要作用,物流企业通过整合信息流和数据流,能够优化供应链管理,相关物流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生态圈,建立产业联盟以实现和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协作发展。 舒辉和胡毅(2020)首先定义了农产品物流生态圈的概念,指出了农产品物流生态圈是以农产品物流为主体,以其他相关行业和组织为对象,将农产品物流功能(生产、运输、加工、仓储、配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产品的发展为中心,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良性循环。涂淑丽和毛艳兰(2020)从群体生态学的角度,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协作框架,将其划分为要素层、结构层、功能层、市场架构层,并对其功能进行协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了两业的融合发展。舒辉和胡毅(2020)基于江西省农业物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影响因素,建立了农业物流系统的综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复合系统耦合模型计算了江西省农业物流系统的相关指标,并将其划分为低水平协同、震荡协同和快速协同三个层次。舒辉和胡毅(2021)以江西淘鑫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基于现有的农业物流系统的架构,并将其与企业的研究相结合,将其组成主体划分为内外两个层次,并对其协同路径进行了分析。王东生(2022)建立了基于传统的物流供应链发展模型,并将其与闭环供应链的优点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物流生态系统,对我国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舒辉和胡毅(2021)从农产品流通的构成主体、协同框架、协同阶段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圈层:农产品上行圈层、下行圈层、外部圈层。阮雩(2021)产业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省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1  在分析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构成要素、功能结构和市场,并对其运作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农业物流协同相关的研究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首次提出了协作的概念。哈肯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是有秩序的,混乱就是混乱,而秩序就是和谐,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农业物流协同本质上指的农业物流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供应链协同为农业物流协同的研究提供参考(舒辉和胡毅,2020)。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和农业供应链协同是其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1、农产品供应链协同

Dmitey Ivanov(2016)分析得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对于整个供应链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降低供应链运行中的损耗。Arshinder和Arun Kanda(2007)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是一个有效的协调过程,通过激励能使相关从业人员参与到供应链中,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冲突最主要源于缺乏信任,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发展受阻。July(2011)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利益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供应链企业能够将相互协作的基础建立在相关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上,如果利益分配不合理,会导致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解散与重组。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国内部分学者开始进行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方面研究。杨维霞和贾县民(2021)采用“智能+共享”农产品供应链的耦合效应度量方法,对其耦合作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智能+共享”的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低下,可以通过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水平、增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来改善。 邹筱和庞天赐(2021)研究了生鲜农产品的二次供应链,通过对两类供应商的价值评估,比较了集约型和分散型供应链下的最佳选择,以达到供应链协同的目的。许金立和张明玉(2011)从理论上阐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含义,并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取向以及基于利益的关系。刘刚和张晓林(2015)通过分析“企业+农户”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方法,即通过供应链的协作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吴继辉和吕建军(2018)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要从食品质量安全、协同影响因素、利益分配、信息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未来还需从绿色供应链协同、信息技术研究、主体多样性等方面加强研究。

2、农业服务供应链协同

目前国外学者对农业服务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尚未有清晰的界定,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强调服务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Ellram(2004)首次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他指出服务供应链是从专业服务供给中产生的,通过对数据信息流、理论基础及资产流、综合服务、综合服务业绩评价展开集中管理,最后从综合服务商到用户手中的过程。荷兰学者Gigler(2002)认为农业供应链和非农业供应链是供应链的两个研究方向,农业供应链包含的原材料最早源于农业生产。Briones和Israel(2014)对农产品中海鲜产品的服务供应链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海鲜类产品分的生产加工、交通设施、港口航运情况、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探讨其对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性和竞争性的影响。Dirkr(2004)则从功能特点方面对农业服务供应链进行阐述,指出服务供应链是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涉的资源调配、综合服务的提供、产品的配送、系统的维护修理等综合管理活动。 国内关于农产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也是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开始,伴随着服务供应链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开始关注农产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模式以及行业发展等方面。金立印(2006)首次提出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他提出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通过资源的整合为服务的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俞海宏(2011)从纯服务与产品服务的混合供应链角度,对产品服务供应链中的激励和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物流企业运营的优化战略和改善对策。李腾和张盼盼(2018)以服务供应链为切入点,建立了生鲜农产品的服务供应链,提出要从流通渠道、设备的更新、基础设施、政府的监管等多方面进行改善。何美章和尤美虹(2022)以湖北四家涉农企业为例,通过对小农户参与农业全产业链的内部机制的分析,提出了通过组织、市场、信息、利益等多方协同作用,实现小农户参与到整个产业链中来,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杨延村(2018)以农业集群网络视角为切入点,提出要想优化农业服务供应链体系,必须改善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供应链的糅合问题,两者之间形成长期协同发展趋势能够促进农业供应链的发展。

