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化解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7
/ 2

村镇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化解路径研究

李坤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摘要: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化解处置其潜在金融风险迫在眉睫。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但不可因矫枉过正掣肘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村镇银行要继续服务“三农”,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不可因为一些突发性、偶然性事件因噎废食。要全力解决村镇银行制度架构、监管层面及自身经营存在的突出问题,助推村镇银行行稳致远。

一、引言

    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于2007年,设立初衷在于增加县域经济金融供给,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更好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村镇银行应当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聚焦主责主业,创新信贷模式,加强内控管理和公司治理,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顺应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向创新、绿色、普惠、可持续的现代化农村金融机构转变。

二、村镇银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在经历了快速扩张期后,近几年资产增速有所回落,普遍存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股权管理混乱、风控能力弱、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一)业务基础薄弱、经营成本过高,盈利能力弱

    由于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且业务模式单一,仅能依托存贷利差维持经营。异地业务开展受限,目标客户主要集中在社区、村庄及小微企业,存款稳定性差。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业务下沉,凭借规模优势和现代化服务管理模式形成同业竞争,不断压缩生存空间。部分村镇银行房屋租赁、信息系统、设备采购等方面耗资巨大,囿于发展规模无法享受财税补贴和央行再贷款,导致各项指标劣变,发展经营陷入危机。

(二)贷款集中度较高,隐形风险识别难度大

    村镇银行为实现既定存贷款目标,往往存在对个别客户大额授信的情况,容易易因经营不善和道德风险形成不良贷款,村镇银行关联交易制度不够规范,股东股权治理存在乱象,内部控制监督乏力,严格“董监高”选任标准,持续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密切关注异常指标变化情况,及时识别隐藏风险,做到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三)金融科技水平滞后,结算过于依赖主发起行

    鉴于金融科技综合性人才匮乏、业务模式单一、目标客户群固定、业务数据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村镇银行信息建设较之大型商业银行不具备竞争优势,去年河南村镇银行事件暴露了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缺陷,应从监管层面加强金融科技监管,并在金融机构层面提升安全管控水平,确保村镇银行稳健发展。在支付结算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没有单独接入央行的结算系统,需要通过其主发起行进行代理结算,导致金融监管部门无法对村镇银行交易进行实时监管。

(四)主发起行信息披露少,员工素质亟需提升

    按照监管部门相关要求,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应牵头处置金融机构风险,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强业务指导和帮助,部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信息披露不完整,对外选择性公布信息,对重大潜在风险避而不谈,仅关注“治已病”,对“治未病”缺乏兴趣,不利于村镇银行长期发展。内部员工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法律知识欠缺,极易引发操作风险;部分员工合规风险意识淡漠,对负面舆情和声誉风险缺乏警觉性。部分工作人员为了业绩过于追求存贷款增速,风险意识淡薄,贷款筛查不够严谨,造成逾期贷款率持续增加。

(五)监管机制存在盲区,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村镇银行在支付结算方面缺乏独立性,主发起行疏于管理将使得监管部门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真实数据信息,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监管。由于村镇银行为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解决了偏远地区企业和居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监管部门往往对其监管较为宽松,容忍度较高,导致资产快速扩张。加之村镇银行内控制度及公司治理不够规范,潜在风险淤积对区域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威胁。一些村镇银行照搬主发起行的风险应急预案,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应急预案和演练流于形式。未能按期开展应急演练,声誉风险、舆情风险监测等过于依赖主发起行,缺乏主动性,未建立长效化、常态化机制。

三、防范中小银行风险,助力村镇银行改革纾困

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共有村镇银行1648家,中西部地区占比66%,县域覆盖率68%,资产和负债总额均突破2万亿元,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1.8万亿元和1.4万亿元,自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全国村镇银行九成贷款投向农户和小微企业,户均贷款逐年下降至28.6万元,为服务乡村振兴贡献了很大力量。近期发酵的河南村镇银行风险事件表明,要持续强化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加强中小银行关联交易管理,严防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掏空风险。

    (一)持之以恒做好各项风险防范工作

    村镇银行要加快制度完善各项风险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严格落实流动性和声誉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和应急演练,坚持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理念,全力提升流动性和声誉风险管理水平。主动加强舆情监测,提高负面信息的敏感度,避免负面舆情引发声誉风险和群体性事件。加快建立完善贷款回访机制防范各类道德风险。要严控信用风险,防止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多举措处置不良资产;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严格履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要求,谨慎办理房地产贷款业务,引导闲余资金流入农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好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

(二)脚踏实地做好存款保险宣传工作

    存款保险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防范挤兑风险制度安排,应进一步加强偏远地区群众存款保险知识普及,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加深各类群体对存款保险的认知度。推动存保宣传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内部绩效考评体系,作为内审合规检查的重要内容。

(三)规行矩步落实坚守定位要求

    村镇银行要始终坚持“小额、分散”经营理念,不得超范围、跨区域经营,不得为注册地外客户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不得开展信托、理财、高风险债券投资,禁止以任何方式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禁止吸收线下异地大额存款。严格履行有关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的各项要求,确保房地产集中度位于合理区间。

(四)驰而不息规范股东股权管理

村镇银行要严格遵照银保监会相关要求,持续加强股东行为规范,进一步明确股东不得越权干预机构董事会、高管层履行职责,坚决防止股东操纵和掠夺。积极引导股东严格依法依规行使股东权利,主动履行责任义务,严禁违规进行不正当干预或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转移财产、掩盖风险,维护自身经营稳定。

(五)锲而不舍加强关联交易管理

    严格遵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要求,认真核实关联方信息,准确完整识别关联方,修改和完善关联方名单和档案,并及时报送关联方、重大关联交易等信息。村镇银行应按照相关原则定期开展关联交易,维护经营独立性,提高市场竞争力,控制关联交易的数量和规模,避免多层嵌套等复杂安排,重点防范向股东及其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的风险。建立健全关联交易台账,实现限额以上关联交易主发起行集中管理。通过与关联方签订承诺书,要求其对提供的关联方及关联交易信息作出书面承诺,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申明。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系统梳理了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疏通改革发展难点、堵点;二是压实主发起行牵头风险处置责任,从制度层面明确“治未病”“治已病”;三是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现场评估和重点排查力度,指出问题并督促其限期整改落实;四是加快村镇银行金融科技建设,确保村镇银行稳健发展;五是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员工业务合规风险意识;六是及时提供财税、信贷、再贷款等政策资金支持,多渠道推进高风险机构资本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