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毛杨柳1 ,胡升基2

1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山东省曲阜市  273100  2曲阜市农业农村局  山东省曲阜市  273100

摘要乡风文明是我们党对于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良好的乡风文明能够凝聚人心,有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为乡村社会稳定提供心理支撑。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乡村文化

乡风文明是我们党对于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这是在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提出的更深更具体的要求,也进一步强调了乡风文明建设在三农问题及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乡风文明的内涵及特点

乡风文明是乡风在现代历史阶段、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表现,是农村社区村风文明、民风文明、家风文明多元文明的总和。作为一种文明现象,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表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内容涉及文化、法制、风俗、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风文明也逐渐呈现出一些较为鲜明的特点。

一是具有时代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广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方的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每个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变换和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换,乡风文明也会发生着变化,它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是具有稳定性。在我们国家的很多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到了今天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特点。三是具有兼容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民族的人文习俗表现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乡风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四是具有群众性。乡风文明是对整个区域共同认知的普遍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的展现,是一种群众性多种意识形态和实践行为习惯的集合体,因此具有大众性。

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崇善尚德的良好风气

乡风是一个地域的独特文化,是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风正不正,将直接关系着农民对待生活、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这是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建设的基础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满足其物质需求,我们更要从精神层面,培育其良好的个人素质,在乡村中形成文明风气。

(二)有利于促进乡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的要求中,乡风文明处于核心地位,贯穿始终,渗透到各项内容中,是完善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文明的乡风能够为产业兴旺提供重要保障。一个地域的发展和治理过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注重各方面的均衡和平衡。否则,光抓经济建设不抓思想文明,收入上去了,村民素质跟不上,最终还是会拖发展的后腿。二是生态宜居方面,文明的乡风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宜居需要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做保障,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态信仰和习惯,这些都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条件。三是治理有效方面,文明的乡风是有效进行乡村治理的助推器。可以充分利用文明乡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道德示范等,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四是生活富裕方面,文明的乡风是实现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直接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乡风文明,群众的精神状态饱满,干劲足,就能促进致富;反过来,如果乡村社会风气败坏,老百姓不求上进,那么就会托致富的后腿。

(三)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而新时代农业仍然是我国发展最不充分的产业,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最突出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做了一系列全面、长远的规划,彰显了党中央确保三农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步伐的坚强决心。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风文明建设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为内容,有助于培育担当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是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家庭道德。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生活和睦,父慈子孝、夫妻和睦是一个家庭稳健的基础。而家庭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只有千千万万的家庭文明了,才能实现全社会的文明,形成全社会的好风气。

二是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乡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的乡村经济, 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给他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解决好了村民的吃饭问题,才能说再从思想上着手,引导他们在村中形成文明的乡风。如果连温饱这样的物质基础都无法能保证,又谈何精神层面的文明建设。即便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下功夫了,那么收到的成效也不会太理想。

    三是充分发挥村两委的示范带头作用。村两委是上传下达的中间人,在培育文明乡风的过程中,我们的村两委干部要能够自觉带头做各种工作,深入乡村,加强与村民的联系,多到田间地头、村民聚会的场所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并在这一过程中切实反思自己的工作,发挥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和谐、积极、健康的文明风尚。

四是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在农村的风俗的传承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便是丧葬和婚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两方面的繁文缛节不仅没有简化而且有逐渐丰富之势。针对这样的情况,在保存合理部分的前提下,倡导新形势、新礼俗。与此同时,还要从思想上激发乡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创新中做好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岩.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6):144.

[2]罗昌龙,孙绍勇.习近平精神文明观的时代阐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1):6.

[3]詹筱媛.构建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J].社会主义论坛,2017(07):44.

[4]张朋智.乡风文明建设大有可为[J].党建,2017(03):41.

[5]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 No.400(04):11.

[6]马晓.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J].人民论坛,201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