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耳鸣验案一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1

原发性耳鸣验案一则

刘贤钟 

香港注册中医师编号008162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卫生院  福建福州   350016

原发性耳鸣,该病中医属“耳鸣耳聋”范畴听不见外界声源、 自觉耳鸣为主要表现。现将治疗原发性耳鸣病案一则,报道如下:

一、病历资料

  患者男,45岁,职业:机房工作者。于2022年2月16日初诊于福建省协和医院。主诉:双耳耳鸣10余年。现病史10余年前,患者因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双耳逐渐出现耳鸣症状,呈间断性“嗡嗡”声,无听力下降、耳闷耳胀、恶心呕吐、 眩晕等不适,熬夜后耳鸣加剧。行双耳听力、声导抗检查,结果均正常,诊断为原发性耳鸣,予口服银杏叶滴剂扩血管、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后转诊于本人门诊,一诊,辰下:双耳耳鸣,呈持续性“嗡嗡”声,耳胀不适,胃纳可,入睡困难,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原发性耳鸣;中医诊断:耳鸣(肾精亏虚,气虚血瘀)。治则补肾益精,活血通窍。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3mm×50mm毫针,针刺听宫、听会穴时与皮肤垂直进针,针刺聪耳穴时针尖略朝前方,与皮肤呈45°角进针,三穴缓慢刺入约1寸,行导气通络针法,即小幅度、低频率捻转手法,直至有针感向耳道内传导,并在毫针柄部接上艾柱,灸1壮。腹针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至地部,商曲至人部,阴都至天部。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30分钟。二诊,患者诉针灸次日耳鸣症状基本消失,后因饮酒耳鸣复发,辰下:舌暗红,苔白腻,脉滑。辨证为湿浊蕴脾证,在前方基础上深刺双侧大横。继续针灸两次后,白天耳鸣基本消除,夜间尚有轻微耳鸣, 已不影响日常生活。

二、讨论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功能与肾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精气不足可致耳鸣。《济生方·耳论治》云:“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从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耳鸣病机多与邪热蒙窍,或肾精亏虚,耳窍失养,或脾胃虚弱, 清阳不升,不能上奉清窍,或肝热、痰火,蒸动浊气上壅耳窍有关。在现代医学范畴,耳鸣早期形成于耳蜗,而中枢对耳鸣的持续作用产生影响[1]。本案患者耳鸣因长期处于噪音环境起病,平素熬夜,易耗伤精气,精亏则耳窍失养,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阻塞耳窍经脉,属虚实夹杂证。舌暗红,苔白,脉弦细为肾精亏虚、气虚血瘀证。后因饮酒导致湿浊蕴脾, 脾气不升,清阳不能上耳窍,致耳鸣加重。舌暗红、 苔白腻、脉弦滑为湿浊蕴脾证。本案患者取耳周三穴行导气通络针法,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施以温针灸旨在活血通络,改善局部血供。从解剖角度讲,耳周穴位深部血管与神经丰富,针刺能 改善耳周血液循环,且刺激耳神经,促进功能修复和调节,达到改善耳鸣的效果[2]。聪耳穴为经验穴,位于乳突边缘与耳廓后缘形成的夹角凹陷处,在循经感传方面较翳风穴更甚。听宫为手、足少阳和手太阳三经之会,具有聪耳启闭之功,听会亦为分布于耳周的穴位,可通调经气,宣通耳窍。取腹针重在调节脏腑,平衡阴阳。腹针穴位中脘、下脘位列胃脘,具有理中焦、调气机升降、健脾益气作用,气海为气聚之处,关元培肾固本;四穴合用,取“后天养先天”之意。商曲中刺,通调肾气;大横深刺,重在调脾气、 健脾化湿。在腹针全息理论中,阴都对应耳,浅刺引气血直达于耳,改善局部血供。

参考文献:

[1]黄治物吴皓.耳鸣中枢化机制与临床诊疗[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4):222.

[2]马文翰,张定棋,王朝军,等. 国内外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研究 Meta 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