(四)、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产业生态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圈的概念、构成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这也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目前关于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知网上能搜索到的文献只有几篇,国内学者通过相关案例对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剖析,初步界定了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含义、框架、内部主体要素,而与之相近的研究包括物流生态圈、农业物流以及农产品物流体系。此外,国内外学者在农业物流协同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和农业服务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关于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为案例分析对象,对农产品物流系统协同机理和运行路径进行分析,使得对江西省的物流体系的理解更加深入,但从单一企业的角度来研究其协同效应并不能令人信服。

由上述文献梳理可知,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的研究还尚在起步阶段,国内外关于农业物流的文献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视角较为单一。虽然部分学者开始将生态学知识引入物流领域中,但对于物流生态圈的研究还处于概念化阶段,并未对其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此外,有不少学者探究了互联网下的农业物流发展问题,但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未将农业物流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研究其协同性。因此,本文将参考产业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省农业物流的发展新趋势,结合文献计量分析和系统的文献综对研究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奠定物流农业生态圈的概念基础。并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构建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基本框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我国农业物流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农业物流生态圈构成要素

农业物流可以概括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涉及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包括农资供应物流、农产品加工物流、农产品销售物流等。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的一般框架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农业子系统(农产品上行圈层)、物流子系统(农产品下行圈层)、环境支撑子系统(外部圈层),三大圈层紧密联系,互利共生 。

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物流生态圈的理论研究较少,但在实践中,农业物流生态圈其实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农产品流通中,通过优化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附加值;通过生态系统理论,探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共生演化理论,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结论

农业物流生态圈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包括供应链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共生演化理论。这些理论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发展和优化,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农业物流生态圈理论的研究,探索更好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舒辉, 胡毅. 产业互联网驱动下的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理论体系[J/OL]. 中国流通经济, 2021, 35(4): 26-37.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1.04.003.

[2]涂淑丽, 毛艳兰. 产业互联网下的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框架研究[J]. 供应链管理, 2020, 1(4): 108-116.

[3]张建刚, 王新华, 段治平.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OL].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1): 73-78. DOI:10.16452/j.cnki.sdkjsk.2010.01.016.

[4]袁政. 产业生态圈理论论纲[J]. 学术探索, 2004(3): 36-37.

[5]王东生. 封闭供应链运作模式下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机制建设[J]. 商业经济研究, 2022(1): 109-112.

[6]刘思彤, 唐艳宁, 夏晨兆. 构建农村物流生态圈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措施研究[J/OL]. 中国储运, 2023(1): 116-117. DOI:10.16301/j.cnki.cn12-1204/f.2023.01.046.

[7]郁明华, 陈抗. 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 现代管理科学, 2006(2): 36-38.

[8]孙军, 高彦彦. “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的理论范式与路径选择[J]. 江海学刊, 2017(5): 228-233.

[9]韦昌鑫. “互联网+”视域下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思路探析[J/OL]. 商场现代化, 2023(3): 44-46. DOI:10.14013/j.cnki.scxdh.2023.03.053.

[10]刘烈宏, 陈治亚. 基于产业生态理论的产业链竞争力演进与机理研究[J/OL]. 现代经济探讨, 2015(12): 67-70. DOI:10.13891/j.cnki.mer.2015.12.015.

[11]舒辉, 胡毅. 基于复合系统耦合的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0, 35(12): 62-71.

[12]马永强, 谢静欣, 梅冬, 等. 基于协同-共生视角的茶产业生态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J/OL].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38(2): 344-354. DOI:10.13254/j.jare.2020.0257.

[13]舒辉, 胡毅.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影响因素分析[J/OL]. 中国流通经济, 2020, 34(1): 30-41.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0.01.004.

[14]田刚, 罗建强, 庄晋财, 等. 集群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加工业与物流业共生演化研究——以漯河农产品加工集群为例[J/OL].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5(9): 5-12. DOI:10.14134/j.cnki.cn33-1336/f.2015.09.001.

