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李雪娇

1102221990****0342

摘要:目的:了解心肺复苏病人在接受急诊护理干预中的作用及其对恢复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期间,利用我所在医院的数据库作为实验库。随机选取134名心肺复苏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常规治疗;实验组67例,急诊护理。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AMI病人均获得了较好的抢救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实施心肺复苏后的急诊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急诊内科;急性心肌梗塞;优质急诊护理;临床治疗

在现代医学的诊疗过程中,心肺复苏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急诊方法。对于心搏停止的病人,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在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抢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13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3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试验研究对象。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组67人,对照组组67人。实验组病人的年龄为49-80岁,平均平均(62.4±3.8)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34名男性,33名女性。从发现症状到治疗的时间从40min到11h不等,平均(5.38±0.27)h。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年龄为50~82岁,平均为(63.1±4.1)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名男性,30名女性。从发现症状到治疗过程在43min到12h之间,平均值为(5.37±0.21)h。两组间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选条件:①在临床上确诊,所有的临床指标及放射学表现都满足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②病人自发病至住院治疗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③病人及家属对此项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签订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它脏器严重受损;②病人有恶性肿瘤,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或有严重的凝血酶原反应;③病人存在某种交流和心理障碍,影响了病人与其他病人的合作。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急诊干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常规急诊护理和术后干预相关护理工作。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急诊护理。医院的急诊与流程安排:在得到求救信号的10分钟之内,急诊人员必须出发。临床医师应该在电话中与病人家属沟通,了解病人目前的病情,并在电话中对病人家属进行指导相应的救治措施。就诊过程确定:临床医师必须上120急诊车,并且应该与接待员取得联系。负责的医护人员应当随时准备接受急诊。对于严重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应该在就诊后5分钟之内,尽量卧床休息,吸氧,采血,同时做血常规、心肌酶学等方面的检查,以尽快确诊。

实验组进行急诊优质护理,具体操作见下文。在脑复苏结束后,对病人的生理机能及重要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可用湿毛巾湿润病人的脖子,额头和脸部。要保持病人的体温,保持在18~20摄氏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脑部代谢速率,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血流,使病人的神经损害降到最低。在心肺复苏结束之后,应该马上对患者展开动态监测,重点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为患者构建一个持续的心电图监测体系,以30分钟为一个时间节点,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对患者进行记录,对患者的传导阻滞进行严密的监控,在观察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室性早搏等现象,如果发现了异常,要马上与医护人员联系,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观察病人的呼吸功能,特别是有气道堵塞。另外,要用胶带把气管内管的两端都固定住,这样才能长期保证脏器的湿润,避免病人把气管内管弄坏。抽吸术前,先给病人输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再定时降压,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1.3评价标准对比分析

采用CCQQ生命质量评分表对两组病人的生命质量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说明对应方案使病人的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以EXCEL表格为工具,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的软件为SPSS21.00。采用计量资料和卡方检定方法。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实验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分析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并发症发生状况[(%)]

组别

例数

胸部不适

抽搐

反应迟钝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

67

6

5

7

18(26.87)

实验组

67

2

1

1

4(5.97)

2.2分析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分析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生活质量评分(χ)

组别

例数

医疗情况

生活能力

病情

体力

对照组

67

3.25±0.98

11.52±1.24

17.59±1.31

5.85±1.14

实验组

67

6.52±1.21

15.61±1.85

12.14±2.31

8.41±1.25

3讨论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在急诊过程中,传统的基于医生指示的简单护理措施并不能使病人的呼吸、循环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有效的护理干预会对病人的预后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持续地学习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并且要经常地开展急诊工作的培训,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把急诊护理干预当成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它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制定出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护理方法。在心电图监测、脑复苏、呼吸护理、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从而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正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心肺复苏之后进行急诊护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且能够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不良事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帆,郭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5):161-163.

[2]兰丽,胡美玲,盛男,等.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9):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