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及故障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及故障处理

张冉冉

广州发展南沙电力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     510000

摘要:电能在时代的进步与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电力事业发展更加迅猛,面对这样的形势对其运行质量与工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作为资源供给系统,电力系统承载着发供电功能,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严密的电力系统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但电力系统还是会遭遇各类意想不到的故障问题,对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甚至带来生命财产损失。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文章根据电力系统维护理论与日常系统运行维护经验,结合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整理了电力系统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电力系统故障处理策略,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气设备;运行维护;故障检修

引言

设备日常的检修保养是稳定运行的关键,而设备的定期深入检查能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针对性应对策略的提出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提高设备实用的稳定性。

1电气设备的故障特征

出现损害性故障。从理论上讲,损害性故障意指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因个别零件问题导致设备整体无法正常运行。既有问题包括灯泡不亮、灯丝熔断等。此类问题需要更换相应零部件以维持设备正常运转。除此以外,设备运行过程中还应对工作异常情况加以重视,避免因小失大。例如灯泡明亮度降低等。出现使用故障与性能故障。使用故障意指电气设备存在的问题虽不干扰设备安全运转,但无法保证工程使用需要。多发问题譬如发电机电压过低等,呈现出设备可以运作,却无法达成外界对电压既有标准。性能问题意指电气工程设施可不受干扰平稳运行,但在运行过程中会损耗设备自身。出现内部故障与外部故障。电气工程设施故障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其中因发热等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归于内部故障。出现内部故障易使设施的结构受破坏甚至冲破绝缘体。外部故障则多指由外界环境或作用力所导致的电源部分功能不均衡而影响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电力设备运维管理的发展历程

电力设备运维管理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被动”运维管理阶段,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都是被动地发现电力设备中的缺陷与不足,也就是说,只有当电力设备出现故障后,相关人员才开展相应的维修工作。这种运维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特征,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电力设备故障,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严重者使得企业面临极大的经济损失。第二阶段是“主动”运维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相关人员会主动检测电力设备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有计划地开展电力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电力设施,相关人员还可以建档立册,将其作为重点维护对象。“主动”运维管理能够有效保障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但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导致电力管理单位的成本支出大大提升。第三阶段是“状态检修”运行维护阶段、“状态检修”吸收了“被动”运维管理和“主动”运维管理的优势特点,有效解决了两种运维管理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大大提升了电力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因此,受到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青睐。

3 电力系统故障处理与维护

3.1.对电气设备施加压力并正确安装

在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可以对电气设备的母线连接施加适当的压强,接头处的连接紧固螺钉不要拧得太紧,可以在温度较低时拧紧一点,温度较高时拧松一点。用固定螺钉联接平放的母线时,要将螺钉从下往上穿,方便母线连接处因热膨胀及短接电动力作用,使母线连接处有空气缝隙,也能方便找到螺钉连接的位置,在外观上也更加整齐有序。此外,要对及时电气设备进行测试与检修,调节导线杆和插头电压,这可以避免由于温度问题导致插头松动,也可以减少由于插头过热而引起的设备事故。企业在前期引进电气设备时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正确安装,以保障电气设备的顺利运行以及在发生故障时准确找到原因并及时解决。

3.2短接法

电气设备的故障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短路段路,接地接线错误、过载等几个类型,而任何故障的出现对正常的设备使用都有着影响因素。在电气设备故障的处理中,既要明确断路故障的常见性,与此同时也要了解其他故障的发生原因以及表现特征。常见的故障可以采用电压法、电阻阀进行故障的检查与确定,而短接法作为判定故障的特殊方法,有操作简便可靠安全的特征。常见的故障进行处理,采用绝缘较好的导线与怀疑部位进行连接,可以更好地判定电气设备不同位置的故障情况,在明确故障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措施对于设备进行检测,对于故障进行排查。

3.3构建健全的设备管理维护制度

为了更好确保电厂电气设备运转当中的安全稳定性,有关管理者需要针对不同设备工作特征,构建更完善的设备管理维护制度,对传统的制度体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有效改善。所有工作的开展都要以确保电气设备本身工作的可靠性为基础。设备管理维护制度发展期间,有关员工还要对设备运转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具体了解,为整个电气设备构建有关数据资料库,并且运用各项传感器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把电气设备运转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记录到数据库。再次,遵循事故处理原则,加强应急故障处理。电厂电气设备出现故障问题,通常都会造成严重后果,若事故现场工作人员无法对事故本身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没有冷静分析故障类型和处理方案,安全事故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对电厂电气设备故障事故来说,对其进行处理期间需要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3.4引入信息化管理设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力设备的运维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电力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电力设备运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很多省市地区都引入了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PMS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配电系统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电力部门应该依托PMS系统,为设备状态、数据采集、故障诊断、趋势分析以及设备评估提供科学精准的技术支撑,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检修计划,保证电力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然后,电力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入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对电力设备的电压电流、设备温度、周围环境进行远程监控,第一时间获取电力设备的故障信息,并通知附近的电力维护人员实施科学有效的维修方案,从而提升电力设备运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最后,电力部门应该融合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远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电力设备运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与处理,模拟展示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综合分析电力设备运行中的故障问题,充分发挥“状态检修”的职能作用,为配电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结语

电力系统是社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为适应不断提高的用电需求,满足管理模式转换等方面的要求,必须在电力系统中引入电气控制自动化技术,以此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水平,通过自动化状态监测获取系统各项运行参数,再通过对状态参数的分析处理及时发现系统内潜在的故障隐患和问题,从而为下一步维修和改造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依据。需要注意,为了使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达到良好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学习掌握各类先进自动化技术,将其更好的用于电力系统。

参考文献

[1]黄志锋.分析电力配网运维管理的现状及相关建议[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0 (08): 15.

[2]王学会, 包晓东. 电力设施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J]. 电力安全技术, 2021 (12): 20.

[3]徐娟,陆寅,范晓玮.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维护策略分析[J].电子技术,2022,51(10):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