[15]王林, 胡晓宇. 冷链物流与生鲜农产品电商共生协同演化与评价[J/OL].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23, 44(1): 46-52. DOI:10.13340/j.jsmu.2023.01.007.

[16]侯约翰, 朱一青, 朱占峰. 农产品电商与物流共生关系演化及协同度评价研究[J/OL]. 价格月刊, 2021(1): 71-79. DOI:10.14076/j.issn.1006-2025.2021.01.10.

[17]赵淑雯, 王莎, 尹梦瑜, 等. 农业供应链创新赋能农业与物流业耦合高质量发展[J]. 农业经济, 2023(2): 129-131.

[18]舒辉, 胡毅. 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机制及路径——基于江西淘鑫的单案例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21, 24(4): 16-28.

[19]范钦满, 周凌云, 樊俊杰, 等. 区域物流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OL]. 统计与决策, 2019, 35(9): 47-51. DOI:10.13546/j.cnki.tjyjc.2019.09.010.

[20]梁伟军.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 求实, 2010(3): 69-73.

[21]杨娟, 王芳, 王巍. 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研究与应用[J/OL].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8(12): 74-75. DOI:10.16079/j.cnki.issn1671-6663.2018.12.021.

[22]张含.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物流生态圈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2(25): 22-24.

[23]王新桥. 协同战略环境下跨境电商物流金融发展模式分析[J/OL].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23(8): 96-97. DOI:10.16079/j.cnki.issn1671-6663.2023.08.015.

[24]CAO J.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path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ecosystem based on big data analysis and IoT assistance[J/OL].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 Soil and Plant Science, 2022, 72(1). DOI:10.1080/09064710.2021.2008476.

[25]YANG G, ZHOU C, ZHANG J.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sectors alleviate rural poverty: evidence from China[J/O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2. DOI:10.1007/s10668-022-02594-y.

[26]YIN S, ZHANG N, LI B, 等.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agent cooperation for green manufacturing: Dynamic co-evolution mechanism of a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O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1, 86. DOI:10.1016/j.eiar.2020.106475.

[27]HEO P S, LEE D H. Evolution patterns and network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J/OL].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19, 51. DOI:10.1016/j.strueco.2019.02.004.

[28]GEUM Y, KIM M S, LEE S. How industrial convergence happens: A taxonomical approach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s[J/OL].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6, 107. DOI:10.1016/j.techfore.2016.03.020.

[29]CHEN Y, SHEN L, ZHANG X, 等.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value innovation: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OL]. Kybernetes, 2022. DOI:10.1108/K-01-2022-0097.

[30]ZHU P Y, HUANG X H. Innovative research paradigm of agricultural eco-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J/OL]. Shengtai Xuebao, 2017, 37(20). DOI:10.5846/stxb201608061620.

[31]LI Y, LI Y, ZHAO Y, 等. Which factor dominates the industry evolution? A synergy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ICT industry[J/OL]. Engineering Economics, 2014, 25(3). DOI:10.5755/j01.ee.25.3.5823.

[32]ARIMBHI P, AGUSTINA D, RAHMI 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Logistic Ecosystem Program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Logistics System, Recovering the Investment Climate, and Increa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J/OL]. Jurnal Logistik Indonesia, 2021, 5(2). DOI:10.31334/logistik.v5i2.1886.

[33]YAO Y, ZHOU H.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and simul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platform innovation ecosystem: A symbiotic evolution model[J/OL]. Kybernetes, 2016, 45(9). DOI:10.1108/K-11-2015-0294.

[34]ZENG M, FENG H, TIAN G. Th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green logistics ecosystem of E-commerce in China[J]. Ekoloji, 2019, 28(107).

[35]ZHANG H, YI J B, WANG Q.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of blockchain industry ecosystems in terms of value co-creation[J/OL]. Sustainability (Switzerland), 2021, 13(21). DOI:10.3390/su132111567.

[36]   CHAI Y, LI Q, LIU H. Research on the optimisation of supply chain logistics ecosystem under short-cycle product ‘Interne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y, 2019, 20(4).

[37]  Cao J.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path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ecosystem based on big data analysis and IoT assistance[J].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 Plant Science, 2022, 72(1): 214-224.

[38]  Cao Y. City Group Logistics Ecosystem Live Agents Symbiosis Evolution Analysis[M]//ICLEM 2014: System Plan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Safety. 1289-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