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栽培及加工技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山茱萸栽培及加工技术探究

胡中卫

安徽省岳西县天堂镇人民政府    安徽安庆    46600

摘要:山茱萸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园林应用价值、经济开发价值。文章根据山茱萸的生长习性,从选地整地、培育壮苗、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五大方面阐述山茱萸的栽植技术。结合山茱萸的价值及其市场需求,介绍山茱萸的加工技术,旨在为山茱萸栽植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思路。

关键词:山茱萸;栽培技术;加工技术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也是一种分布于我国安徽、山西等地的灌木植物。山茱萸干燥成熟的果肉可入药,新鲜果实经过加工处理后可制成具有保健功能的饮品。同时,山茱萸树形美观,可在园林建设中用于植物景观营造。山茱萸的生长对土壤条件与气候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山茱萸市场需求迅速攀升,但产量供不应求。面对此种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山茱萸栽培中科学技术的运用,并通过对山茱萸的深度加工生产出更加优质并且满足公众需求的产品,推动山茱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茱萸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山茱萸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山茱萸的栽培地以土壤肥沃、疏松且呈微酸性,土层深,排水条件完善的地块为宜。种植地要背风向阳,远离工业区、居住区、养殖区,尽可能靠近天然水源。选择种植地块后要进行精细整地,用深翻机深翻土壤,耕深为30至40厘米。整地阶段要将下层土壤翻动到上层,利用机械设备将结块土壤打碎,去除种植地块内的根茬、大石块,保证土壤细碎,耕作层土壤疏松且渗水性较好。深翻土壤的同时向土壤内施加土杂肥、饼肥。前者施用量为37.5至45吨/hm2,后者施用量为750千克/hm2。深翻土壤后作畦,畦宽1.2米,挖排水沟,沟宽与沟深分别为30厘米与25厘米。若种植地块容易发生土传病害,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可以在土壤中拌入适量辛硫磷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预防病虫害的发生[1]

(二)培育壮苗

山茱萸的育苗技术以播种育苗技术为主。于山茱萸果实采收后,挑选出饱满、健康的果实并晾晒4天,待果实皮软化后剥出种子。清洗种子后,将种子浸泡在温度适宜的水中两天。浸种完成后,将砂与土按照3:1的比例混合均匀,在混合后的砂土内掺入适量水,让混合物的湿度在60%左右。将种子与混合物拌和均匀,于室外挖长1米、宽1米、深0.5米的坑,将与砂土混合的种子放入坑内并覆盖。每隔半个月翻动一次,根据实际情况洒水保湿。等待种子裂口率达到90%以上后便可播种。山茱萸栽培中,播种以条播方式为宜。在山茱萸栽培地块中挖种植沟,相邻两个种植沟的间距为25厘米。将种子播撒到种植沟内,播种量为600至900千克/hm2。播种后在种子上方施洒土杂肥,并灌水保湿。通常情况下,山茱萸播种后会在40到50天后出苗,出苗后要检查苗木长势,做好间苗补苗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山茱萸的种植密度。若立地条件较好,可以适度加大种植密度,以450至750株/hm2为宜。若立地条件较差,或种植地内存在其他树种,可适度减小种植密度,以300株/hm2为宜。

(三)土肥水管理

山茱萸实生苗5至7年开花,10至20年进入盛果期,生长周期较长,在生长过程中根系不断扩大,对生长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山茱萸定植后,要在开花前期每年对种植穴进行外扩,主要目的在于扩大种植穴,深度为30至40厘米,为实生苗根系的生长与扩散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在山茱萸生长的同时杂草也在生长,在定植后3至4年要注意中耕除草,在去除杂草的同时翻动土壤,避免土壤板结,保持土壤疏松,为山茱萸的生长提供更加优质的土壤环境。此外,根据山茱萸的目标产量、生长习性、立地条件等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可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较为精准地计算出土壤需肥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好施肥的最佳时机以及肥料用量。山茱萸实生苗5至7年开花,开花结果后每年需要追肥3次。在降雨量大的季节,要采用干施方法,以绿肥为主。在干旱时节要采用干施方式。冬季要追施越冬肥。

(四)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如下图1所示)是山茱萸关键的栽培技术之一。在幼树生长的旺盛时期,为了促进主枝与结果枝的生长,需要摘除顶芽,剪除一部分主枝与侧枝。第一层保留3条主枝,相邻两主枝间的角度为120°。第二层、第三层根据实际情况保留2至3条主枝,每一层主枝相互交错,避免上层主枝遮盖下层主枝,导致通风、透光情况不佳。为促进结果枝生长,要及时剪除徒长枝、病枝,保证树冠形状良好,确保树体可以充分利用阳光以及土壤内的养分与水分,提高营养的转化率,促进幼树生长健硕。山茱萸进入盛果期后,要通过整形修剪以避免早衰,在整形修剪时,要注意主枝与侧枝的长势均衡,若主枝长势较弱,要剪除主枝的延长枝,留下30厘米即可。山茱萸进入开花期后,开花量大会消耗大量的养分,降低结果率。所以要控制好开花量,在开花时期及时疏花,以此提升山茱萸的产量[2]

IMG_256

图 1  山茱萸的整形修剪示意图

(五)病虫害防治

山茱萸的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并优先选择林业防治措施。在栽培阶段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选用以及土肥水管理,强化山茱萸树势,提高其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同时,提高对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力度。针对山茱萸常见虫害,如蚧壳虫、尺蠖、黄刺蛾、小绿叶蝉等,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在种植地中悬挂杀虫灯、色板,释放天敌,或使用生物农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控制虫害。此外,要合理使用化学防控技术措施。针对山茱萸常见病害,如炭疽病、角斑病、灰色膏药病等,可以使用适量的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等化学药剂。在发病初期喷施波尔多液,每隔15天喷施一次。针对山茱萸常见虫害,可以使用鱼藤精、敌百虫等化学药剂。

二、山茱萸加工技术

山茱萸果实由黄色变为红色并且果肉软化后即可采收。采摘后的山茱萸果实要经过挑选环节去除其中树叶等杂质。将果实放入80摄氏度的温水中并煮沸、翻动,五分钟后将果实从沸水中捞出,冲洗凉水并沥干,用机械设备挤出果肉,将果肉在60至60摄氏度的环境下干燥。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果肉的状态,检查并控制好烘干温度。经过加工后的果肉可以保持原色,风味十足。除了加工果肉之外,还可以运用鲜果原汁技术对山茱萸进行加工处理。即按照山茱萸果实与水1:4的比例对山茱萸果实进行软化,将水煮到80摄氏度后放入山茱萸果实并软化30分钟。按照上述顺序挤出果肉后,按照果肉重量的0.05%加入果胶酶或纤维素酶,经过90分钟的酶解后使果肉液化,制作山茱萸鲜果原汁。

三、结论

山茱萸栽培中要根据山茱萸生长习性以选择适宜种植地,整地、育苗后做好土肥水管理,注意整形修剪与病虫害防治,以此提升山茱萸的产量。在山茱萸果实采收后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相应的加工技术,提高山茱萸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好强,杨晓琳,何昌芬,康杰芳.高品质山茱萸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22,68(11):97-102.

[2]成文浩,曹林,姚秀霞.优质山茱萸栽培技术分析[J].河南农业,2021(3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