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在感染管理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8
/ 2

风险控制在感染管理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房才淇

马关县人民医院  云南省马关县663700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控制对感染管理科护理管理工作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感染管理科的护理管理资料,根据是否开展风险控制分为对比组(风险控制前)与实验组(风险控制后),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差。结果: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比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比组,管理前后工作质量、职业倦怠、护理质量、管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感染管理科的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采取风险控制管理的效果更高,能够显著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改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降低职业倦怠,值得重视。

关键词:感染管理科风险控制;风险事件

感染管理科是近年来我国大型医疗机构设置的新型科室,其目的是对院内的感染风险进行管理,同时监管各个科室的护理工作,对改善护理质量,加强护患关系有较大的帮助[1-2]。当前我国临床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传统的管理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风险事件管理需求,因此临床采取风险控制方式进行干预。本文对所选感染管理科开展风险控制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22年1-12月108例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开展风险控制分为对比组(风险控制前)与实验组(风险控制后),54例/组,见表1。另选择感染管理科护理人员,16名/组,两组护理人员均自愿签署同意书,未见中途转岗情况(P>0.05)。

表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x±s/n,%)

组别

性别(男/女)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院内感染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年)

实验组

30/24

20

21

13

28.64±1.57

10.78±2.34

对比组

28/26

18

19

17

27.44±1.23

10.44±1.45

P

-

-

-

-

P>0.05

P>0.05

1.2 方法

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控制。

对比组:利用传统方法护理,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事件的培训,并对其进行职业倦怠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等,根据评分进行奖惩。

实验组:对护理人员开展风险控制,包括风险评估、护理管理。风险评估对患者住院期间易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出现风险事件的原因,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院内感染、坠床受伤、环境较差、心理异常等。上述问题均会增加患者疾病康复压力,造成护患纠纷,导致更大的工作压力。护理管理则包括手卫生干预、受伤预防、环境管理、护患关系维护等。手卫生干预需对患者、护理人员均进行手卫生的管理,使其了解收手卫生的相关知识,并在日常活动、疗护过程中严格遵守,在科室内、卫生间配置速干洗手液,利用感应水龙头进行干预,以改善手卫生习惯,同时对科室内各部分仪器、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消毒,保障设备的消毒效果。受伤预防则进行坠床、尖锐物品刺伤等意外事故的预防,叮嘱护理人员加强夜间巡视,并对存在行动困难的患者,及时进行床护干预,避免其夜间出现坠床情况,利用无针密闭接头、安全型留置针进行干预,避免穿刺、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诊治期间的锐利物品,时刻关注利器盒的情况,在超过1/2即可更换。环境管理需要从科室整体环境、患者病房进行管理,对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严格划分责任区域,利用实体台账对环境管理内容进行评估,包括病房、整体环境消杀等,确保患者能够在安全、清洁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护患关系维护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采取联合干预的方式,改善患者对疾病与护理工作的认识,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坠床+穿刺受伤+投诉纠纷+院内感染/54*100%。对比管理前后工作质量、职业倦怠、护理质量、管理满意度差异。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54*100%。

1.4 统计学分析

录入SPSS2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描述,使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对比

与对比组风险事件发生率(7.40%)相比,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14.81%)显著下降,对比组护理满意度85.18%,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4.44%,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坠床

穿刺受伤

投诉纠纷

院内感染

发生率

实验组

54

1(1.85)

1(1.85)

0(0.00)

2(3.70)

4(7.40)

对比组

54

2(3.70)

3(5.55)

2(3.70)

1(1.85)

8(14.81)

X2

-

7.15

P

-

P<0.05

2.2管理前后风险管理情况对比

管理后工作质量、护理质量、管理满意度显著高于管理前,职业倦怠低于管理前,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两组工作质量、职业倦怠、护理质量、管理满意度对比(x±s)[n(分)]

组别

例数

工作质量

职业倦怠

护理质量

管理满意度

管理后

16

84.35±0.51

45.44±5.87

8.78±1.65

86.78±6.45

管理前

16

75.37±0.45

60.48±5.44

6.25±0.57

70.44±7.24

t

-

11.0578

11.6451

10.2521

11.6412

P

-

P<0.05

P<0.05

P<0.05

P<0.05

3 讨论

感染管理科是近年来较为新兴的科室,主要针对临床感染分风险、治疗操作进行管理,通过专门管理、培训、护理等方式,加强对患者的诊治安全,同时对护理人员也有较好的管理与培养效果[3]。感染管理科的管理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利用适宜医护关系、实际操作的管理方法进行干预。为减少院内感染、风险事件的发生,针对院内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进行干预[4]

临床为改善院内风险事件的管理效果,采取风险控制方式进行干预,包括风险评估和护理干预,风险评估能够对当前我院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发生风险进行观察,同时分析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充分总结出院内在风险事件管理当中存在的漏洞[5]。护理管理则对分析出的问题进行干预,针对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均进行手卫生的干预,同时更新设备,加强手卫生依从的便利性,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加强夜间巡逻,改善护患沟通效果、加强病房、整体环境消杀等,从整体上提高护患之间的关系,加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与理解程度,同时利用环境干预的方式,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体验感,并以此加强医院的服务水平,均对降低院内风险事件发生率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6]

实验表明,对感染管理科采取风险控制管理的效果更高,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程思琼,宋夏燕,邬涛,郭海珍.风险控制护理程序在严重脓毒症患儿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03):193-196.

[2]吴素红,徐芳芳,徐雪飞.中医药知识培训在提高急诊监护室护士给药风险控制水平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9):203-205.

[3]林连,吴芸,马丽梅.雷达图辅助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对围生期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9):159-542.

[4]解晓燕,张贵梅,黄怀蕊.前馈风险控制的精细化护理干预对I54U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2):100-103.

[5]徐琳洁,殷丹,李丽.零缺陷护理在血液科输血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4):3714-3717.

[6]庄江兰,林亚芬,张琴华.连续血液净化风险控制的责任制护理在重症脓毒症患儿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2021,42(0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