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减少中药不良事件的效果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减少中药不良事件的效果及价值分析

王乾

六安市中医院  237000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减少中药不良事件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内中药治疗患者74例,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分组,分别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和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干预(研究组),比较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结果:医师在对患者运用药物展开治疗时,研究组在用药方面出现不合理现象相对较少,对照组则在运用药物时出现配伍禁忌、重复用药等现象相对较多,P<0.05。医护人员在观察患者服用药物之后身体出现的异常现象得出,研究组在接受治疗后出现呕吐、过敏等现象相对较少,对照组则在接受治疗后出现此类不良事件相对较多,P<0.05。结论:医师在对患者展开中药治疗时,应当充分运用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出现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进一步提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师;药学指导;不良事件

药物不良事件主要指由于多项不良因素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诊断时产生的有害事件,对患者的健康、依从性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影响[1]。由于中药种类较为复杂,药物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对患者展开治疗时出现不合理药物使用现象的概率相对较高,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对此,我院则针对此类治疗措施改善方式展开了相应的实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两年运用中药治疗措施的74例患者,对照组共37例,男性18例,女性19例,参与患者平均年龄为(45.98±8.64)岁;研究组共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45.86±8.59)岁。比对其他各项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

1.2方法

研究组需要开展以下内容,①建立药历。医师在初次接触患者时需要针对疾病类型、过敏药物等多个方面展开综合评估,并在药历当中建立相应的注意内容、药物指导等,充分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药历进行更新[2]。②参与药物指导。建立相应的小组针对中药处方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将各类常用药物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例如药物实际疗效、不良反应等。医师还需要展开更深入的专业培训,确保医师能够以最科学的方式使用各种药物[3]。在临床检查出医师当前使用药物存在不合理情况时,应当及时与临床医师展开深入分析,避免医师在后续用药时出现相同问题。③对患者展开药物服用指导措施。积极强化针对患者的中药知识宣教工作,详细说明遵医嘱完成药物服用的重要性,以此培养患者正确服用各类药物的意识。医师还需要重点对患者讲述中药煎煮方式、服用时需要注意的内容等,避免患者在完成煎药后出现错误服用的现象,以此保证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④强化对药物的管理。建立药物使用平台,综合处方点评、药物数据管理等多项内容,充分结合药历针对患者的病情展开药物使用指导。在患者拿药出院之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开展随访工作,督促患者保持科学的药物服用方式,若需要对药物实施调整需要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展开复查。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医师在对患者展开治疗时出现给药不当、配伍禁忌等多种不合理的现象。

②医护人员需要观察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后是否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现象,主要包括过敏、呕吐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使用%表示,x²校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合理用药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现象得出,研究组在对患者展开治疗时出现重复给药、配伍禁忌等多项不合理现象的概率相对较低,对照组则在针对患者病情展开治疗时出现给药不当、适应症不符合等不合理现象的概率相对较高,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不合理用药现象(%)

组名

例数

重复给药

给药方式不当

适应症不符

配伍禁忌

总发生率

研究组

37

0(0.00)

1(2.70)

0(0.00)

2(5.40)

3(8.10)

对照组

37

2(5.40)

3(8.10)

2(5.40)

4(10.80)

11(29.70)

注:P<0.05

2.2不良反应现象

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身体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的情况得出,研究组在治疗后身体出现过敏、呕吐等异常现象的概率相对较低,对照组则在治疗时出现此类现象的概率相对较高,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不良反应现象(%)

组名

例数

过敏

腹泻

呕吐

总发生率

研究组

37

1(2.70)

1(2.70)

1(2.70)

3(8.10)

对照组

37

5(13.5)

3(8.10)

2(5.40)

10(27.00)

注:P<0.05

3.讨论

伴随着中药技术的发展,以往药物指导措施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当前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需求,针对各项不良事件的控制效果也相对较差,使得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产生较多的不良现象[4]。而随着中药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的持续上升,不仅会对药物治疗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因此,医院需要及时强化对药物使用指导的服务工作,以此避免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出现不良反应现象,进一步提升药物服用时的安全性

[5]。在此次实验结果中,研究组通过开展各项管控措施之后,医师在药物使用方面出现不合理现象的概率相对较低,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异常现象的情况相对较少;对照组则在使用药物对患者展开治疗时出现不合理现象的概率相对较高,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异常现象的情况相对较多,P<0.05。这也就证明了运用此类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医师在使用药物对患者展开治疗时的合理性,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出现异常现象的概率,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晓宏.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减少中药不良事件的效果及价值评价[J].系统医学,2022,7(05):177-180.DOI:10.19368/j.cnki.2096-1782.2022.05.177.

[2]段旭静.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减少中药不良事件的效果及价值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02):163-164.

[3]焦方霞.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减少中药不良事件的效果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4):190-191.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4.111.

[4]褚香明.临床药学及临床中药师的作用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8):165-166.

[5]闵静,褚侠.中药师开展药学指导对减少中药不良事件的影响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0):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