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典型做法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3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典型做法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例

 ,李志娟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绵阳,622750

摘要:通过明确各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分析其演变趋势,不仅为实现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种质资源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抢救性收集珍贵、稀有、濒危、特有种质资源,提高全社会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本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例,重点阐述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的典型做法。

关键词:种质资源;普查;收集

前言:在生物领域相关技术手段持续发展背景下,各个国际与地区积极围绕的知识产权保护、基因挖掘与创新展开探索,所面临的竞争关系也更加激烈。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种质资源在保障农作物供给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方面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丰富发展意味着其具备的较大的基因开发潜力,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发展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农作物种植资源工作开展期间,可以尝试通过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普查工作的方式,使物质资源品种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在此过程中发挥种植资源利用价值,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基因资源支持,以达到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 本地区资源状况分析

(一)本地区种质资源总体概况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境内插旗山的最高峰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县资源丰富,境内的土壤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4769米、最低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均达到国家1级标准。全县资源丰富,境内的土壤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现实经济发展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影响的强度和深度持续加大,受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大量地方品种迅速消失,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此次普查与前两次调查对比:一是普查更全面,覆盖范围广,品种的数量及种类更加多样化;二是一批优异资源引起了社会关注,提高了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三是征集到一些特色、特有或特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通过保护开发并推广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二)本次普查覆盖程度

我县是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3084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有青片河、白草河、安昌河、平通河等几条主要流域,此次普查和省农科院系统收集行动对我县的主要区域、生态类型和作物类型进行了全覆盖,做到了“应收尽收”,通过普查和系统调查共征集到了古老、特有、珍稀、名优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质资源达183份,其中粮食作物41份,蔬菜87份,经济作物25份,果树22份,牧草8份。

(三)征集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北川种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即属有名的茶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北川苔子茶,是野生茶树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特定的环境长期生长、进化形成的一个特有品种,均是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都贯乡苔子茶村和茶马村苔子茶古树2株纳入省政府名木登记保护,树龄分别为700年、600年。1989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第五个地方良种。北川苔子茶主要分布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曲山、擂鼓、陈家坝、桂溪等11个乡镇。现有种植面积9万余亩,茶叶年产量1250吨。2009年“北川苔子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北川是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30个重点茶叶县之一,2020年被市人民政府认定为绵阳市五星级农业园区,2021年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计划,2022年获评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我县出台《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苔子茶古茶树保护条例》。

二、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体制机制

成立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技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本县内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领导小组成员为局产业股、县农技站、县植保站等负责人,临聘农业农村局退休农技干部三人为办公室成员进行技术指导,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配合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本辖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

(二)出台工作方案,营造工作氛围

及时起草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召开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动员暨培训会,全面安排部署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

(三)高效规范,突出工作实效

扎实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信息填报工作,不定期召开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推进会3次。通过技术培训会、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下乡、进村、入户宣传等发放技术指导手册、宣传册、宣传海报、宣传袋、横幅等7000余份。

三、典型经验和做法

(一)品种征集突出重点抓特色

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认真领会国家、省、市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精神和目的,在收集到的100余条资源信息中,我们始终坚持“濒危、珍稀、特色、古老”的原则,进行一一核实筛选,最终按要求填报了68份资源,并按时完成普查表、征集表报送和样品寄送,普查成果产生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北川苔子茶、花魔芋、中华猕猴桃等。             

(二)资源普查新老同志默契配合

普查工作开始后,为了把各项数据查证更准确,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临聘局退休高级农艺师3人为技术人员,和局内年轻同志组成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高质量的完成了此次普查工作。老同志主要负责查阅县志、县年鉴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走访一些老专家;年轻同志主要负责实地走访调查,样品采集,数据上报等,做到不遗漏每一份资源。

(三)多点联动,把握普查工作“切入点”

为收集到更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和资源样品,除了到各相关部门查阅资料外,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各书店收集查阅、整理资料。对全县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和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普查摸底情况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不同季节重点作物种质资源,并认真核对采集来的样品,收集农作物及野生种质资源的种质类型、种质来源、生长习性、主要特性、种质用途、利用部位、种质分布、种质群落、生态类型、气候带、土壤类型等,有的种质资源经过收集多种资料,反复确认,才能最后认定。在查阅的过程中不懂就问,调查的过程中多方咨询,把握调查工作“切入点”,做到信息的收集不遗漏,调查的资源有据可依,尽可能使资料完善、正确,四个多月时间,走访了19个乡镇,1000余人,收到有价值的线索100余条。

(四)点线结合,把牢普查工作“调查线”

把北川所辖19个乡镇按照青片河、白草河、苏宝河、安昌河和平通河五个流域,分重点乡镇形成“调查网”,走访、拍照、收集信息,节约了不少人力物力。北川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而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发现利用茶叶的炎帝族就是由羌族的一支形成。古代巴蜀地区常被称作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而巴蜀就出自氐羌。因此,四川北川是羌茶的发源地之一。

四、存在的不足

(一)针对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利用的投资不足且力度有限

对于种质资源而言,其体现出工作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周期长以及资金支持要求高等一系列的特点,给种植资源的保护利用带来一定影响与干扰。   

(二)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意识较弱

只重视新品种推广,不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的选育,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重视不够。

(三)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种植资源共享利用有所不足

    受管理机制不足以及运行期间存在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源收集、经费保障、利益分配以及绩效评价等工作监督管理开展受到影响,各个部门之间无法有效的沟通机制与联系,导致信息共享面向较大阻碍,不利于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进行

(四)科研人员不足

对于种质资源而言,其体现出工作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周期长以及资金支持要求高等一系列的特点,有关种植资源收集、保管、选配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其中,但当前本领域科研人员还存在明显的断层问题,导致技术队伍缺乏稳定性,对此项工作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

五、下一步打算

(一)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投入

针对茶叶、马铃薯、魔芋等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落后,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的客观情况,在继续加大向上争取的同时,县本级财政保障资金一定用于支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

(二)多方面强化种质资源收集

持续做好粮食、经济、果树作物及野生近缘种的采集工作,补充、完善、整理、总结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信息资料,强化种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推广种植群众喜欢、有市场需求、商业价值高的地方老品种,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多举措保护和利用特色种质资源

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引进优异资源和品种,加强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和突破性新种质研发,建设北川特色种质资源圃;二是加强对种质资源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在保护的同时发挥资源效益。三是加强宣传指导,鼓励支持各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个人登记其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结合当地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巧妙运用方法,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能较好的助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段永红, 余亚莹, 邓晶. 种质资源库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中的作用和建议[J]. 中国种业, 2017(9):4.

[2]朱银, 邹淑琼, 汪巧玲,等. 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成效与建议[J]. 中国种业, 2019(10):6.

[3]王驰, 林军波, 郑智明,等. 浙江温岭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种业, 2019(9):3.

[4]卢新雄, 辛霞, 尹广鹍,等.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与实践[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1):12.

[5]王强盛, 苏雪莲, 张慧. 地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存在问题与利用途径[J].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