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急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急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吴健

雅安市人民医院  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急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法从本院急诊科于2023年1月——3月收诊的所有急危重患者中选取100名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有50名患者,其中对照组的50例患者采用医院常规护理流程,而实验组的50例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功能评分、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致残率、满意度。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功能评分、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组的各项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满意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组的急救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致残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祖达程度上优化急诊流程,提高危急重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该护理方式在当前的急诊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高危重患者;预后效果

引言

急危重患者发病较急且倾情较为严重,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急诊护理干预措施来实现有效的抢救,以便可以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目前采用的急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构建护理专业小组实现对急诊护理的专业建设,让护理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其专业的抢救知识帮助医生尽可能的提高抢救质量,有力的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就急诊护理干预对急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表述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法从本院急诊科于2023年1月——3月收诊的所有急危重患者中选取100名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有50名患者。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有男患者31人,女患者19人,年龄在41—79岁,实验组的50例患者中有男患者27人,女患者23人,年龄在44—76岁年龄,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精神障碍疾病以及意识障碍疾病,且此次试验患者全部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种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医院常规流程,包括接诊时应调整患者的姿势、做好静脉通路建设以及长谷抢救工作等等。

2、实验组

实验组的患者在实施以上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构建护理小组 

通过构建护理小组可以提高急诊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护理小组的人员组成包括护士长以及专业护理人员等,小组所有成员应该按照急诊室的实际工作要求全面负责护理工作,以便可以在出现急危重患者后迅速做出反应,避免耽误急救时间。

(2)急救准备

120车辆到达现场接诊患者时,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处理,对于有外伤患者,及时给予止血、包扎等。入院后的患者需要依据其病情进行合理的分诊,可以应用SOPIE公式来划分患者病情的轻重,并分好等级,依据等级结果进行分诊,同时护士应根据事情情况做好相关药品或仪器的准备工作,并通知相应专科医生,开通绿色通道,以便可以尽可能的缩短抢救时间,要抢救过程中要做好各护理人员的准备工作,比如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采血并进行血常规、凝血、配血及生化等检查,还有监护护士应接心电监护、急救仪器、开放呼吸器,给予鼻导管或面罩进行吸氧等,一些需要进行紧急手术的患者还需要做好手术室的准备[1]

(3)重视环境护理

尽量减少噪音,以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针对较为清醒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安慰,让患者保持冷静,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

(三)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功能评分、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

2、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致残率、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功能、Rankin、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功能、Rankin、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实验组的心理功能评分为(36.69±5.78)分,Rankin评分为(64.66±4.78)分,Barthel指数评分为(76.74±11.51)分,而对照组的心理功能评分为(29.57±5.52)分,Rankin评分为(44.73±3.15)分,Barthel指数评分为(51.25±10.48)分,因此实验组的评分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功能、Rankin、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心理功能评分

Rankin评分

Barthel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50

21.38±3.56

36.69±5.78

25.86±2.76

64.66±4.78

34.67±8.13

76.74±11.51

对照组

50

21.11±3.32

29.57±5.52

25.55±2.36

44.73±3.15

34.56±7.83

51.25±10.48

P

-

-

-

-

-

-

<0.05

(二)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致残率、满意度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致残率、满意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组急救成功率为92%,死亡率为8%,满意率为92%;而对照组急救成功率为72%,死亡率为28%,满意率720%,因此实验组的急救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致残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致残率、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急救效果

致残

满意率

成功

死亡

实验组

50

46(92%)

4(8%)

11(22%)

46(92%)

对照组

50

36(72%)

14(28%)

26(52%)

36(72%)

P

-

-

-

-

<0.05

三、讨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发病较急,病情严重,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如果没有科学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就容易出现疏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要采用及时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措施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通过急诊护理干预主要就是通过构建护理小组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同时还通过急救准备等方式以及合理的分工提高急诊护理的效果,有效的保障了患者的预后。在本次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功能、Rankin、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的实验组在各项评分上都优于实施常规医院流程的对照组(P<0.05),对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致残率、满意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组的急救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致残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3]。由此可见,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有力的保障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在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中也要强调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这对提高医院护理工作的开展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急危重患者已经成为当前医院急诊科的主要工作对象,面对碧昂情复杂且危重的患者还需要护理人员能够采用更加科学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来提高抢救质量,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以此不仅可以保障患者的生命,还能够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这对促进现代医疗事业的进步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石美华.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01):22-25.

[2]彭传兰,张敏,曹立军,贾存辉,程明雪,唐振宇,郭玉杰,耿庆轲,张岩.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4):20-22.

[3]王鸿利,孙楠.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抢救急诊危重患者的影响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8):92+121.

作者简介:吴健(1988.08-),男,汉族,四川雅安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职称,现供职于雅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研究方向:急诊急救护理。